人才培养 · 硕士研究生
序号 |
姓 名 |
论文题目 |
导师 |
1 |
陈新 |
国际汉语教学引入流行文化元素的研究——以爱尔兰中学汉语教学实践为例 |
陈晨 |
2 |
阙梦亚 |
英汉教材中插图比较分析 |
赵万勋 |
3 |
张灵敏 |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留学生“案例分析”课程研究 ——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 |
张洁 |
4 |
王小娟 |
哥斯达黎加大学孔子学院汉语课程成绩测试现状与对策研究 |
潘晨婧 |
5 |
郑雪梅 |
高级商务汉语综合教材话题研究 |
张洁 |
6 |
邢彩鸾 |
艾约瑟《官话口语语法》量词部分研究 |
高增霞 |
7 |
Valeriia Litovka |
哈尔科夫国立斯卡沃罗德师范大学的汉语教学现状调查和分析 |
王小岩 |
8 |
张修吉 |
非目的语环境下的饮食文化教学探析——以哥斯达黎加大学孔子学院为例 |
陶曲勇 |
9 |
白学婷 |
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编写对比研究——以中外三部文化教材为例 |
龙国富 |
10 |
帕力旦木·阿西木 |
维吾尔母语者汉语否定句习得研究 ——以新疆阿克苏市第一小学学生为例 |
朱冠明 |
11 |
李宁宁 |
津巴布韦初级汉语教材本土化设计——以《快乐汉语》为例 |
高增霞 |
12 |
檀笑乾 |
西班牙语版《新实用汉语课本》生词注释问题研究 |
董正存 |
13 |
唐姣 |
短期汉语文化课程设计研究-以爱尔兰中学过渡年为例 |
郑林啸 |
14 |
宦莉莉 |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颜色词“白”的意义研究 |
游舒 |
15 |
罗玛 |
基于“翻转”理念下的国际汉语课堂教学设计初探——以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孔子学院本土教师培训初级班为例 |
张璐 |
16 |
徐文婷 |
中文歌曲教材对比与编写初探 |
曹睿昕 |
17 |
李丽 |
基于主题模式的小学汉语活动课教学构建研究—以罗马尼亚锡比乌N小学为例 |
蔡永强 |
18 |
付小郡 |
基于行动研究的海外汉语课堂学生问题行为管理分析—以都柏林地区中学汉语课堂为例 |
陈晨 |
19 |
卢迪 |
韩国儿童汉语教材存在的问题分析 ——以《好棒儿童汉语》(1-5册)为例 |
吴波 |
20 |
李玮雅 |
复合趋向补语引申义的偏误考察及其对教材编写的启示——以下来、下去、出来、过来、起来为例 |
王小岩 |
21 |
陈玉宁 |
柬埔寨大学生汉语单字声韵偏误分析及对策 |
高增霞 |
22 |
刘翠翠 |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V过”类偏误分析 |
冀小军 |
23 |
吕佳臻 |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在+处所”中“在”的隐现偏误分析 |
贺阳 |
24 |
李华 |
中韩面向青少年的初级汉语综合教材对比分析 |
杨书俊 |
25 |
弋英 |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V到”类偏误分析 |
冀小军 |
26 |
彭丽荣 |
反义对立式语气副词的本体及教学研究——以“反正”、“早晚”为例 |
董正存 |
27 |
刘晓鸥 |
对外汉语中级写作教材练习编排分析——以《发展汉语中级写作Ⅱ》为例 |
路志英 |
28 |
李静 |
泰国中学生汉语声调习得实验研究 |
朱子辉 |
29 |
张钰 |
《当代中文》挪威语版与挪威《通往中级之路》教材对比 |
陈晨 |
30 |
赵娜 |
中美两国国际语言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对比研究 |
郑梦娟 |
31 |
肖婷 |
对《意大利人学汉语》文化内容呈现层次的考察研究 |
张洁 |
32 |
祁雅璠 |
"亲X"类副词语法分析及习得偏误 |
董正存 |
33 |
王欣颜 |
形声字认读过程中声旁运用情况调查研究 |
李禄兴 |
34 |
张春雪 |
<,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1pt; mso-spacerun: "yes"; mso-ascii-font-family: Calibri; mso-hansi-font-family: Calibri;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泰国非正规教育汉语课程设置状况研究——以清莱府为例 |
陈晨 |
35 |
张袁 |
丹麦华裔儿童汉语语音习得研究 |
高永安 |
36 |
赵小雨 |
CPIK项目合作教学模式下中韩教师课堂话语分析 |
傅由 |
37 |
赵子凯 |
都柏林地区孔子课堂中爱教师协同教学可行性分析及方案探索 |
王小岩 |
38 |
豆祖辉 |
基于Android平台的汉语学习App现状研究 |
冀小军 |
39 |
李朝 |
留学生习得汉语方位词文化义偏误研究 |
高永安 |
40 |
方娜 |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看来”的偏误分析 |
高增霞 |
41 |
季朗 |
语气副词“并”的本体和教学研究 |
张洁 |
42 |
何韬 |
移动汉语学习软件内容设计对比研究 |
高永安 |
43 |
贾玉梅 |
汉语“连……也/都……”句式习得研究和教学设计 |
朱冠明 |
44 |
刘飞霞 |
AABB重叠式形容词习得研究 |
刘爱菊 |
45 |
程印印 |
来华留学生动词重叠结构习得情况的调查报告 |
陈满华 |
46 |
何亚婷 |
中日国别化教材对比研究——以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和《新编实用汉语课本》为例 |
傅由 |
47 |
李飒儿 |
《实用中医汉语》练习编写研究 |
冀小军 |
48 |
江玮 |
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中高级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研究 |
章欣 |
49 |
彭柳莹 |
《同形词学习词表》的编制及其在对日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
赵彤 |
50 |
董嫄 |
初级教材生词练习设计研究——兼谈New Headway与《发展汉语》(初级综合)的对比 |
赵万勋 |
51 |
毛义莎 |
留学生进行体标记“正”、“正在”、“在”的使用研究 |
陈前瑞 |
52 |
李楚 |
浅析汉语程度副词“过于”,“过分” |
白鸽 |
53 |
杨磊 |
法国初级汉语水平学生单字音声调习得实验研究及教学对策 |
李禄兴 |
54 |
王雪飞 |
考教结合型教材《HSK标准教程》的编写研究 |
李禄兴 |
55 |
卢佩雯 |
对外汉语教材中“NP1+V1+得+NP2+V2P”句式的教学研究 |
张璐 |
56 |
罗霜 |
“还是”在对外汉语中的教学需求与教材编写研究 |
殷何辉 |
57 |
瞿苏澄 |
《发展汉语》(第二版)中级教材文化因素研究——以综合、口语教材为例 |
陈晨 |
58 |
袁秀华 |
英语国家留学生作文篇章衔接偏误研究 |
王小岩 |
59 |
罗叶倩 |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对外汉语中级综合课教学设计研究 |
龙国富 |
60 |
殷巧云 |
离合词习得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 |
孙天琦 |
61 |
张龙蛟 |
中高级汉语口语教材课文语料的改写研究---以《体验汉语口语教程6》《高级汉语口语》为研究对象 |
游舒 |
62 |
韩娜 |
初级综合汉语教材中交际型练习指令语及使用研究——以《发展汉语》(第二版)教材及使用研究为例 |
陈晨 |
63 |
田莉 |
对外汉语中级写作教材练习研究 |
杨书俊 |
64 |
王姝 |
留学生词尾“了”使用的隐现情况研究 |
陈前瑞 |
65 |
张茜 |
《今用古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练习题比较研究 |
郑林啸 |
66 |
冉星 |
汉语程度副词“特别”“尤其”“格外”的对比研究及其教学 |
董正存 |
67 |
李诗雨 |
“VV”和“V一下2”的对比考察与习得研究 |
金海鹰 |
68 |
孙艳杰 |
留学生汉语形容词重叠式偏误分析——以AA式和AABB式为例 |
郑梦娟 |
69 |
王圣钰 |
日本学生汉语中介语易混淆词研究——以新HSK四级双音节词汇为例 |
高增霞 |
70 |
熊捷 |
文学作品在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学习价值与编选原则 |
李泉 |
71 |
周苗苗 |
现代汉语述介短语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
徐江胜 |
72 |
朱子静 |
对外汉语教材介词英译情况及相关问题考察 |
骆峰 |
73 |
王利 |
"大小"类反义词的标记现象及其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偏误分析 |
李丽琴 |
74 |
苏晓婷 |
津巴布韦留学生习得普通话声调实验研究 |
吴永焕 |
75 |
张明谱 |
基于“构式-语块”理论的“比”字句习得情况调查及教学设计 |
陈满华 |
76 |
汪燕青 |
试论贝立兹(Berlitz)教学法在当代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适用性——以苏州贝立兹语言培训中心实际教学为例 |
徐承伟 |
77 |
朱峥峥 |
二语语料中关联词语缺漏型偏误探究 |
郑梦娟 |
78 |
王淑静 |
对外汉语初级综合教材中文化因素的编排研究——以《发展汉语·初级综合》为例 |
路志英 |
79 |
席敏锐 |
母语为英语者习得汉语离合词偏误分析 |
陈满华 |
80 |
徐舒 |
状位修饰成分“不停”、“不断”与“不住”的本体及教学研究 |
董正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