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 硕士研究生
序号 |
姓名 |
论文题目 |
导师 |
1 |
曹倩倩 |
面对孔子学院的趣味汉字教学法 |
高永安 |
2 |
贾晓静 |
本土化汉语教材研究——以波兰本土汉语教材《高等学校基础汉语教程》为例 |
路志英 |
3 |
陈苏妮 |
小组合作学习在海外中学汉语课堂上的应用研究——以爱尔兰中学汉语课堂教学为例 |
陈晨 |
4 |
方垚 |
三套初级对外汉语口语教材练习的比较研究 |
冀小军 |
5 |
符媛 |
《当代中文(意大利语版)》和《意大利人学汉语(初级)》课文对比研究 |
李禄兴 |
6 |
桂一星 |
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汉语声调偏误分析及对策 |
李禄兴 |
7 |
何明哲 |
海外初级阶段汉字教学研究——以东芬兰大学汉语课堂为例 |
路志英 |
8 |
李美琪 |
博洛尼亚大学孔子学院学生汉语学习适应问题的研究与对策 |
游舒 |
9 |
任瑾 |
芬兰汉语学习者口语偏误分析——以坦佩雷大学学生为例 |
吴波 |
10 |
田茜 |
初级汉语学习者在猜词过程中所用的知识及其特点——非汉字文化圈的个案调查 |
傅由 |
11 |
田云云 |
韩国初中零起点汉语教学研究——以“韩国泰成孔子课堂”为例 |
张洁 |
12 |
王晓庆 |
“得”字补语句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 |
陈满华 |
13 |
邢慧莹 |
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语气词“呢”“吧”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
章欣 |
14 |
易妍 |
《新实用汉语课本》插图变化分析 |
王友华 |
15 |
于渊 |
在华外籍汉语学习者中文媒介接触特征分析及中文媒介使用课课程设计创新意见 |
曹睿昕 |
16 |
张嫦莉 |
试论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教学中教学法的使用以芬兰奥卢大学初级综合课为例 |
曹睿昕 |
17 |
张昶 |
海外汉语学习者汉字学习负动机研究 |
赵万勋 |
18 |
张福亚 |
初级阶段“认写分流,多认少写”汉字教学模式初探 |
熊燕 |
19 |
张兴勤 |
韩国京畿道地区中老年汉语学习者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
赵万勋 |
20 |
张修吉 |
哥斯达黎加大学孔子学院初、中级汉语综合课中的文化教学初探 |
陶曲勇 |
21 |
关乃龙 |
甲骨文构件“女”和“卩”的对比研究 |
冀小军 |
22 |
公方梁 |
教师认知视角下的职前对外汉语教师教学法信念研究 |
陈满华 |
23 |
郭倩茹 |
外国学生习得能愿动词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 |
朱冠明 |
24 |
白冰冰 |
汉语学习网站研究 |
游舒 |
25 |
李慧洁 |
国际大都市多语环境的构建--以伦敦、北京为例 |
郑梦娟 |
26 |
焦永丽 |
《探析“得”的虚化及“得”字补语句的产生》 |
张璐 |
27 |
董琦 |
《通用商务汉语》系列教材和《新丝路•高级速成商务汉语》系列教材的比较研究 |
李丽琴 |
28 |
韩珏 |
高级班法国留学生朗读中的韵律偏误调查研究 |
劲松 |
29 |
李卓然 |
论汉语高级精读教材中成语的编排——以《高级汉语精读教程》为例 |
王友华 |
30 |
韩志豪 |
基于语料库的“逐X”类方式副词研究 |
董正存 |
31 |
田若哲 |
任务型教学法对对外汉语视听说教材练习编写的启示——以《体验汉语口语教程》和《家有儿女》为例 |
白鸽 |
32 |
邱文力 |
汉语话题结构及其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
陶曲勇 |
33 |
郝思雨 |
对外汉语教学民俗文化内容的考察研究 |
冀小军 |
34 |
李婷婷 |
“V来V去”格式及其在对外汉语中的习得与教学 |
蔡永强 |
35 |
宦莉莉 |
对外汉语教材中颜色词处理问题研究——以《新实用汉语课本》为例 |
王小岩 |
36 |
万先锋 |
关于留学生汉字学习中汉字环境利用情况的调研 |
徐江胜 |
37 |
王宏 |
“个”的用法考察与分析 |
荣继华 |
38 |
王瑞娇 |
论ABB式形容词是不是双音节状态形容词BA的重叠式 |
蔡永强 |
39 |
余晓世 |
初级汉语教材动词选编研究 |
骆峰 |
40 |
武学智 |
近四年台湾华语文教育状况 |
郑梦娟 |
41 |
张士良 |
方式副词“X次”的本体与教学研究 |
徐江胜 |
42 |
李天鸣 |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复合趋向补语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 |
孙天琦 |
43 |
萧燕春 |
三套初级对外汉语口语教材练习的比较与分析研究 |
陈晨 |
44 |
张智新 |
欧美学生习得重复义副词“再”、“又”、“还”的偏误分析 |
贺阳 |
45 |
王思源 |
对外汉语中“x什么x”结构的研究及教学 |
杨贺 |
46 |
张濛濛 |
中高级汉语阅读教材中文学作品改写研究 |
游舒 |
47 |
郑丽雅 |
“一一”和“纷纷”的偏误研究 |
董正存 |
48 |
许婷 |
留学生多项定语语序写作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 |
张洁 |
49 |
李祝君 |
留学生“就是”使用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 |
罗青松 |
50 |
王雪娇 |
早期来华西人汉语学习与研究考查——以第一位新教传教士马礼逊为例 |
董正存 |
51 |
周天淼 |
留学生“X比Y都W”句式习得研究 |
徐江胜 |
52 |
廖冰川 |
对外汉语中级听力教材练习设置及使用情况考察分析 |
罗青松 |
53 |
张心月 |
韩国留学生“是”字句偏误分析 |
高增霞 |
54 |
朱姝 |
面向对外汉语的数词对举式成语研究 |
蔡永强 |
55 |
谢彦玮 |
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使用量词的偏误分析 |
陈满华 |
56 |
王英杰 |
中级对外汉语听力教材练习考察 |
傅由 |
57 |
张雪 |
现代汉语“再A也B”格式的语法研究与相关对外汉语教材研究 |
赵彤 |
58 |
周湘 |
试论辩论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
王小岩 |
59 |
周欣然 |
《拾级汉语》初级教材词汇问题的研究 |
高永安 |
60 |
张鑫炜 |
初级对外汉字教材汉字选编研究——以《汉字轻松学(起步篇)》为例 |
李禄兴 |
61 |
田黛 |
津巴布韦汉语学习交际行为策略:汉语言语行为研究 |
张治 |
62 |
释润粉 |
越南字喃的演变过程研究 |
潘晨婧 |
63 |
SAINT DIZIER PIERRE |
法语母语者习得汉语声调的影响因素研究 |
章欣 |
64 |
周金文 |
泰国留学生汉语语音偏误研究 |
刘爱菊 |
65 |
KACHALOVA |
汉俄颜色词的对比研究 |
李禄兴 |
66 |
本杰明 |
孔子学院与汉语推广对策研究——以英国两所孔子学院为例 |
陈晨 |
67 |
VAN OS |
荷兰公立中学校汉语课调查分析 |
潘晨婧 |
68 |
艾玛 |
中俄传统节日的文化对比 |
李禄兴 |
69 |
王倩 |
漱玉堂三种曲研究 |
郑志良 |
70 |
张小丛 |
戏曲与话剧分立的历史起点——“废唱用白” |
孙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