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 硕士研究生
序号 |
姓名 |
论文题目 |
指导教师 |
1 |
李 静 |
汉语新闻标题中的概念隐喻研究 |
贺 阳 |
2 |
李 杲 |
芬兰大学汉语课程设置的现状考察 |
陈满华 |
3 |
花之蕾 |
《汉语会话301句》教材分析 |
冀小军 |
4 |
聂丽娟 |
新HSK与TOCFL阅读测试对比研究 |
杨书俊 |
5 |
邢 洋 |
2007-2011年新词语的修辞学造词法研究 |
高永安 |
6 |
牛玲芳 |
两组现代汉语频度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分析 |
李禄兴 |
7 |
胡佳敏 |
五本零起点少儿对外汉语教材的对比分析 |
傅 由 |
8 |
周 丹 |
大学毕业典礼校长演讲的批评语言分析 |
吴 波 |
9 |
褚慧超 |
鲁迅的翻译观与汉语言文化的自新之路 |
徐桂梅 |
10 |
杨丽娜 |
试析丹麦中学汉语教学现状——以哥本哈根尼尔斯中学孔子课堂为例 |
冀小军 |
11 |
薛 帅 |
试论任务模式在初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以爱尔兰汉语课堂为例 |
徐江胜 |
12 |
祁梦婕 |
试论爱尔兰中学过渡年中国文化教材的可取和不足之处——都柏林大学孔子学院《爱尔兰中学过渡年中国文化及语言教学资源包》的案例分析 |
陶曲勇 |
13 |
冀 拓 |
对外汉语熟语教材研究——以《成语教程》、《惯用语教程》和《俗语教程》为例 |
高增霞 |
14 |
曾华蓉 |
近3年英国英语国际传播状况 |
郑梦娟 |
15 |
崔盼盼 |
外国留学生汉语语体偏误研究及教学对策 |
陈 晨 |
16 |
代 伟 |
解析对外汉语俗语习得过程中的文化折扣现象 |
高永安 |
17 |
戴晓凤 |
基于语料库的日本留学生结果补语偏误分析 |
高永安 |
18 |
杜姝敏 |
英国中学外语课程标准与我国初中民族汉语课程标准比较研究 |
张 洁 |
19 |
樊瑞青 |
《新实用汉语课本》(前两册)与《当代中文》(前两册)的对比分析 |
冀小军 |
20 |
方晓艳 |
化妆品广告语言研究 |
冀小军 |
21 |
桂 伟 |
现代汉语“把”字句配价研究 |
李禄兴 |
22 |
韩露冰 |
新型“被”字结构的认知和语用解读及其教学 |
王小岩 |
23 |
韩颖佳 |
动物成语中“龙”成语的教学设计 |
王小岩 |
24 |
郝 琪 |
初级对外汉语综合课教材练习设置的对比研究 |
王小岩 |
25 |
郝艳琴 |
浅谈对外汉语虚词教学——以连词“和”为例 |
殷何辉 |
26 |
何 威 |
现代汉语“V得C”结构研究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
牟云峰 |
27 |
何 为 |
以《发展汉语》 听力系列为例论汉语听力教材的练习设计 |
张 洁 |
28 |
黄旭霞 |
成人对外汉语课堂游戏研究 |
高永安 |
29 |
霍英杰 |
韩国留学生篇章词汇衔接偏误分析 |
高增霞 |
30 |
焦思颖 |
以汉译《圣经》为语料的汉语并列连词研究 |
刘爱菊 |
31 |
贾彦琦 |
对外汉语海外课堂初级阶段文化教学得与失——以芬兰初级阶段中国文化课教学为例 |
徐江胜 |
32 |
王婧婧 |
小组活动在初级汉语课堂中的应用——以都柏林大学一年级基础汉语课堂为例 |
蔡永强 |
33 |
张丽娟 |
汉语表周遍意义疑问代词的考察及教学建议 |
董正存 |
34 |
朱 芮 |
初级阶段汉字教材中文字学知识的考察分析 |
罗青松 |
35 |
王 珂 |
试论汉语外来词中的音节语素化及剩余语素现象 |
蔡永强 |
36 |
周 倩 |
哥斯达黎加大学孔子学院学生学习汉语动机调查 |
赵 彤 |
37 |
王晓玲 |
爱尔兰中学生和成人汉语学习对比分析 |
蔡永强 |
38 |
孙 迪 |
汉语国际教育本土化研究——以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孔子学院建设为例 |
徐承伟 |
39 |
马 冰 |
香港高校语文教育状况研究——以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为例 |
郑梦娟 |
40 |
包银辉 |
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跨文化传播与适应策略对汉语国际推广的启示 |
徐桂梅 |
41 |
董蓓蓓 |
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汉语教材在海外的本土化问题探究——《爱尔兰中学过渡年中国文化与语言教学资源包》案例分析 |
杨慧林 |
42 |
安 宸 |
基于任务型教学法的中级写作教材研究——以《发展汉语•中级写作(第二版)》为例 |
蔡永强 |
43 |
安 琪 |
《发展汉语•中级写作》新旧版本的比较研究 |
蔡永强 |
44 |
曹仪伦 |
新版《发展汉语·初级口语》的编写特点和理念创新 |
蔡永强 |
45 |
李 博 |
清朝英国传教士马礼逊汉语专著《通用汉言之法》研究 |
刘爱菊 |
46 |
李道平 |
台湾“华语文教育”的发展及策略研究 |
杨书俊 |
47 |
李凤鸣 |
华语文能力测验(TOCFL)听力研究 |
杨书俊 |
48 |
李靖雯 |
如何发挥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作用—以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学习汉语为例 |
游 舒 |
49 |
李淑颖 |
我国民族汉语课程标准与美国<中文学习目标>的比较研究--以美国AP中文课程为例 |
张 洁 |
50 |
李文卓 |
新加坡中学华文课程标准与我国初中民族汉语课程标准比较研究 |
张 洁 |
51 |
李 雪 |
中高级对外汉语视听说教材语料难度分析的量化标准研究——以《城市名片——民俗篇》等四套教材为例 |
张 璐 |
52 |
李 源 |
对外汉语初中级视听说教材评析 |
张 璐 |
53 |
李卓然 |
实现好汉语口语课交际化的教学设计研究——以初级汉语口语课为例 |
张 治 |
54 |
梁秀锦 |
两部对外汉字教材的对比分析——《汉字速成课本》和《汉字轻松学》 |
张 治 |
55 |
林 骁 |
对外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趋势及相关问题探究 |
金海鹰 |
56 |
刘 焱 |
跨学科尝试对外汉语声调教学的新起点 |
金海鹰 |
57 |
马 兰 |
中英任务型初级综合教材的比较研究 |
章 欣 |
58 |
马伊娜 |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对英语母语学习者“了”(le)使用情况的分析研究 |
潘晨婧 |
59 |
潘 婕 |
基于三个平面语法观的现代汉语绝对程度副词研究——以“很”为例 |
潘晨婧 |
60 |
王文静 |
基于构式语法的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双宾语的构式-语块教学法为例 |
陈满华 |
61 |
祝瑞聪 |
广告语言中的熟语变异研究——以成语的变异为例 |
徐桂梅 |
62 |
邱健明 |
淮阳方言词汇和语法特点分析 |
吴 波 |
63 |
谭 琳 |
综合课教学中文化导入方式探讨——以初级阶段教学为例 |
骆 峰 |
64 |
唐 棠 |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母语或媒介语使用情况调查 |
骆 峰 |
65 |
汪 瑾 |
汉字中的文化因素与对外汉字教学 |
殷何辉 |
66 |
汪 湉 |
对外汉语中“越来越X”结构的偏误分析及教学 |
杨 贺 |
67 |
王 芳 |
金文形义分析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女部字为例 |
龙国富 |
68 |
王 娟 |
语气词的语法功能以及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气词教学 |
朱冠明 |
69 |
王敏敏 |
助词“来”的用法研究 |
杨 贺 |
70 |
王 倩 |
留学生学习普通话轻声词的考察 |
赵 彤 |
71 |
裴子慧 |
东北方言形容词类型特点分析 |
荣继华 |
72 |
王 新 |
《对外汉语初级教材中英文注释问题的研究》 |
陶曲勇 |
73 |
王 玉 |
通过会话分析理论看初级对外汉语教材中会话部分的编写——以《当代中文1》与《新实用汉语课本1、2》为例 |
陶曲勇 |
74 |
伍丽梅 |
剪纸与对外汉语教学——合理运用剪纸提高汉语教学效果 |
李丽琴 |
75 |
谢秋萍 |
疑问语气词“吗、呢、吧”的用法辨析以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
李丽琴 |
76 |
许馨元 |
高级汉语水平留学生汉语疑问语调的调查研究 |
劲 松 |
77 |
薛文娟 |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语素教学 |
游 舒 |
78 |
颜惊蕾 |
对外汉语教材中插图的使用研究 |
王友华 |
79 |
颜 坤 |
留学生学习重复义副词偏误分析 |
徐江胜 |
80 |
杨 晶 |
初级对外汉语教材对话课文研究 |
徐江胜 |
81 |
杨 梅 |
从语言三要素角度论述英语在汉语学习中的正迁移问题 |
曹睿昕 |
82 |
叶 培 |
对外汉语速成教材中词汇处理的对比研究 |
赵万勋 |
83 |
尹婷婷 |
试论音乐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
王友华 |
84 |
张翰林 |
对外汉语教材儿化词的编排研究及建议 |
熊 燕 |
85 |
张 昊 |
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汉语存现句偏误分析 |
孙天崎 |
86 |
张鸿燕 |
同素近义单双音节形容词的偏误研究 |
孙天崎 |
87 |
张慧贞 |
关于“被XX”格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研究及教学建议 |
孙天崎 |
88 |
张文君 |
近3年美国英语国际传播状况 |
郑梦娟 |
89 |
周 冰 |
浅谈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中的应用 |
赵万勋 |
90 |
朱博亚 |
《发展汉语》初级综合II与《博雅汉语》准中级加速篇I对比分析研究 |
张庆旭 |
91 |
朱柳莹 |
关于新HSK5级内部构想效度一致性的跨群体实证研究 |
张庆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