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 硕士研究生
|
姓名 |
论文题目 |
指导教师 |
1 |
王娇 |
面向哈萨克斯坦学习者的汉语网络课件设计与实现 |
蔡永强 |
2 |
邹少强 |
任务型教学法在准中级对外汉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
蔡永强 |
3 |
赵小丽 |
以任务型教学法为主导的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方法初探 |
蔡永强 |
4 |
刘静 |
新版《发展汉语·高级阅读》的编写特点与创新理念 |
蔡永强 |
5 |
桂俊英 |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
曹睿昕 |
6 |
陈久忍 |
试论转变“汉语难学”观念的重要性及其对策 |
陈晨 |
7 |
牛晓靓 |
试析对外汉语听力教学中的难点与对策 |
陈晨 |
8 |
孟函 |
博洛尼亚华人华侨子女的汉语需求和学习状况 |
陈满华 |
9 |
汤竞婧 |
当代汉语口语中的称谓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处理问题 |
陈满华 |
10 |
魏雨晨 |
新读写素质理论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
陈满华 |
11 |
聂敬凤 |
基于功能教学法的中级口语教材练习研究——以《阶梯汉语中级口语》为例 |
陈满华 |
12 |
廉晓娅 |
对比语言学视角下的手部动作向口部动作的转移——以英汉两种语言为例 |
董正存 |
13 |
吴若兰 |
含否定与小量的全称量限表达成语的研究与教学 |
董正存 |
14 |
柳玉 |
中级对外汉语教材中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以《桥梁》为例 |
范方俊 |
15 |
周天翼 |
马礼逊在中国遇到的文化休克 |
高永安 |
16 |
李楠 |
对外汉语词典中语气词的条目设计 |
高永安 |
17 |
张峰梅 |
国别汉语教学研究初探——以母语为德语的汉语学习者为例 |
高永安 |
18 |
马微微 |
国际学校小学汉语差异教学现状与策略初探 |
高增霞 |
19 |
蒲昕宇 |
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法律词汇考察 |
高增霞 |
20 |
胡 佳 |
近年来网络流行语探析 |
高增霞 |
21 |
蒲昕宇 |
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法律词汇考察 |
高增霞 |
22 |
王小令 |
汉西颜色词“红”与“rojo”的文化内涵比较探析 |
高增霞 |
23 |
徐洁 |
汉英颜色词“黑”与“black”的对比研究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
高增霞 |
24 |
王昉睿 |
对外商务汉语教学中进行一对一教学的教学实践报告 |
高增霞 |
25 |
刘会媛 |
浅谈网络语言中的隐喻构词 |
高增霞 |
26 |
冀拓 |
汉英动物习语比较分析及对外汉语教学中动物习语的教学建议 |
高增霞 |
27 |
孙溪悦 |
中英个人隐私禁忌语用对比研究 |
高增霞 |
28 |
张晓琳 |
初级阶段对外汉字课中文化融入研究 |
耿幼壮 |
29 |
纪雪娇 |
对外汉语初级教材语法教学编排研究——以《新实用汉语课本》《当代中文》和《初级汉语课本》为例 |
贺阳 |
30 |
戴 婧 |
《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的词汇问题研究 |
冀小军 |
31 |
周阿莉 |
游戏教学法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
冀小军 |
32 |
李迎新 |
从动植物象征意义看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
冀小军 |
33 |
马雪芳 |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同义词辨析 |
冀小军 |
34 |
金茜 |
案例教学法在商务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
金海鹰 |
35 |
黄瑶 |
中韩两国综合类高校母语教育和推广的调查研究——以中国人民大学和韩国首尔大学为例 |
金海鹰 |
36 |
李慧娟 |
“不”和“没(没有)”的偏误分析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
金海鹰 |
37 |
魏琨 |
初级汉语阶段对外汉语教学中常见副词“不”“也”“都”的研究 |
金海鹰 |
38 |
武东莉 |
芬兰学生汉语声调习得的实验研究 |
劲松 |
39 |
董赟 |
在二语习得中英语教学对汉语教学的启示——以加拿大汉博公立理工学院学术英语八级课程为例 |
劲松 |
40 |
程艺畅 |
汉语通用社交称谓语研究 |
劲松 |
41 |
马艳超 |
津巴布韦哈拉雷汉语教学现状探析——以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学为例 |
冷成金 |
42 |
祝越 |
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体验课程的设计与开展——以苏州园林为例 |
李丽琴 |
43 |
刘欣欣 |
现代汉语中词汇歧义的产生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
李丽琴 |
44 |
赵玲 |
体态语与对外汉语教学——恰当运用体态语提高教学效果 |
李丽琴 |
45 |
李至 |
论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
李丽琴 |
46 |
刘勇 |
“V+N+的+O”类离合词离析形式研究 |
李林 |
47 |
张宏娇 |
4P教学法在留学生阅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李林 |
48 |
高亚楠 |
论语素教学法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李林 |
49 |
冯艳杰 |
针对初级水平留学生的汉字动画教学探究 |
李禄兴 |
50 |
杨苏菡 |
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及有效性——以初、中级水平为研究对象 |
李禄兴 |
51 |
魏 瑾 |
《华尔街英语》与《长城汉语》练习题比较 |
李禄兴 |
52 |
申树刚 |
国外中学对外汉语课堂的组织与管理 |
李禄兴 |
53 |
李国涛 |
任务型教学法与海外在华留学生初级听力课堂教学 |
李禄兴 |
54 |
李蓉 |
《新HSK大纲》三四级动词释义研究——以三部单语外向型对外汉语词典为例 |
李禄兴 |
55 |
李瑞瑶 |
论输入输出理论在初级汉语口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
李禄兴 |
56 |
王晓雪 |
对外汉语教学中、高级口语教材语体特征分析 |
李泉 |
57 |
李宏达 |
初级对外汉语教材中汉字教学考察分析 |
李泉 |
58 |
陈惟妍 |
芬兰奥卢大学汉语教学调研报告 |
梁坤 |
59 |
刘茜 |
从明清意大利传教士论著《中国文法》看早期对外汉语教学 |
刘爱菊 |
60 |
曹石亚 |
从《华语官话语法》看明清西班牙传教士汉语学习 |
刘爱菊 |
61 |
夏洁 |
出土文献《马王堆医书》虚词研究 |
龙国富 |
62 |
张小燕 |
高级商务汉语教材词汇分析 |
路志英 |
63 |
白 洁 |
对外汉语教材中汉字练习的考察分析 |
罗青松 |
64 |
李盛楠 |
爱尔兰中学TY汉语与中国文化教学设计探讨 |
罗青松 |
65 |
黄晓楚 |
浅谈丹麦中学汉语教学现状及教材本土化新模式 |
罗青松 |
66 |
张文洁 |
留学生汉语口语学习策略比较分析 |
罗青松 |
67 |
刘馨慧 |
对外汉语中级阅读课教学设计探索——基于《发展汉语中级汉语阅读》 |
罗青松 |
68 |
张静 |
爱尔兰都柏林中学过渡年阶段汉语教学现状和质量分析 |
骆峰 |
69 |
陈雪丽 |
留学生汉语概数表达形式习得情况考察 |
骆峰 |
70 |
田原 |
对外汉语教材中礼貌用语使用情况考察——以人大版《发展汉语》初级教材为例 |
骆峰, |
71 |
莫伶 |
汉语学习型词典配图释义探讨 |
牟云峰 |
72 |
郭佳 |
对外汉语中“连”字句偏误分析及教学 |
牟云峰 |
73 |
吴佳育 |
中级汉语口语教材练习设置的研究 |
牟云峰 |
74 |
王樱璇 |
中级对外汉语阅读教材练习题编排的考察 |
牟云峰 |
75 |
张立群 |
从培养交际能力角度考察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材的编写 |
牟云峰 |
76 |
释海达 |
越南语中与佛教相关的成语、俗语分析 |
潘晨婧 |
77 |
宝乐尔玛 |
试探蒙古语中颜色概念及其文化内涵 |
潘晨婧 |
78 |
刘晓晨 |
对外汉语报刊阅读教材练习现状与分析 |
荣继华 |
79 |
杜卉 |
从品牌名称翻译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
荣继华 |
80 |
马婷婷 |
浅谈“连”字句与对外汉语教学 |
孙天琦 |
81 |
田一秀 |
对外汉语语速教学法分析 |
孙天琦 |
82 |
余思翼 |
《我的自行车被偷了》教学设计 |
陶曲勇 |
83 |
黄雪 |
留学生汉语新词习得状况调查与对外汉语新词教学策略研究——以2006-2008年度新词语为例 |
陶曲勇 |
84 |
李梅 |
《新编汉字津梁》与《外国人汉字速成》比较 |
陶曲勇 |
85 |
周莹 |
津巴布韦汉语教学现状及语音教学难点 |
王家新 |
86 |
安黛 |
汉语量词“件”的演变发展及其在初级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
王小岩 |
87 |
李贝贝 |
析对外汉语教学中以民俗文化词为媒介进行民俗文化导入 |
王小岩 |
88 |
王婉秋 |
关于汉语初级水平学习者习得“把”字句的教学设计 |
王小岩 |
89 |
高翠婷 |
留学生动宾式离合词习得偏误分析 |
王小岩 |
90 |
程佳 |
论古代文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现状及其研究意义 |
王昕 |
91 |
王梦婕 |
冯唐“北京三部曲”京味儿语言及地域文化特色初探 |
吴波 |
92 |
肖雯文 |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
吴永焕 |
93 |
王兰兰 |
副词“都”的句法、语义、语用的综合分析——基于留学生常见偏误的考察 |
熊燕 |
94 |
何璇 |
试析英语借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基于汉语中的英源借词与译词的对比研究 |
熊燕 |
95 |
巫小丽 |
文化适应与二语习得效果的实证研究 |
熊燕 |
96 |
曾薇 |
对外汉语中级阶段阅读焦虑和阅读教材文本因素相关性研究 |
徐承伟 |
97 |
袁雯基 |
“异化归化”与汉语自新 |
徐桂梅 |
98 |
张美思 |
来华外国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调查及教学改进建议 |
徐江胜 |
99 |
黎白茹 |
动态助词“过”之对外汉语初、中级教学探析 |
徐江胜 |
100 |
齐永年 |
标记理论探究及对外汉语教学应用 |
徐江胜 |
101 |
叶安民 |
爱尔兰中学汉语教学资源本土化分析——以中学过渡年教学资源包为例 |
徐楠 |
102 |
赵星羽 |
试论80年代报告文学的生态意识 |
姚丹 |
103 |
张鹏 |
零起点儿童短期班对外汉语教学设计 |
游舒 |
104 |
董健 |
中级商务汉语教材词汇分析研究 |
游舒 |
105 |
张玉淇 |
探索课外实践活动对来华留学生汉语习得的影响 |
游舒 |
106 |
陈颖 |
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 |
张洁 |
107 |
余芳 |
新HSK词汇大纲的中日二字词一致性调查 |
张洁 |
108 |
韩中玮 |
文化知识考试题量的概化研究——以汉语教师为例 |
张洁 |
109 |
冯文燕 |
任务在语言测试中的使用 |
张洁 |
110 |
吴浚卯 |
对《商务馆学汉语词典》编纂若干问题的探讨——以字母“D”下的名词为例 |
张洁 |
111 |
叶广欣 |
“少儿汉语”和“少儿英语”教学设计对比 |
张璐 |
112 |
温晶 |
从传播学角度浅析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以哥斯达黎加大学孔子学院学生为例 |
张璐 |
113 |
彭艳丽 |
对外汉语中高级视听说教材的语料难度分析 |
张璐 |
114 |
朱朝 |
以《家有儿女》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汉语视听说多媒体教材的分析与研究 |
张璐 |
115 |
冯静 |
对外汉语是听说教材的练习研究——以《家有儿女》、《走进中国百姓生活》、《秦淮人家》为例 |
张璐 |
116 |
李丽玲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述评 |
张庆旭 |
117 |
杨有为 |
初级《发展汉语》与《新实用汉语课本》教材对比研究 |
张庆旭 |
118 |
孟佳文 |
汉语新闻的英译及对汉语报刊阅读课的启示 |
张庆旭 |
119 |
马红艳 |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浅析长城汉语教材——以《生存交际》1-6为例 |
张庆旭 |
120 |
张洋子 |
从认知教学法角度分析欧美留学生“专用名量词”的教学 |
张治 |
121 |
贺璐 |
体验文化教学法与对外汉语中级阶段口语教学 |
张治 |
122 |
李淑玲 |
泰国初级汉语综合教材对比分析——以《汉语教程》、《体验汉语基础教程》、《初级汉语》的语法编排顺序为例 |
章 欣 |
123 |
何凤梅 |
基于交际法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听的课堂教学设计 |
赵万勋 |
124 |
陈冲 |
基于交际法的对外汉语教学中“读”的课堂教学设计 |
赵万勋 |
125 |
肖子文 |
对外汉语选修课教材古汉语练习题的有效性研究 |
郑林啸 |
126 |
董文艳 |
外向型汉语惯用语词典研究 |
郑林啸 |
127 |
刘璐 |
台湾地区高校语文教育状况研究——以台湾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为例 |
郑梦娟 |
128 |
李烨 |
浅析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现状及走势 |
朱冠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