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学院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的前身是1939年由陕北公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等合并成立的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是中国新文艺孕育和发展的摇篮。1959年中央委托原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举办文学研究班和进修班。1960年成立语言文学系。1961年成立全国最早的中国语言文字研究所。1978年语言文学系更名为中国语言文学系。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成立。从1960年建系至今,在吴玉章、成仿吾、谢无量、冯其庸、林志浩、胡明扬、黄晋凯等几代学者的接续奋斗下,文学院(中文系)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文艺理论家和语言文字工作者。何洛、谢自立、陈传才、章安祺、杨慧林、孙郁曾先后担任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现任院长为陈剑澜,党委书记为颜梅。

文学院学科体系较为完备,涵盖中国语言文学、戏剧与影视学2个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下设9个二级学科(汉语言文字学、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文创意写作),以及1个经教育部批准的自设二级学科:古典学。设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文艺学、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居于全国领先地位,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实现跨越式发展。汉语言文学、汉语言专业均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先后入选“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首批汉语言文学专业(古文字学方向)“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深度参与“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文艺影视比较文学党支部入选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文学院现有在职教师80人,其中教授38人(含全职外籍教授1人),副教授28人,讲师14人。孙郁教授率领的中国语言文学教师集体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现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第八届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各1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教学名师1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青年学者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8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5人,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3人,北京市优秀教师1人。另有4位教师当选中国作协第十届全委会委员,人数位居全国高校首位。

文学院共有学生727人,其中中国学生656人(本科生208人、学术型硕士研究259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11人、博士研究生175人),另有留学生74人。孙郁教授牵头完成的教学成果“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创造性写作贯通教学与立德树人培育实践”获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古典学在国内首创古典学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创造性写作专业在国内首创硕—博贯通培养,并将课程延伸到本科教学。2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中国人民大学文学节、谢无量学术论文暨文学创作大赛、未来古文字学者征文大赛、明德厚重人才培养支持计划等人才培养项目已经实现体系化、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文学院本科毕业生以升学与出国深造为主,升学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硕士研究生以就业为主,主要集中于党政机关、教育、传媒、大中企业等领域;博士就业方向主要为高校或研究机构。

文学院从2007年开始,连续发起并承办七届世界汉学大会,是国内规模最大、水平最高且具有重要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汉学交流平台。2017年成立的古代文本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汇聚了全球顶尖的古典学学者,2021年在此基础上成立的中国人民大学比较文明跨学科交叉平台明确了将海外汉学和中国研究融入世界古典学与比较文明研究格局的战略目标。

近年来,文学院先后与日本东京大学等十余所海外著名大学签订了院际合作协议,每年有近50名学生赴世界一流大学交换学习,另有20多名志愿者赴海外孔子学院实习;先后邀请大卫·贾斯柏(David Jasper)、柯马丁(Martin Kern)、张隆溪等著名学者担任“海外名师”和“高端外国专家”等客座职位;聘请多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哈佛大学傅高义(Ezra F.Vogel)等数十名世界一流学者来校作国际前沿学术讲座。

培养一流人才,创造一流学术——这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始终不渝的办学目标。以学生为本,以学人为本,以学术为本——这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潜心持守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