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人才培养 · 硕士研究生

 

文学院2018年硕士毕业生论文题目

序号

姓名

论文题目

专业

导师

1

郭梦露

传奇视野下的《基姆》:对萨义德文化帝国主义批评的一种解读

文艺学

饶静

2

胡敏

从知觉的身体到言语的身体:梅洛-庞蒂的早期表达思想探要

文艺学

马元龙

3

龚祎

电影的矛盾寓言——
雅克 •朗西埃的电影批评理论研究

文艺学

饶静

4

陈小可

迪伦马特作品中的复仇问题

文艺学

陈奇佳

5

齐虹

博格森思想中的记忆之维

文艺学

饶静

6

宋雨霏

贡布里希艺术图式观

文艺学

马元龙

7

程禹嘉

消费视阈下听觉空间中的身份塑造

文艺学

王敦

8

吴晨圆

威廉斯文学批评中的政治——以《乔治·奥威尔》批评为中心

文艺学

王敦

9

杨安红

马尔库塞权威思想研究

文艺学

陈奇佳

10

张茜

汉语口语成分“得”和“得了”的研究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吴波

11

冯海敏

粤语助词“亲”的体貌用法及演化路径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陈前瑞

12

李蕾

白语大理方言 xɯ⁵⁵的多功能性研究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陈前瑞

13

刘春蕾

现代汉语“自V”类双音词的特点及其词汇化问题研究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骆峰

14

刘莉轲

基于语篇的“X着也是X着,S”格式研究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李 泉

15

SIMIC NEVENA 内维娜

汉语和塞语工具范畴对比分析及其互译研究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骆峰

16

彭时君

琼海话持续体标记研究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高增霞

17

尹国燕

从概念空间看“管”的语义研究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高增霞

18

郑裕颖

“又”的连接功能及其相关问题分析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骆峰

19

李健康

必类情态词的来源及其形成过程

汉语言文字学

朱冠明

20

朴主元

汉韩重叠式拟声拟态词对比研究

汉语言文字学

吴永焕

21

陈雨晴

汉语中语素“少/多”参与构成的估测表达研究

汉语言文字学

董正存

22

姜琪

《南北方音》北音音系研究

汉语言文字学

赵彤

23

戚圆圆

动词“上”、“下”的语法化——兼论趋向范畴语法化

汉语言文字学

朱冠明

24

龚敏

湘语冷水江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研究

汉语言文字学

吴永焕

25

王祥秀

《字汇》音切研究

汉语言文字学

高永安

26

李静雯

《博雅音》韵母系统研究

汉语言文字学

郑林啸

27

谢霞

东晋至唐洞天知识体系和文学表现

中国古代文学

吴真

28

陈露露

《东坡外集》考论

中国古代文学

曾祥波

29

李寒笑雨

李渔与芥子园——兼论清初文人园林与文学创作

中国古代文学

邹颖

30

李琳娜

沈受宏与《海烈妇传奇》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

朱万曙

31

刘娜

小说与诗词的互文共生--论《品花宝鉴》的诗词艺术

中国古代文学

王燕

32

马铭雪

吴伟业“梅村体”诗歌与其戏曲创作之文体融通

中国古代文学

郑志良

33

邱楠

中西方语境的丁日昌小说禁毁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

王燕

34

宋梁缘

南宋前期词的悲剧意识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

冷成金

35

王琦

论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的才女书写

中国古代文学

王昕

36

王妍思

高士奇诗歌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

郑志良

37

谢愚

张岱形象的自塑

中国古代文学

朱万曙

38

邓小燕

传统知识的近代境遇:以鲁迅与中医为例

中国现当代文学

孙民乐

39

董娟

论格非“江南三部曲”的历史观转型

中国现当代文学

孙民乐

40

贾敏

新时期京味话剧中的市井传奇书写 —— 以六个剧目为中心

中国现当代文学

马相武

41

解蕾

郭雪波生态书写中人与土地的关系

中国现当代文学

孙民乐

42

孔卫兵

奥登诗歌的汉译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

张洁宇

43

李琦

作为事件的“非虚构”——以《人民文学》“非虚构”专栏为中心

中国现当代文学

杨庆祥

44

林睿皎

《天义》女权主义思想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

杨联芬

45

刘启民

林斤澜创伤书写的异质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

杨庆祥

46

刘怡然

林译哈葛德小说的黑人形象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

李今

47

陆怡彤

科尔沁旗的“失乐园”——论端木蕻良的故乡书写

中国现当代文学

杨联芬

48

罗伯特 •察杜梁

现当代诗歌中的 “创伤 ”问题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

王家新

49

宋晓丽

论焦菊隐戏剧的真实性与假定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

马相武

50

赵红亮

《最后一个匈奴》中的“陕北革命”书写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

武宝瑞

51

田彩玲

林纾对《民种学》的翻译及其种族、国家思想

中国现当代文学

李今

52

肖晗

“知味”与“知人”——“吃”与“食”在汪曾祺小说中的意义

中国现当代文学

姚丹

53

薛凡佳

“革命的”或“创伤的”——从“三一八”惨案意义的生成看“大革命”时期知识分子的革命观

中国现当代文学

张洁宇

54

杨颖

台静农作品中的“鬼”及文化内涵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

姚丹

55

张瑞琪

普拉斯、毕肖普与中国当代诗歌关系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

王家新

56

章洁

转型时期的科幻文学研究——以《科学文艺》(1979-1983)为中心

中国现当代文学

杨庆祥

57

赵云霞

巫文化与湘西叙述——以韩少功、孙健忠、蔡测海为例

中国现当代文学

武宝瑞

58

付婧

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卢梭《新爱洛漪丝》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高旭东

59

梁文婷

《达洛卫夫人》中的创伤书写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曾艳兵

60

彭旭

论加西亚·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的霍乱隐喻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耿幼壮

61

汪宇平

《染血之室》对“蓝胡子”童话的解构式重述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汪海

62

张静

十九世纪传教士词典对我国文学理论词
汇现代化的贡献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雷立柏

63

周君

意义的边界,理解的可能——卡夫卡作品中的声音研究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梁坤

64

黄艺聪

魔鬼的目光:从视觉角度解析霍夫曼作品中的诡异感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范方俊

65

张鹤子

论波德莱尔的《人造天堂》及其迷醉诗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夏可君

66

杜越洋

华兹生寒山诗英译研究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陈倩

67

何桂锦

《古舟子咏》中的幽灵叙事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陈倩

68

何溪

“身体上的密码”—— 珍妮特·温森《写在身体上》探析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曾艳兵

69

聂玮

论马尔克斯《族长的秋天》中独裁者的孤独感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耿幼壮

70

薛枫

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的神话原型研究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李丙权

71

顾枝鹰

西塞罗《图斯库路姆论辩集》卷一研究

古典学

彭磊

72

鲁宋玉

塞克斯都的删述承继与“二次起航”——《皮罗主义概要》研究

古典学

娄林

73

杨天舒

天性与教育——普鲁塔克《论引导孩子》研究

古典学

李致远

74

张培均

德性败坏与罗马共和的衰亡——撒路斯提乌斯《纪事》研读

古典学

娄林

75

张翼翔

礼乐之治与德性社会——《史记》之《礼书》《乐书》研读

古典学

张毅

76

丁莉婷

帝国时间中的诸神——奥维德《岁时记》研究

古典学

彭磊

77

方嘉玮

解构,符号与对话;后戏剧剧场(舞蹈剧场)在中国的本土化创作实践初探

戏剧戏曲学

江棘

78

孟爽

吴晓铃剧学研究初探

戏剧戏曲学

张一帆

79

孙小雨

“歌剧的民族化与‘旧剧’的现代化——论“新歌剧”与田汉戏曲观念及实践之关系”

戏剧戏曲学

孙萍

80

王尔晴

论文革故事片对电影语言的探索(1973-1976

电影学

孙柏

81

魏钦

大卫·波德维尔的电影叙事理论研究

电影学

苏涛

82

魏爽

当代新加坡华语电影中的底层空间

电影学

陈涛

83

周爽

“中国新兴电影”中的女性身体研究(19321937)——以“联华”为例

电影学

陈阳

84

王乃天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大陆饮食电影文化研究

电影学

陈阳

,

85

南飞雁

远藤周作的宗教观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创造性写作

梁鸿

86

孙频

女作家的女性意识

创造性写作

阎连科

87

郑小驴(朋)

帕斯捷尔纳克的历史书写与美学价值

创造性写作

张悦然

88

杨薇薇

沉醉之时——从文学想象到影像实践

创造性写作

阎连科

89

崔曼莉

以观中国画长卷之法观《都柏林人》及《死者》再论小说虚实律动

创造性写作

刘震云

90

张楚(小伟)

复调与对照——福克纳长篇小说结构分析

创造性写作

刘震云

91

候磊

从瞿宣颖、瞿兑之到瞿蜕园:民国学者瞿宣颖的文史研究及人生三段

创造性写作

梁鸿

92

双雪涛

论海明威短篇小说

创造性写作

张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