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 硕士研究生
序号 |
姓名 |
论文题目 |
专业 |
导师 |
1 |
吴壹香 |
“历史与价值”的张力:跨文化语境下丁文江的文化观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陈 倩 |
2 |
杨 艳 |
试论乔治·贝克在美国现代戏剧中的先驱地位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范方俊 |
3 |
巩育华 |
伊斯兰语境下《我的名字叫红》中的“失明”观念研究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耿幼壮 |
4 |
徐翔宇 |
塞壬之歌——20世纪西方文学塞壬形象初探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耿幼壮 |
5 |
陶艳柯 |
西方文化中的狄奥尼索斯情结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梁 坤 |
6 |
张 剑 |
王尔德多重身份对其创作的影响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王以培 |
7 |
于 蓁 |
痛之花——从“痛苦”的角度重释波德莱尔的“恶”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王以培 |
8 |
陈婧嘉 |
“自我”的存亡——论帕慕克小说中的“自我”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王以培 |
9 |
潘伟伟 |
见证的诗学——德里达论保罗·策兰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夏可君 |
10 |
张 倩 |
追随与逍遥——生命伦理视野下《圣经》与《庄子》中脚的研究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杨恒达 |
11 |
张念娜 |
莫言的“约克纳帕塔法”情结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杨恒达 |
12 |
张小溪 |
浅论黑塞作品的友谊主题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杨煦生 |
13 |
马天舜 |
从易卜生戏剧中的自杀人物看其矛盾思想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杨煦生 |
14 |
王轶辰 |
十七年反特电影研究——论十七年反特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性别 |
电影学 |
陈 阳 |
15 |
常丽芳 |
新中国前十七年电影明星研究 |
电影学 |
潘天强 |
16 |
郭 楠 |
文革故事片的艺术性研究(1973—1976) |
电影学 |
潘天强 |
17 |
严芳芳 |
论2005-2011年台湾当下电影的“台湾意识” |
电影学 |
孙 柏 |
18 |
马城钧 |
中国电影预告片研究——媒介融合视野中的预告片属性与功能分析 |
电影学 |
许 鹏 |
19 |
李 颖 |
汉语被动构式的语法化研究 |
汉语言文字学 |
龙国富 |
20 |
张 翔 |
走马楼三国吴简文字编及相关问题研究 |
汉语言文字学 |
王贵元 |
21 |
史晓曦 |
东汉石刻文字编及相关问题研究 |
汉语言文字学 |
王贵元 |
22 |
刘海生 |
现代汉语数量名结构及其相关问题 |
汉语言文字学 |
吴永焕 |
23 |
段玉清 |
山西稷山话语音研究 |
汉语言文字学 |
吴永焕 |
24 |
杨青林 |
汉语方言连调中的几个问题 |
汉语言文字学 |
吴永焕 |
25 |
李 娜 |
汉语方言变音研究 |
汉语言文字学 |
吴永焕 |
26 |
杨 皎 |
楚简通假字研究 |
汉语言文字学 |
赵 彤 |
27 |
罗依薇 |
楚简形声字研究 |
汉语言文字学 |
赵 彤 |
28 |
巩湘湘 |
《龙龛手镜》声系研究 |
汉语言文字学 |
郑林啸 |
29 |
陈中源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几种语法现象研究 |
汉语言文字学 |
朱冠明 |
30 |
罗 璇 |
心灵的赋形——卢卡奇悲剧观研究 |
文艺学 |
陈奇佳 |
31 |
李 靖 |
悲剧与革命——对雷蒙·威廉斯悲剧观的解析 |
文艺学 |
陈奇佳 |
32 |
王 艳 |
通往现实之路——论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 |
文艺学 |
陈奇佳 |
33 |
徐金钊 |
大众的生产力和权力——费斯克的积极大众文化理论研究 |
文艺学 |
陈奇佳 |
34 |
李重蓉 |
现代性困境中的艺术自由——阿多诺的审美形式观研究 |
文艺学 |
陈奇佳 |
35 |
刘 倩 |
个体解放与他者抵抗——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理论研究 |
文艺学 |
卢铁澎 |
36 |
乔祜年 |
尊体与骈文学——《四六丛话》骈文理论研究 |
文艺学 |
卢铁澎 |
37 |
李慧敏 |
布迪厄趣味区隔理论研究 |
文艺学 |
卢铁澎 |
38 |
周 琳 |
克里斯蒂娃的诗性语言理论研究 |
文艺学 |
马元龙 |
39 |
王兴华 |
新叙事学的叙事意识形态之维 |
文艺学 |
马元龙 |
40 |
黄婉玉 |
马尔库塞审美解放理论及其限度 |
文艺学 |
马元龙 |
41 |
张倩怡 |
鲍德里亚仿像观研究 |
文艺学 |
张永青 |
42 |
朱 杉 |
詹姆逊乌托邦理论研究 |
文艺学 |
张永青 |
43 |
鲁梦瑶 |
齐格蒙特·鲍曼的文化艺术批评研究 |
文艺学 |
张永青 |
44 |
翟 璐 |
金仲荪剧作研究 |
戏剧戏曲学 |
梁 燕 |
45 |
赵 曦 |
陈墨香剧作研究 |
戏剧戏曲学 |
梁 燕 |
46 |
王乐然 |
唐代歌舞戏《兰陵王》在日本的传承和流变 |
戏剧戏曲学 |
孙 萍 |
47 |
梅不寒 |
从传统到“青春”:昆曲《牡丹亭》传播现象分析 |
戏剧戏曲学 |
孙 萍 |
48 |
蔺梦宇 |
中西文化交汇视野下的中国戏剧作品《赵氏孤儿》研究 |
戏剧戏曲学 |
孙 萍 |
49 |
张 艳 |
介子推故事题材剧目研究 |
戏剧戏曲学 |
郑志良 |
50 |
刘 镅 |
现代汉语形容词定状易位现象再考察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贺 阳 |
51 |
王融雪 |
动态助词“了1”的隐现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贺 阳 |
52 |
李 慧 |
普通话——天津话语码转换调查与研究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劲 松 |
53 |
马 璇 |
太原市“非方言族”的调查研究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劲 松 |
54 |
许雪亚 |
石家庄市“非方言族”的调查研究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劲 松 |
55 |
杨彩霞 |
现代汉语“东A西B”格式考察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李 泉 |
56 |
钱 芬 |
“能X就X”构式考察与分析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李 泉 |
57 |
刘 媛 |
现代汉语VA型补充式复合词研究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骆 峰 |
58 |
吕珂昕 |
理工类高校母语教育的个案调查——以北方工业大学为例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骆 峰 |
59 |
潘旭涛 |
商标近似判定的语言学分析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骆 峰 |
60 |
宋 鸽 |
论宋代柳宗元诗歌的接受 |
中国古代文学 |
冷成金 |
61 |
董宇宇 |
论北宋前期词的悲情意识 |
中国古代文学 |
冷成金 |
62 |
丁爱花 |
从《隋唐演义》看明清历史演义小说的演化 |
中国古代文学 |
王 昕 |
63 |
童一娜 |
论宋元话本中的“发迹变泰”故事 |
中国古代文学 |
王 昕 |
64 |
高春芳 |
卫三畏与中国古典文学的译介、传播 |
中国古代文学 |
王 燕 |
65 |
房 燕 |
英国汉学家德庇时与中国古典文学的早期海外传播 |
中国古代文学 |
王 燕 |
66 |
张会芳 |
许学夷中晚唐诗歌批评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 |
徐 楠 |
67 |
刘益溦 |
西汉楚辞的创作与编纂 |
中国古代文学 |
徐建委 |
68 |
熊思沂 |
周稚廉戏曲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 |
郑志良 |
69 |
张清源 |
万树及其戏曲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 |
郑志良 |
70 |
沈 煜 |
汉语工具构式的历时语法化研究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龙国富 |
71 |
江 丽 |
《文艺报》与“伤痕文学”概念之建立(1978—1981)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程光炜 |
72 |
张 婷 |
林纾对狄更斯小说的文化改写——以《大卫·科波菲尔》为例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李 今 |
73 |
徐德霞 |
左翼文学中的暴力书写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李 今 |
74 |
陶凤菊 |
金庸小说的悲剧意识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马相武 |
75 |
谈 琛 |
论刘心武的长篇小说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马相武 |
76 |
朱橙青 |
许广平对鲁迅形象的另一种塑造——以《鲁迅回忆录》为中心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孙 郁 |
77 |
温 淳 |
周作人对清室及遗老态度之考辨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孙 郁 |
78 |
戴依伊 |
论《东方杂志》与新文学运动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孙民乐 |
79 |
武甲秀 |
论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三毛热”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孙民乐 |
80 |
王海超 |
孙犁“抗日小说”研究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孙民乐 |
81 |
童晶晶 |
卞之琳译著《西窗集》研究与中国新诗的再出发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王家新 |
82 |
贾鑫鑫 |
中国新诗的双语写作现象研究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王家新 |
83 |
王雯雯 |
困境中的迂回与突围——左翼作家与《申报·自由谈》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武宝瑞 |
84 |
冯颖俏 |
周作人文章观视野下的韩文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姚 丹 |
85 |
叶庆雯 |
人民文学“体制”初创期的文学生产——以冯雪峰主持时期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为中心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姚 丹 |
86 |
方 钦 |
论“京派”诗歌格律试验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张洁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