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 硕士研究生
序号 |
姓名 |
论文题目 |
专业 |
导师 |
|||||
1 |
蒋歆微 |
莎士比亚的“新君主”:《理查二世》的“政治—文学”解读 |
文艺学 |
彭磊 |
|||||
2 |
李惠子 |
过程中的主体:克里斯蒂娃论卑贱 |
文艺学 |
饶静 |
|||||
3 |
董晓博 |
葛洪的“神仙可学致”思想研究 |
文艺学 |
刘小枫 |
|||||
4 |
邓宇晴 |
格林布拉特“社会能量”话语建构——基于《莎士比亚式协商》的研究 |
文艺学 |
王敦 |
|||||
5 |
刘柯含 |
《解放的观者——论雅克·朗西埃审美平等理论》 |
文艺学 |
陈奇佳 |
|||||
6 |
王斐 |
利奥塔“非人”思想研究 |
文艺学 |
张永清 |
|||||
7 |
李雪 |
论巴赫金时空体理论视域下的“成长”问题 |
文艺学 |
张永青 |
|||||
8 |
卫聪颖 |
论保罗·利科的行动诗学 |
文艺学 |
马元龙 |
|||||
9 |
刘芮竹 |
塑造与认同:景观社会中的主体身份构建 |
文艺学 |
马元龙 |
|||||
10 |
熊宸 |
波利比乌斯笔下的罗马与命运之轮 |
文艺学 |
彭磊 |
|||||
11 |
赵凝 |
献祭中的自主权:巴塔耶文学思想研究 |
文艺学 |
陈奇佳 |
|||||
12 |
章凡 |
印刷技术的“凝视”之道 ——以麦克卢汉思想为中心 |
文艺学 |
陈奇佳 |
|||||
13 |
高冰倩 |
现代汉语“这么/那么+数量名结构”主观性研究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劲松 |
|||||
14 |
单姝宁 |
篇章结论提示语“看来”用法研究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李泉 |
|||||
15 |
黄竹 |
“一V一个VP“格式研究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吴波 |
|||||
16 |
万佳艺 |
VP主语句的谓语再考察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贺阳 |
|||||
17 |
谢冰莹 |
动量结构中词尾“了”强制性的演变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陈前瑞, span> |
|||||
18 |
陈菡 |
《经典释文》与简帛典籍异文辑考——以《周易音义》为例 |
汉语言文字学 |
郑林啸 |
|||||
19 |
黎蕾 |
北京话把字句历时演变研究 |
汉语言文字学 |
龙国富 |
|||||
20 |
李昕皓 |
部分中日汉籍引原本《玉篇》辑考 |
汉语言文字学 |
王贵元 |
|||||
21 |
李欣蕊 |
魏晋南北朝人物品评类形容词研究 |
汉语言文字学 |
赵彤 |
|||||
22 |
侯雯 |
江苏镇江方言连读变调研究 |
汉语言文字学 |
吴永焕 |
|||||
23 |
魏娉 |
“三言”中的动态助词、事态助词研究 |
汉语言文字学 |
朱冠明 |
|||||
24 |
张凡 |
《初刻拍案惊奇》用字研究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王贵元 |
|||||
25 |
蒋寒羽 |
郑由熙及其戏曲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 |
朱万曙 |
|||||
26 |
姚香妹 |
清代才学小说与休闲文化:以《野叟曝言》和《镜花缘》为中心 |
中国古代文学 |
邹颖 |
|||||
27 |
陈彬彬 |
《郭店楚墓竹簡•語叢》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 |
徐正英 |
|||||
28 |
陈怡逸 |
钟嵘、司空图诗学“味”范畴对比分析 |
中国古代文学 |
徐楠 |
|||||
29 |
梁琚 |
唐代河东道幕府文学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 |
冷成金 |
|||||
30 |
宋春光 |
明人对苏轼形象的重构及原因——以冯梦龙所辑轶事为例 |
中国古代文学 |
徐正英 |
|||||
31 |
唐海韵 |
近代“虞初”小说中的侠义主题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 |
邹颖 |
|||||
32 |
梁冰 |
郭实腊与中国古典小说的海外译介 |
中国古代文学 |
王燕 |
|||||
33 |
武婧 |
胡士瞻与《后一捧雪》整理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 |
朱万曙 |
|||||
34 |
王芊 |
近代歌行体诗歌研究_以旧体诗转型与新诗发轫为中心 |
中国古代文学 |
王昕 |
|||||
35 |
于小亮 |
清代戏曲家吴sun研究及作品整理 |
中国古代文学 |
朱万曙 |
|||||
36 |
魏丽媛 |
《中国评论》与中国古典小说的英译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 |
王燕 |
|||||
37 |
郑绚彩 |
兰亭诗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 |
徐建委 |
|||||
38 |
蒲南溪 |
中国古代文论中“意象”语例的原始意义及当代应用 |
中国古代文学 |
徐楠 |
|||||
39 |
严涛 |
《剪灯新话》中的文人气质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 |
王昕 |
|||||
40 |
王玉琳 |
桐城曲家张曾虔及其曲作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 |
郑志良 |
|||||
41 |
郑易林 |
初唐旧钞卷子本《琱玉集》残卷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 |
徐建委 |
|||||
42 |
樊宇婷 |
“自由的期待与可能的飞翔”——翼诗群研究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张洁宇 |
|||||
43 |
董丝雨 |
不同历史语境下《平凡的世界》的影视剧改编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杨庆祥 |
|||||
44 |
陈雅琪 |
“看不见的城市”——邓一光的“深圳书写”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杨庆祥 |
|||||
45 |
娄赛赛 |
“永远的朝圣者”——从李晓桦的“归来”看并未终结的80年代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张洁宇 |
|||||
46 |
李怡雯 |
论马华“七字辈”作家的身份书写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武宝瑞 |
|||||
47 |
李浏清 |
姚一苇戏剧中的“人”与人物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马相武 |
|||||
48 |
马德州 |
一种诗学的借鉴和启示——亚当•扎加耶夫斯基与中国当代诗歌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王家新 |
|||||
49 |
李知默 |
“讲述”与“对话”——从叙事方式论李劼人小说的历史书写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姚丹 |
|||||
50 |
吕维维 |
试论民间宗教对赵树理及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姚丹 |
|||||
51 |
王宇歌 |
“我的生命和记忆之城”——于坚的昆明城市书写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孙民乐 |
|||||
52 |
徐蘅芳 |
论廖一梅戏剧创作的喜剧性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马相武 |
|||||
53 |
宋静思 |
鲁迅与汉画像石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孙郁 |
|||||
54 |
张立娜 |
蒋晓云小说研究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武宝瑞 |
|||||
55 |
张东媛 |
穆旦对《荒原》的翻译——兼与赵萝蕤译本的比较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王家新 |
|||||
56 |
王浩 |
论建国初上海的城市“改造”——以《上海的早晨》为例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孙民乐 |
|||||
57 |
余石楠 |
以历史和个人生命体验为核心的表达——李锐小说论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杨联芬 |
|||||
58 |
薛子俊 |
风的温度——鲁迅《热风·随感录》细读与研究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孙郁 |
|||||
59 |
徐祎雪 |
政治行动中的美学宗旨——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问题研究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李今 |
|||||
60 |
王希 |
清末民初小说中的女学生(1989—1919)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杨联芬 |
|||||
61 |
蔡文翠 |
女性观众群在美国小剧场运动中的双重定位及影响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范方俊 |
|||||
62 |
高敏 |
“天使”的囚笼:《家庭天使》中“家”的空间隐喻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雷立柏 |
|||||
63 |
郝嗣黎 |
从神圣到凡俗:玫瑰意象的当代转型——以《玫瑰之名》为核心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陈倩 |
|||||
64 |
李响 |
卡夫卡小说中的“助手”形象探析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曾艳兵 |
|||||
65 |
丁俊辉 |
血液与酒精:左拉家族史小说中的遗传学隐喻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李丙权 |
|||||
66 |
陈依依 |
对王尔德《莎乐美》的女性主义反思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梁坤 |
|||||
67 |
胡凯佳 |
空隙与间距——关于庄子水之思的重新解读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夏可君 |
|||||
68 |
王竹茜 |
同情的力量:乔治•艾略特《米德尔马契》的道德想象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耿幼壮 |
|||||
69 |
张立婷 |
鲁迅翻译《小约翰》及对其创作和文学选择的影响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高旭东 |
|||||
70 |
张嘉菁 |
诗歌的“抵抗”:弗朗西斯•蓬热战争语境下的元诗歌创作评析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王以培 |
|||||
71 |
祝颖丽 |
重返伊甸园——劳伦斯画作与小说《查泰来夫人的情人》间的对话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王以培 |
|||||
72 |
傅鹤婷 |
“剧场动作性”:本土发展与异域观照——以熊佛西的戏剧实践为中心 |
戏剧戏曲学 |
孙萍 |
|||||
73 |
汤欢 |
崔应阶戏曲研究 |
戏剧戏曲学 |
郑志良 |
|||||
74 |
向正华 |
《五虎平南》的跨民族表达——以壮剧和清代宫廷戏曲为例 |
戏剧戏曲学 |
孙萍 |
|||||
75 |
王芳丽 |
中国祭祀演剧在宋元勾栏剧场中的“遗形物” |
戏剧戏曲学 |
孙萍 |
|||||
76 |
程祥 |
转型时期的中国电影政策研究(1993-2001) |
电影学 |
潘天强 |
|||||
77 |
陈煜 |
“孤岛”时期《青青电影》研究 |
电影学 |
陈阳 |
|||||
78 |
阿迪里·吾不力哈生 |
天山电影制片厂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 |
电影学 |
孙柏 |
|||||
79 |
梁晓丹 |
第四代“文革”故事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
电影学 |
孙柏 |
|||||
80 |
钱梦雅 |
新中国战争题材电影中的风景研究 |
电影学 |
孙柏 |
|||||
81 |
杨立群 |
女性意识与时代镜像:1960年代以来“白蛇传”题材电影研究 |
电影学 |
许鹏 |
|||||
82 |
荆楠 |
论大历排律的体式特征与发展创变 |
中国古代文学 |
徐建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