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 硕士研究生
序号 |
姓名 |
论文题目 |
专业 |
导师 |
1 |
刘天彤 |
勒内·吉拉尔欲望摹仿理论中的镜像作用 |
文艺学 |
张永清 |
2 |
赵庆敏 |
六十年代的桑塔格:对其“声名”的塑造和流行机制的分析 |
文艺学 |
王敦 |
3 |
朴文玲 |
论波德里亚拟像视域下的艺术理论 |
文艺学 |
张永清 |
4 |
文颖 |
女性与神话:论《女神记》对《古事记》的重述 |
文艺学 |
卢铁澎 |
5 |
李建为 |
另一种启蒙:汉斯·布鲁门伯格神话思想研究 |
文艺学 |
饶静 |
6 |
袁雪飞 |
悲剧怜悯与公民理性——以亚里士多德为中心 |
文艺学 |
陈奇佳 |
7 |
张树通 |
试述庄惠“情”论之争 |
文艺学 |
饶静 |
8 |
苏林 |
德里达《盲者的记忆》中的他者 |
文艺学 |
马元龙 |
9 |
肖悦扬 |
他性与亲密——伊格尔顿论悲剧伦理 |
文艺学 |
陈奇佳 |
10 |
肖婉琦 |
巴什拉的空间话语:知识构成与表达形式 |
文艺学 |
王敦 |
11 |
洪旸 |
海德格尔《荷尔德林的颂诗<伊斯特河>》中的“返乡”问题 |
文艺学 |
马元龙 |
12 |
刘自新 |
从《卧虎藏龙》的历史变迁看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形式的文学 |
文艺学 |
马元龙 |
13 |
林炜圣 |
1906—1918年卢卡奇的“形式”问题研究 |
文艺学 |
张永清 |
14 |
罗清平 |
中外第二语言少儿测试个案对比研究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郑梦娟 |
15 |
郜谦 |
句尾“了”与静态谓词的互动研究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陈前瑞 |
16 |
王慧 |
同义单双音节程度副词与后接成分的制约关系研究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郑梦娟 |
17 |
郭英森 |
现代汉语预设触发语研究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吴波 |
18 |
李槟炀 |
现代汉语可移位副词考察-基于句法和语篇层面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李泉 |
19 |
王颖慧 |
《北京官话谈论新篇》副词研究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吴波 |
20 |
王苗 |
口语独白体始发句研究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骆峰 |
21 |
刘璐 |
“V得(0)”从动相到能性的语义演变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陈前瑞 |
22 |
文雅 |
褒贬义形容词分布特点及其不对称分析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骆峰 |
23 |
吴韵 |
茂名市石油化工公司职工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劲松 |
24 |
AMONLAPHA CHIROJCHATURONT |
泰语与数词相关的的主观量表达研究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高增霞 |
25 |
刘寒青 |
《倭名类聚抄》(卷一~卷五)校注及研究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王贵元 |
26 |
陶一菁 |
《元音统韵·统韵》韵母系统研究 |
汉语言文字学 |
郑林啸 |
27 |
胡雪儿 |
陈荩谟音学思想研究 |
汉语言文字学 |
郑林啸 |
28 |
吴娟 |
张孝祥诗词校勘及用韵研究 |
汉语言文字学 |
高永安 |
29 |
滑艺 |
《合并字学篇韵便览》与《语言自迩集》异读比较研究 |
汉语言文字学 |
赵彤 |
30 |
彭迦南 |
湘潭方言声调研究 |
汉语言文字学 |
吴永焕 |
31 |
郑晴 |
18世纪以来北京话“给”及相关句式考察研究 |
汉语言文字学 |
龙国富 |
32 |
吕慧 |
现代汉语“V+个+X(P)”结构及“个”的非名量词用法研究 |
汉语言文字学 |
孙天琦 |
33 |
董双 |
施肩吾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 |
吴真 |
34 |
刘柯 |
墨子姓名籍贯及墨家思想渊源考梳兼论墨者身份 |
中国古代文学 |
徐正英 |
35 |
董静雪 |
张雍敬《醉高歌》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 |
朱万曙 |
36 |
沈相辉 |
《毛诗》卷子古本与延文古抄本考论 |
中国古代文学 |
徐建委 |
37 |
杜炎玉 |
明代唐寅形象接受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 |
徐楠 |
38 |
陈婧 |
《左传》孔子言论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 |
徐正英 |
39 |
杨悦 |
“意境”概念的原始意涵与现代阐释 |
中国古代文学 |
徐楠 |
40 |
吴雨泽 |
明清小说军师形象研究——以落魄文人为线索 |
中国古代文学 |
王昕 |
41 |
马蓉 |
苏轼诗词山水意识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 |
冷成金 |
42 |
孙欣欣 |
五代及宋步虚词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 |
吴真 |
43 |
卫一帆 |
理雅各英译《诗经》的经学传统 |
中国古代文学 |
徐建委 |
44 |
夏心言 |
蔡应龙戏曲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 |
朱万曙 |
45 |
袁璐 |
十九世纪中国的欧美行旅写作——域外文学眼中的种族、性别及城市文化 |
中国古代文学 |
王燕 |
46 |
左怡兵 |
周大榜及其戏曲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 |
郑志良 |
47 |
杨昭宇 |
周作人的儿童研究及其文化实践 |
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组) |
李今 |
48 |
丁琪 |
端木蕻良早期作品作品中左翼话语对民间资源的征用 |
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组) |
姚丹 |
49 |
马芸 |
木心散文和诗的异质书写 |
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组) |
孙郁 |
50 |
朱敏 |
“广场”的生产——聚焦“天安门”看文学与公共空间的深层互动(1912—1949) |
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组) |
张洁宇 |
51 |
张鑫 |
陈映真的左翼信念及其写作 |
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组) |
姚丹 |
52 |
娄菲 |
陈学昭延安体验 |
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组) |
杨联芬 |
53 |
陈锦红 |
1928年前后的沈从文——以《红黑》月刊为核心 |
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组) |
杨联芬 |
54 |
江孝阳 |
论余光中对济慈的翻译 |
中国现当代文学(当代组) |
王家新 |
55 |
王嘉瑞 |
从京味文学要素看叶广芩小说中的北京书写 |
中国现当代文学(当代组) |
马相武 |
56 |
袁满芳 |
“清洁”之路——从早期左翼文学中卫生话语看知识分子的“改造” |
中国现当代文学(当代组) |
孙民乐 |
57 |
都曦卉 |
废名《谈新诗》研究 |
中国现当代文学(当代组) |
王家新 |
58 |
李鑫 |
论张炜笔下的“忍辱者”形象 |
中国现当代文学(当代组) |
马相武 |
59 |
贾平凡 |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长子”形象分析——以《激流三部曲》、《四世同堂》、《财主底儿女们》为例 |
中国现当代文学(当代组) |
孙民乐 |
60 |
曹永辉 |
试析严歌苓作品中移民群体的文化身份与族裔认同 |
中国现当代文学(当代组) |
武宝瑞 |
61 |
毛一丞 |
刘震云的单位困境 |
中国现当代文学(当代组) |
马俊杰 |
62 |
李剑章 |
浩然评价史研究:(1978-2000) |
中国现当代文学(当代组) |
杨庆祥 |
63 |
陈伟 |
司徒雷登《新约希腊文》中语法术语研究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雷立柏 |
64 |
尹伊祎 |
观看之道:前期里尔克艺术与诗歌的互动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
夏可君 |
65 |
栾萱 |
奥尔罕·帕慕克笔下的头巾——冲突的象征与回归的渴望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高旭东 |
66 |
张琬琦 |
解构西方现代神话——论图尔尼埃对《鲁滨逊漂流记》的改写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梁坤 |
67 |
高尚 |
论梅特林克的日常生活悲剧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范方俊 |
68 |
董晨 |
布尔加科夫小说中的医学隐喻研究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梁坤 |
69 |
万梦依 |
“我情愿不”——突围巴特比句式之谜的三条后现代进路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夏可君 |
70 |
屠琳盈 |
仪式与暴力——卡夫卡《在流放地》中隐喻的分析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曾艳兵 |
71 |
余佳蔚 |
马基雅维利的女性德性——《曼陀罗》卢克蕾加形象研究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曾艳兵 |
72 |
李雪君 |
走出风景:观看、体验与记忆——以小说《走出非洲》为例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耿幼壮 |
73 |
陶柳 |
论《李尔王》在1949年之前的汉语改译与改编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高旭东 |
74 |
张新明 |
处死“隐身英雄”——《尼伯龙根之歌》中西格夫里特死亡事件分析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李丙权 |
75 |
潘俊峰 |
索尔·贝娄《洪堡的礼物》的喜剧风格研究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耿幼壮 |
76 |
米奥兰 |
西学东渐背景下的《天演论》译述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杨慧林 |
77 |
王盛爽 |
眩晕与救赎——卡夫卡“猎人格拉库斯”在泽巴尔德小说《眩晕》中的衍生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王以培 |
78 |
钟瑞雪 |
胡安·鲁尔福的魔幻现实主义对阎连科的影响及效果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范方俊 |
79 |
李孟阳 |
希罗多德的梭伦——《原史》卷一中的人与神 |
古典学 |
彭磊 |
80 |
曾俣璇 |
爱欲与城邦——解析色诺芬《会饮》 |
古典学 |
李致远 |
81 |
杨志城 |
早期罗马的政制、自由与德性 |
古典学 |
刘小枫 |
82 |
刘宝淇 |
费穆戏曲电影美学研究——以《生死恨》为中心 |
戏剧戏曲学 |
孙萍 |
83 |
许运涛 |
吴小如剧评研究 |
戏剧戏曲学 |
张一帆 |
84 |
孙丽 |
抗战时期“文艺电影”研究(1938—1944)——文学改编电影中的逃避意识 |
电影学 |
孙柏 |
85 |
莫钰翠 |
北平沦陷时期《新民报》电影批评研究(1938-1944) |
电影学 |
苏涛 |
86 |
汪欣 |
李香兰银幕形象研究(1937-1944) |
电影学 |
孙柏 |
87 |
刘梦婵 |
新世纪内地怀旧青春电影研究 |
电影学 |
陈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