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 硕士研究生
女性主体身份的建构——《女子月刊》研究
姓名 |
论文题目 |
专业 |
导师 |
|
1 |
白恬 |
试论西方现代文学中抑郁症的文化隐喻 |
文艺学 |
马元龙 |
2 |
曾楠 |
小说形式与现代文化——卢卡奇的《小说理论》研究 |
文艺学 |
卢铁澎 |
3 |
甘甜 |
个体的悲伤与希望——雷蒙·威廉斯现代悲剧理论研究 |
文艺学 |
张永青 |
4 |
柳豹 |
离心结构与文本的裂缝——马歇雷文学生产理论研究 |
文艺学 |
张永青 |
5 |
欧阳神州 |
消费社会中艺术消费的异化——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研究 |
文艺学 |
马元龙 |
6 |
苏岩 |
从忧郁走向决断:论本雅明的“忧郁”概念 |
文艺学 |
陈奇佳 |
7 |
王路灵 |
整体性与个体拯救——吕西安·戈德曼悲剧观研究 |
文艺学 |
陈奇佳 |
8 |
王威 |
琳达·哈琴反讽理论研究 |
文艺学 |
马元龙 |
9 |
杨德 |
审美与意识形态——再论伊戈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 |
文艺学 |
卢铁澎 |
10 |
岳伟欣 |
技术想象与历史想象的悖论——阿格尼斯·赫勒:《现代性理论》研究 |
文艺学 |
卢铁澎 |
11 |
张晓萌 |
乌托邦与前假象——恩斯特·布洛赫文艺美学研究 |
文艺学 |
张永青 |
12 |
赵媛英子 |
共同文化的空间之维——雷蒙·威廉斯空间思想研究 |
文艺学 |
陈奇佳 |
13 |
韩朔 |
鲍德里亚的异化观研究 |
文艺学 |
陈奇佳 |
14 |
闫笑岩 |
粘合式多项定语语序考察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贺阳 |
15 |
吴倩 |
“问题是”的虚词化现象研究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李泉 |
16 |
蒋晓敏 |
高级汉语综合课教材练习设计考察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李泉 |
17 |
欧阳丽娜 |
汉捷克语形容词用法对比分析及有关教学对策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贺阳 |
18 |
白杨 |
中英两国国际语言教师培养模式对比研究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郑梦娟 |
19 |
程萍 |
《官话指南》句式研究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吴波 |
20 |
解颖 |
两岸初级对外汉语教材课文内容对比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李泉 |
21 |
刘红朵 |
现代汉语动态助词“过”的意义、分布及分合问题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贺阳 |
22 |
刘旭奕 |
老舍话剧中的北京话特征分析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骆峰 |
23 |
柳媛 |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总括范围副词研究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李泉 |
24 |
潘灿 |
《官话急救篇》虚词研究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吴波 |
25 |
吴洲钇 |
《语言自迩集》副词研究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贺阳 |
26 |
徐艺纹 |
韩国学生汉语书面语习得考察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劲松 |
27 |
宣心骋 |
京味文学作品中的“京味儿”探析——基于语音感知的分析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骆峰 |
28 |
周庆芳 |
高级阶段泰国留学生汉语声母偏误研究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劲松 |
29 |
苏珊娜 |
留学研究生汉语写作课需求分析——以北京地区5所高校为例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郑梦娟 |
30 |
潘劲平 |
泰语人称代词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劲松 |
31 |
曹卫红 |
魏晋南北朝江南诗歌用韵研究 |
汉语言文字学 |
郑林啸 |
32 |
曹怡晴 |
浙江瑞安话连读变调研究 |
汉语言文字学 |
吴永焕 |
33 |
郭德虎 |
四版本《老乞大》词汇研究——以疑难词语的考辩为例 |
汉语言文字学 |
朱冠明 |
34 |
郝春光 |
汉墓出土遣策名物词集释 |
汉语言文字学 |
王贵元 |
35 |
郝欣 |
《水浒传》量范畴研究 |
汉语言文字学 |
朱冠明 |
36 |
贺晓莉 |
走马楼吴简竹简壹集释 |
汉语言文字学 |
龙国富 |
37 |
侯兴伟 |
河北曲阳方言连读变调研究 |
汉语言文字学 |
吴永焕 |
38 |
胡飞雪 |
《新蔡葛陵楚简集释》 |
汉语言文字学 |
赵彤 |
39 |
李雨檬 |
《宋以前古书引<玉篇>辑考》 |
汉语言文字学 |
王贵元 |
40 |
廖颖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一)集释与研究 |
汉语言文字学 |
赵彤 |
41 |
刘棋琴 |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九)集释 |
汉语言文字学 |
赵彤 |
42 |
秦亮 |
山西壶关方言语音研究 |
汉语言文字学 |
吴永焕 |
43 |
任江鸿 |
马王堆遣策名物词分类汇释 |
汉语言文字学 |
王贵元 |
44 |
田荣颖 |
《五方元音》和《西儒耳目资》的比较研究 |
汉语言文字学 |
郑林啸 |
45 |
王秋悦 |
类型学视野下的河州地区语言语序研究 |
汉语言文字学 |
龙国富 |
46 |
张慧 |
语言接触视角下的中古译经语法研究 |
汉语言文字学 |
龙国富 |
47 |
王珏 |
近代汉语晚期趋向补语起始义研究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朱冠明 |
48 |
雷欣翰 |
《孔丛子》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 |
李炳海 |
49 |
史秋爽 |
《水浒传》在英语世界的早期译介 |
中国古代文学 |
王燕 |
50 |
王梦佳 |
张坚戏曲作品整理及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 |
朱万曙 |
51 |
王子墨 |
武周、中宗时期宫廷诗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 |
冷成金 |
52 |
谢琳琳 |
毛郑《诗经》婚礼婚俗诗释义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 |
徐正英 |
53 |
杨敏 |
明清小说中的颠僧形象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 |
王昕 |
54 |
张彤 |
王夫之齐梁陈诗批评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 |
徐楠 |
55 |
庄芸 |
庆历新学与欧阳修《诗本义》的诗学转向 |
中国古代文学 |
徐建委 |
56 |
李艳芳 |
论王世贞之明诗批评 |
中国古代文学 |
徐楠 |
57 |
耿瑛丽 |
被边缘化的“革命历史”——以黎汝清为例看革命历史题材的“新时期”境遇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程光炜 |
58 |
金晓云 |
论李碧华的小说改编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马相武 |
59 |
李佳 |
《中苏文化》与知识界文化选择之苏联道路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张洁宇 |
60 |
李孟琳 |
郑振铎主编《儿童世界》与中国文学童话的发生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张洁宇 |
61 |
李妮 |
鲁迅与周作人序跋文化比较研究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孙郁 |
62 |
李宇 |
《新青年》与“新青年”的建构——早期《新青年》的青年观研究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李今 |
63 |
林欣彤 |
袁可嘉对叶芝诗歌翻译研究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王家新 |
64 |
聂莉 |
“可不可以写小资产阶级”问题之研究——以“萧也牧事件”为中心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杨庆祥 |
65 |
石昭慧 |
冯唐长篇小说研究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姚丹 |
66 |
孙青 |
论刘震云笔下的“小人物”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孙民乐 |
67 |
杨晶晶 |
近年来“诗人译诗”现象研究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王家新 |
68 |
张沥月 |
论毕飞宇小说的“疼痛”母题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马相武 |
69 |
张漫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孙民乐 |
|
70 |
张楠 |
五四女性写作的再叙述——以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为例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程光炜 |
71 |
朱茜 |
百花园杂志社与小小说的发展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马俊杰 |
72 |
朱云辉 |
家园史传——施叔青《台湾三部曲》解读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李今 |
73 |
郑明和 |
论鲁兵的儿童文学创作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武宝瑞 |
74 |
陈可心 |
观看之道——德加作品中的女性与凝视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夏可君 |
75 |
梁世超 |
纳博科夫创作中的怀旧主题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梁坤 |
76 |
王露 |
当代西方吸血鬼影视中的“血”意象研究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高旭东 |
77 |
王青 |
卡夫卡写作中的“疾病”隐喻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曾艳兵 |
78 |
魏琳 |
文学中的睡眠:以《苔丝》中的睡眠事件为例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耿幼壮 |
79 |
邢聪敏 |
哈代小说《至爱》的追寻主题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王以培 |
80 |
徐萍 |
探讨抗战时期斯坦尼体系的中国化问题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范方俊 |
81 |
周茜 |
神话与现实——论马哈福兹笔下的平民先知形象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陈倩 |
82 |
高菲 |
消费主义文化视域下的“小妞电影”研究 |
电影学 |
陈阳 |
83 |
蒋红瑜 |
CEPA语境下港产合拍片的文化认同 |
电影学 |
许鹏 |
84 |
李频 |
早期中国电影中的身体体现:以疾病与死亡为例(1931-1937) |
电影学 |
陈阳 |
85 |
刘婧雅 |
当代中国魔幻电影的类型研究——传统源流与异化表象间的裂隙 |
电影学 |
孙柏 |
86 |
杨柳 |
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社交媒体营销研究 |
电影学 |
许鹏 |
87 |
张晔 |
中国早期歌唱片研究(1931-1937) |
电影学 |
潘天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