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人才培养 · 硕士研究生

 

序号

姓名

论文题目

专业

导师

1

吴文文

李大钊文艺思想研究

文艺学

张永青

2

常柳青

论瞿秋白的文化领导权思想

文艺学

张永青

3

 

物质-肉体形象与怪诞现实主义

文艺学

卢铁澎

4

向凯凯

布莱希特辩证剧的大众化问题

文艺学

陈奇佳

5

杜宇洁

荒诞派戏剧的悲剧性研究

文艺学

陈奇佳

6

吴芳勇

悲剧与现代性——论伊格尔顿对于现代性的美学批判

文艺学

马元龙

7

 

雷蒙德·威廉斯小说研究中的文化政治之维

文艺学

张永青

8

 

从《讲话》看中国文学现代性

文艺学

卢铁澎

9

陈传媚

诙谐的生成机制及其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以汉语诙谐为例

文艺学

马元龙

10

肖玉洁

萨特处境剧中的“自由”问题

文艺学

陈奇佳

11

 

罗兰·巴特的大众戏剧理论研究

文艺学

陈奇佳

12

刘月姣

陌生化与历史化——论布莱希特的戏剧美学

文艺学

马元龙

13

 

高尔基与浪漫主义

文艺学

卢铁澎

14

 

文化复位,艺术归家——论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

文艺学

卢铁澎

15

 

《官话辑要》语法研究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16

 

当代大学生汉语能力、语文生活社会调查研究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17

 

现代汉语“副+名”现象考察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18

黄小珊

汉语水平考试与日语本能力测试对比研究:以高级测试部分为例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郑梦娟

19

 

各国及各地区语言国际推广的奖励政策研究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20

王旭青

《官话萃珍》研究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21

马维娜

制约定语限制性和描写性理解的因素考察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22

凡恒慧

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与KBS韩语能力测试对比研究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郑梦娟

23

 

当代流行句式使用情况考察——以经典流行句式为例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24

卢彦宁

商务汉语考试阅读试题内容效度研究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郑梦娟

25

郑琬铃

两岸中级汉语教材课文内容与呈现方式研究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26

詹妙樱

泰国公立学校汉语教学情况分析——以中部三所高中为例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27

刘甜甜

西北汉简衣物类、建筑类、器具类辑释

汉语言文字学

王贵元

28

汪紫丹

基于音义关系的楚简声母研究

汉语言文字学

 

29

黄思宏

泉州话连读变调的语音学和音系学研究

汉语言文字学

吴永焕

30

刘春海

山东昌邑方言连读变调的语音学和音系学研究

汉语言文字学

吴永焕

31

 

《广韵》知庄章组声母在近代北京音系的演变研究

汉语言文字学

郑林啸

32

刘思澄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五)文字集释

汉语言文字学

龙国富

33

 

原本《玉篇》残卷与《篆隶万象名义》的反切研究

汉语言文字学,

郑林啸

34

魏董华

吴语小称的语音弱化与语义对应

汉语言文字学

 

35

刘清华

银雀山汉墓竹简代词研究

汉语言文字学

朱冠明

36

朱敬利

秦简集释与研究

汉语言文字学

龙国富

37

周雅静

《睡虎地秦简竹简》疑问句研究

汉语言文字学

朱冠明

38

 

西北汉简中饮食、运输、武备类词汇集释

中国古典文献学

王贵元

39

 

《聊斋志异》早期英译传播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

 

40

吕琼琼

女鬼形象:从古代小说到《聊斋志异》

中国古代文学

 

41

 

竟陵派文论奇观念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

 

42

张腾华

苏轼诗画一律论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

冷成金

43

 

唐代怀乡诗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

冷成金

44

 

论蒲松龄的诗歌与《聊斋志异》

中国古代文学

 

45

 

论《文心雕龙》的“情”概念

中国古代文学

 

46

卜雅南

《今古奇观》在英语世界的早期译介

中国古代文学

 

47

陈仲梅

略论魏晋高士传统

中国古代文学

徐建委

48

陈晶晶

汤显祖与六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郑志良

49

苏庆明

在“人文主义”与革命阶级思维之间——考察鲁迅“左转”的一个视角

中国现当代文学

 

50

符毓萍

论茅盾妇女解放观念与其早期小说创作的关系

中国现当代文学

 

51

吉英明

“革命”与“都市”——论左翼都市小说

中国现当代文学

张洁宇

52

罗寰宇

知识分子的社会解放与自我自由——《奔流》前后鲁迅思想特征

中国现当代文学

 

53

 

冯雪峰与《保卫延安》的生产

中国现当代文学

 

54

 

中国现当代文学视野下的刘慈欣“三体”三部曲

中国现当代文学

阎连科

55

余国鹏

论七月派小说的流浪与追求

中国现当代文学

武宝瑞

56

林慕君

王安忆《长恨歌》的影、视、话剧改编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

张洁宇

57

吴雪芹

文学史上的李劼人

中国现当代文学

孙民乐

58

王耀伟

多多近期诗歌及其与策兰诗歌对位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

王家新

59

刘思伯

从鲁迅藏俄苏版画看其审美追求

中国现当代文学

孙郁

60

 

寻回失落的时间——从“回忆”角度解读萧红的“回忆型”小说

中国现当代文学

孙民乐

61

张燕文

1917-1927年汉译文学作品序跋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

 

62

崔秀霞

80年代文学批评对莫言的建构

中国现当代文学

杨庆祥

63

 

“新启蒙”思潮中的《随想录》

中国现当代文学

张洁宇

64

李璞璘

现代困境下的文学认同——论芥川龙之介对鲁迅的文学影响

中国现当代文学

 

65

朱思婧

冯至对里尔克诗歌的翻译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

王家新

66

 

1990年代以来中国戏剧的后现代性表征

中国现当代文学

马相武

67

 

2000年以来中国话剧的意识流表现

中国现当代文学

马相武

68

高明元

一种伦理的语言何以可能?——论列维纳斯之“伦理的语言”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耿幼壮

69

孙翠亭

欧美、日本小剧场戏剧对田汉戏剧的影响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范方俊

70

 

“时间的镜面”——论博尔赫斯作品中时间的多维度书写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王以培

71

彭国华

浅探尼采论语言、真理与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杨恒达

72

彭训文

从比较文学视角看忧郁书写的意义——以苏曼殊《哀希腊》译本为例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杨慧林

73

郑家欣

歌德浮士德精神对冯至诗风转变的影响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杨恒达

74

 

陀思妥耶夫斯基:分裂与综合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75

毕雨亭

僭越的中介——西方文学中的普罗米修斯形象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76

索红芳

站在中心的异乡人——从汤姆·斯托帕德对莎剧的改写论其对自我身份的追寻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范方俊

77

王子微

书写与影像——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书写策略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夏可君

78

李艳红

普实克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研究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高旭东

79

 

叶芝笔下的库胡林形象探析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曾艳兵

80

 

论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的时空建构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王以培

81

 

蛇:鲁迅与尼采的精神联系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高旭东

82

 

世俗启迪:本雅明的经验救赎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夏可君

83

 

浮动的“中庸”——论贺拉斯《书简》卷一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耿幼壮

84

 

菲利普·罗斯《乳房》对卡夫卡《变形记》的吸纳与变异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曾艳兵

85

王玉姗

被压抑的缪斯——《香水》和嗅觉美的当代苏醒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86

 

小剧场戏曲探究

戏剧戏曲学

 

87

 

《张君秋唱腔研究》

戏剧戏曲学

 

88

 

当代京剧在欧美的传播策略初探

戏剧戏曲学

 

89

 

黄之隽戏曲研究

戏剧戏曲学

郑志良

90

李若彬

京剧科班教育体制探微——以北京地区科班为例

戏剧戏曲学

 

91

 

范钧宏剧作与剧论研究

戏剧戏曲学

 

92

 

论短片在当下中国电影格局中的独立性(2005-2012

电影学

 

93

郑夏育

张彻武侠片、功夫片研究(1966-1975

电影学

潘天强

94

 

《纽约时报》对中国大陆电影批评的东方主义症候

电影学

 

95

 

联华时期孙瑜电影研究——以孙瑜电影中“城市-农村”影像为例

电影学

 

96

陈坤城

“鬼魂现身,过去回返”的影像表达——论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中的时间结构观念

电影学

 

97

 

论“微电影”的生成机制和审美特征

电影学

 

98

 

《去本土化的香港电影(2007-2012)》

电影学

 

99

蔡春芳

战后上海电影市场的中外博弈(1945-1949

电影学

潘天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