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科生 · 课程大纲

专业选修课

《汉语语法史》

分远古(殷商至西周时期)、上古(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中古(东汉至隋、初唐时期)、近代(唐五代至清代初期)四个时期介绍汉语语法在不同时代的基本面貌,包括词类系统和句子构造的基本情形。分专题讲授重要语法现象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其演变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对自甲骨文时期到现代汉语这3000多年汉语语法、词汇演变的基本事实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并能学会分析、总结语法、词汇历史演变的规律。

《汉语语音史》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汉语语音从上古到现代的发展以及汉语语音演变的一般规律。

介绍以《诗经》音系为代表的上古汉语音系、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的中古汉语音系和以《中原音韵》音系为代表的近代汉语音系,以及汉语音系从上古到近代的演变和普通话语音系统的形成。

通过课堂学习和练习掌握以教材为主的知识体系,并阅读指定的参考文献,对该领域的前沿问题有一定的了解。

《卡夫卡研究》

卡夫卡研究是为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本课程除了对卡夫卡的创作思想和特征进行深入精微地分析和评判外,对卡夫卡的某些重要作品将进行重点阐释和研究,对某些常常被评论界忽视的作品将进行别具一格地读解和分析,更为重要的是,本课程对卡夫卡研究中的某些重点、热点、难点、疑点、盲点问题,如卡夫卡创作中的语言问题、卡夫卡与弗洛伊德的关系、卡夫卡与犹太文化、以及卡夫卡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等问题,都将进行追根溯源的考察和研究。

要求学生认真研读卡夫卡的代表性作品及其相关研究著述,对卡夫卡的主要作品有较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掌握和了解卡夫卡思想和创作的主要特征,分析其价值、意义及其局限。在跨文化语境下理解和认识卡夫卡,梳理卡夫卡与西方文学传统之关系。通过对卡夫卡这一具体作家的个案研究,触类旁通,上升到相关作家及其相关理论的研究。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题》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二级学科,目前在人大尚没有基础课,本课程要教会学生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基本原理,同时又具有创意地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使其在学习本课之后,能够运用本课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问题。

先讲比较文学、世界文学、总体文学的基本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然而讲授比较文学的基本原理,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形象学、主题学、文类学、比较诗学、跨学科研究等,并且辅之以深入浅出并且具有学术创新意义的研究案例。

听课与提问相结合,要求学生思考学科前沿问题。

《文艺学论著选讲》

在文学阅读和批评的实践中,介绍并分析一些文艺理论经典论著。

用“日常语言”来分析和讨论文学/艺术作品和理论。在批评实践中,帮助学生实际体会某些理论方法的长处。学会自由挑选理论工具来细致分析具体的文本和现象,清晰表达自己的心得。

本课为文艺理论学习的实践课、阅读分析技能培训课。拓展学生对理论问题思考的深度、广度;提高学生对理论问题的敏感度和问题意识。训练本系本科学生的独立阅读、思考习惯。用“日常语言”来分析和讨论文学/艺术作品和理论。在批评实践中,帮助学生实际体会某些理论方法的长处。学会自由挑选理论工具来细致分析具体的文本和现象,清晰表达自己的心得。

避免将专业理论和体系的讲解定型化。不以预设的答案求解为目标,练习多层次多角度求解。在文本解读上,突破古代、现代、当代中国文学及文艺学、比较文学、文化批评之间的界限。从不同时期文学/文化现象中找出某些相通的深层问题做为理论教学的切入点。

《中国文学理论史》

讲授中国文学理论史的隋唐至明清部分,通过对此段文论史代表性论著和观点的梳理、诠释,重点揭示中国古代诗论、中国古代散文理论在唐代以后的基本旨趣及流变特征,并扼要描述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理论的基本情况。本课程培养学生独立研读古代文论原著的能力,使其在掌握古代文论史基本知识的同时,加深对古代文学现象的理解。

通过对重点原始文献的诠释,系统地梳理、揭示中国古代文论(包括诗论、文论及小说、戏曲理论)的流变特征。本课程培养学生独立研读古代文论原著的能力,使其在掌握古代文论史基本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学现象的理解。

要求学生根据教师课上讲授内容,独立研读重要原始文献,做到提炼其要旨,评析其得失;同时对相关当代研究论著做出适量精读、评析。

《中国文学与中国电影》

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中国电影史的基本框架,其次是了解中国文学与中国电影之间深刻的互动关系。

这是一门以讲授中国电影史为主、辅以文学与电影关系之讨论的课程。它覆盖了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历史发展,以此为框架来讨论中国现当代历史进程中的文化议题,并且侧重于中国文学对中国电影的成长所产生的影响。课程以知识性内容的讲授为主,但也注重呈现一个开放性的格局,使学生初步领会带着问题意识来进行学习。

避免将专业理论和体系的讲解定型化。不以预设的答案求解为目标,练习多层次多角度求解。在文本解读上,突破古代、现代、当代中国文学及文艺学、比较文学、文化批评之间的界限。从不同时期文学/文化现象中找出某些相通的深层问题做为理论教学的切入点。

《唐诗宋词导读》

本课程着重探讨唐诗宋词的文化意蕴,进而研究由此生发出的诗词审美属性和审美特点,而不局限于以往的时代背景、作家作品分析。分析唐诗宋词的悲剧意识、宇宙情怀等等,探讨它们和中国人价值建构的关系,阐明诗词对于中国人建构精神家园的根本性意义,将唐诗宋词意蕴和意义的阐发上升到新的高度。

《圣经解读》

通过对基督教《圣经》的概括性介绍,学习阅读、分析文本,使学生了解基督教与西方文明的关系,并进一步了解《圣经》对西方文学、哲学、神学的影响。

课程主要介绍《圣经》的源起、编纂、翻译和传播,《圣经》的主要观念和文化史地位,《圣经》文本的解读,及其与西方文学、哲学、神学的关联。

要求学生大量阅读相关资料,做好课前预习和可否复习,以及扩展阅读。

《古典艺术史》

从古希腊的雕塑和建筑开始,一直到文艺复兴之后的艺术发展,了解西方美术精神的嬗变。绍介西方古典艺术,尤其以绘画为主,丰富学生的古典认知;通过历史上伟大美术作品的细致观摩,提高学生审美品位。

要求学生认真听课看画;搜集有关艺术家资料。

《汉语方言》

本门课程详细介绍方言调查方法,汉语方言的形成过程,汉语方言的特点及分布,汉语方言中特殊现象及其分析。

了解汉语方言的特点及其分布;了解方言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分析方言现象的能力。

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积极提问,扩展阅读。

《戏剧戏曲学》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戏剧戏曲学的基本内容、基础知识,了解中外戏剧史上经典作家与作品,以及戏剧流派的相关问题。

本课程主要分西方戏剧与中国古典戏曲两部分的内容,通过对作家作品的解析,来了解中外戏剧发展得历程。

要求学生阅读中外戏剧家的经典作品。

《语用学》

《语用学导论》为语言方向专业选修课。语用学作为独立的一门学科仅有短短的30多年历史,但其发展迅猛,现已逐步形成多分枝、跨学科的庞大体系。本课程在讲授基本概念、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培养用其理论研究汉语运用的能力。

在系统、全面的基础上,重点讲授语用学的基本理论和前沿研究课题、成果。主要内容包括:指示语、合作原则、言语行为、礼貌原则、关联理论、顺应论、模因论、会话分析、跨文化语用学等。

要求学生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课后认真完成作业。

《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

深入了解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刷新、扩展和深化对一些重要诗人和诗学问题的认识。

介绍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深入考察一些重要诗人的创作及翻译与新诗发展的关系,对一些重要的诗学问题进行新的认识。

对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发展状况有充分的了解,对一些重要诗人的创作及翻译有深入的认识,要求学生对一些重要的诗学问题进行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