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科生 · 课程大纲

全校选修课

《海外汉学专题》

本课程以专题讲授的形式,辅以学生讨论,旨在让学生对国外汉学这一跨学科性极强的领域有初步了解,对海外中国研究独特的视角、方法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从而加深对跨文化交流的认知。

在跨文化交流频繁的今天,知己知彼至关重要。海外中国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观察文明他者的独特视角、思维方式,也助于从另一个维度更深地了解自己。本课程选取与文学、历史相关的几个专题,帮助学生了解海外中国学的总体格局、理论方法、话语立场以及不同学派的特色、争论,启发学生对该领域的兴趣和反思。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对自甲骨文时期到现代汉语这3000多年汉语语法、词汇演变的基本事实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并能学会分析、总结语法、词汇历史演变的规律。

《古典诗文与吟诵》

熟练掌握各种文体名篇的吟诵,以此加深对古典诗文的理解,提升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吟诵是我国古典诗文传统的诵读方法,作为一种独特而行之有效的鉴赏古典文学作品的手段,它对古典诗文的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个人自身素养的提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课程将“古典诗文”各种文体特征的介绍与传统吟诵的传授结合起来,意在让同学们通过“因声求气”的传统吟诵方式,加深对古典诗文的理解、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文体的特点及其吟诵规则,并有意识地将吟诵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提升个人的生活品质。

《拉丁语文学原典选读》

使那些已经掌握拉丁语语法的学生练习阅读拉丁语的文献,通过翻译这些文献复习所学习的语法知识,深化对拉丁语的了解以及强化对古代文献内容的兴趣和掌握。

本课程的教学语言是汉语。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一起阅读及翻译一些拉丁语的文献,包括一些著名的作者——西塞罗(Cicero),奥古斯丁(Augustinus),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伊拉斯谟(Erasmus)的著作。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和翻译拉丁语文献,老师解释某些单字的深层意义和每一个句子的语法结构,同时也要说明文献中的伦理价值、历史背景、哲学含义、宗教知识或语言学的分析,这样给予学生机会更深入地了解西方经典的深层含义。所选择的文献包括诗歌、碑文、格言、信简及散文(哲学论述、报告、故事),这样学生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不同文体的特征与用法。所选择的文献也考虑到学生的能力,逐渐提高语法上的难度。

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拉丁语翻译能力,并了解拉丁语文学传统及其思想。

《国剧艺术大观》

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传统戏剧艺术在世界戏剧文化中的艺术价值。

包括中国传统戏剧的艺术特点和艺术规律,国剧行当的介绍、表演与欣赏,国剧经典剧目研究赏析以及有代表性的艺术家的介绍等,并尽可能邀请校外戏曲表演艺术家、理论家、教育家多方位对国剧艺术进行讲解。

课前阅读、课前看戏与课堂讲授相结合,课上课下要求良性互动。

《拉丁语法律原典选读》

使那些已经掌握拉丁语语法的学生练习阅读拉丁语文献,同时掌握拉丁语的法律思想概念以及相关的文献,即法律格言、中世纪的法律文献和关于某些法律问题的论述。通过分析和翻译这些文献,学生一方面能复习和巩固所学习的语法知识,强化阅读能力,另一方面进一步了解西方古代、中世纪和近代的拉丁语法律思想传统。

本课程的教学语言是汉语,主要内容是一起阅读及翻译一些拉丁语的文献,包括对核心概念和术语的定义、西塞罗(Cicero)的名言和中世纪思想家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的法律哲学文献。上课时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和翻译拉丁语文献,老师解释某些单字的深层意义和每一个句子的语法结构,同时也要说明文献中的伦理价值、历史背景、哲学含义、宗教知识或语言学的分析,这样给予学生机会更深入地了解拉丁语法律文献的深层含义。

要求学生有基本的翻译能力,掌握法律知识和拉丁语法学的核心概念。

《古希腊语原典选读》

使那些掌握古希腊语基本语法知识的学生有进一步练习的机会;通过阅读古希腊语文献能够加深对单字、语法形式和词义的理解;同时,阅读文学、哲学和历史学的文献提供关于古代文化、历史和社会的进一步了解。

本课程的教学语言是汉语。上课时学生和老师一起阅读和翻译一些古希腊语的文献,学生需要自己准备这些文献,上课时要一起解释种种语法现象;共同的阅读和翻译能够加强对准确发音的掌握、语法分析能力,能提高对于单字的了解以及推进对希腊语表达方式的全面认识;学生要轮流阅读和翻译。所翻译的文献包括文学著作(小说、悲剧)、哲学著作(以柏拉图为主)、历史著作中的叙述(希罗多德)以及宗教性的文献(以《新约》为主)。同过这些文献能够从不同的层面来分析和了解古代文化和社会。

要求学生有基本的希腊语翻译能力,并了解文献的文化背景。

《拉丁语文学史》

提供关于古罗马经典的基本知识,介绍早期的、帝国时期的和古代晚期的重要著作及其作者;这些著作属于文学、哲学、历史学、语言学及宗教学等领域;因此听课的学生应该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古代的重要作者及中世纪以前的思想史。

本课程的教学语言是汉语。古罗马文学包括早期的、黄金时期的、罗马帝国时期的和古代晚期的著作。“古代晚期”与基督宗教的文献有比较多关系,这个时期的许多作者被称为“教父”,其中最著名的是奥古斯丁。在介绍古代文学的同时,本课也涉及到古代哲学家、历史学家、宗教理论家、教育家和语言学家,内容包括很多“古典语文学”的因素。通过西塞罗可以了解罗马人对希腊思想的吸收过程,通过维吉尔和李维可以明白罗马人的历史观,通过德尔图良和奥古斯丁可以知道晚期的学者对古代文化的评价,而通过伊西多尔等百科全书家可以知道古代西方人的教育制度和知识体系。

要求对拉丁语文学传统有基本的了解,本课的主要语言是汉语、英语,不是拉丁语。

《拉丁语基础》

使学生掌握拉丁语的基本语法知识,使他们有阅读、分析和翻译拉丁语文献的基本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学习名词、形容词和动词的基本变格和变位形式,代词和介词的用法,并且要有查词典的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语言是汉语。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拉丁语的字母、发音和语法知识。需要掌握名词、形容词、动词、介词、代词的变格和变位形式以及这些形式的用法。学生也应该学习500个基本的单词,因为这些单词也是许多英语单字的词根。这样拉丁语能够强化英语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老师解释一些语法形式,而学生需要准备作业和将要翻译的课文。通过翻译一些课文可以练习语法知识,而具体的例句说明一些复杂的语法现象。

要求学生掌握语法,有翻译能力。

《古希伯来语基础》

使学生有基本的阅读能力及语法分析的能力,对古希伯来语的经典有基本的翻译能力,包括对名词、形容词和动词的基本掌握,要培养学生使用词典的能力以及对句法结构的了解。

本课程的教学语言是汉语。本课程根据教材一步一步地走近古希伯来语的文献,就是从字母、发音、读法开始来面对种种语法形式,包括名词的单数和复数、动词的完成时和未完成时,不同类型的动词等等;每一个课提供一些新的单字和作业;在上课时要一起纠正作业练习,进而说明新课的语法形式,共同阅读一些语句并将希伯来语译成汉语。从第6课起,学生的作业是翻译一些希伯来语的词组或句词。通过翻译古代文献的部分原文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犹太人的著作,老师在上课时也说明古犹太人经典中的思想及其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要求学生掌握古希伯来语语法,有基本翻译能力。

《<诗经>导读》

熟悉《诗经》的形成与编纂,能够自如的参照基本文献精读《诗经》,并了解《诗经》学史。

《诗经》的导读及其与两周文明之关系。

要有中国文学史之一般性常识,课程结束可熟练参照基本文献阅读文本。

《西方戏剧经典》

《西方戏剧经典》课程是高等院校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戏剧发生与发展的过程,掌握戏剧艺术的一般规律,而且可以通过对经典戏剧的赏析,培养学生对戏剧的艺术感悟能力与初步的理论分析能力。

《西方戏剧经典》课程着重在介绍有关戏剧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选取西方戏剧经典之作进行分析并阐释其艺术特色。内容包括: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与欧里庇得斯;莎士比亚与人文主义戏剧;莫里哀与古典主义戏剧;易卜生与现实主义戏剧;王尔德与唯美主义戏剧;贝克特与荒诞派戏剧;经典戏剧的鉴赏与理论探讨等等。

本课程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师列出的参考剧目,泛读规定的戏剧文本,精读指定的经典文本,并尽可能观看相关视频资料或进行现场观摩。本课程将讨论3次,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指导事先搜集和阅读资料,做好练习,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西方大众文化与宗教》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西方大众流行文化中的宗教现象

本课将观摩电影、考察因特网、流行小说、社交网络等西方文化形式。所考察和分析的宗教包括各种当下新兴宗教以及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等传统宗教,并在大众流行文化中观察宗教的定义与含义。

教学形式是教师讲述、学生陈述、小组报告等方式。

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阅读材料,课堂积极参与,不缺课;尊重和包容其他同学的观点,无论你是否同意其观点;对课上出现的使你感到陌生的观点、行为、宗教思想或生活方式保持宽容,并尽可能地待以同情和尊重;课前关闭一切电子设备,非讨论时间禁止交头接耳。

《周易概论》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周易》,学习掌握《周易》的历史发展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将《周易》中的人生哲理运用于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构之中,从而建立高尚的理想。

《周易》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学术界与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在海外也为人所熟知。课程通过对《周易》发展史的真实展现,从“象数”与“义理”两个角度剖析《周易》发展的内在因素,阐释其中的哲学思维。

对于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尽量做到随堂消化,课下应注重将课程中涉及的有关思想理论与自己的现实相联系,在体会和实践周易精神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20世纪欧洲思想史导论》

通过讲述和分析20世纪欧洲哲学、文学和神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欧洲文化思潮在20世纪由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过度的基本脉络。

本课为跨学科导论介绍型课程,将向学生简要介绍20世纪欧洲哲学、文学和神学思想的发展脉络。本课程将这些思想发展与欧洲重要历史时刻联系起来,追溯从20世纪晚期一直到21世纪初欧洲思想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过程。本课将介绍并阅读一些欧洲重要思想家的名篇,如维特根斯坦、伽达默尔、海德格尔、福柯、利奥塔和德里达等等。电影和文学作品也本课程使用的文本内容之一。前期由格拉斯哥大学文学与神学教授、文学院海外名师David Jasper教授用英文授课,后期由文学院汪海博士用中文授课。将是一门不可多得的文本细读与思想交锋的课程。

要有较好的英语听、说和阅读能力。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

《文学文化解读》

用“日常语言”来分析和讨论文学/艺术作品和理论。在批评实践中,帮助学生实际体会某些理论方法的长处。学会自由挑选理论工具来细致分析具体的文本和现象,清晰表达自己的心得。

本课为实践课、阅读分析技能培训课。拓展学生对文学艺术问题思考的深度、广度;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敏感度和问题意识。训练本科学生的独立阅读、思考习惯。用“日常语言”来分析和讨论文学/艺术作品和理论。在批评实践中,帮助学生实际体会某些理论方法的长处。学会自由挑选理论工具来细致分析具体的文本和现象,清晰表达自己的心得。

避免将专业理论和体系的讲解定型化。不以预设的答案求解为目标,练习多层次多角度求解。在文本解读上,突破古代、现代、当代中国文学及文艺学、比较文学、文化批评之间的界限。从不同时期文学/文化现象中找出某些相通的深层问题做为教学的切入点。

《藏传佛教与藏族艺术》

帮助学生了解西藏的独特环境与风俗,了解藏族的悠久历史与宗教,了解藏族的灿烂文化与艺术,了解"西藏问题"的由来与实质。

要求学生具备对课程内容的浓厚兴趣;掌握历史学、文化学、宗教学、艺术学的基本常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感受藏族各类艺术作品;关注国内外有关西藏的各类事件和理论动态。

《新媒体艺术概论》

本课程主要依据当代国内外新媒体艺术兴起与发展的基本事实,参照中西方现代文艺学思想的基本理路,结合传播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把新媒体艺术现象作为人类艺术在科技、经济、文化发展的合力推动下发展的必然产物来研究。通过宏观概述与微观分析相结合、作品观摩与理论阐释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知识学习与批评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了解新媒体艺术现象,认识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的联系与区别,建构新媒体艺术的知识框架,初步形成科学、艺术、理论的三重视角的综合思维模式和的新媒体艺术的批评能力。

要求学生感受各类新媒体艺术作品;提高理论概括、思辨和创新能力;掌握两门部类艺术史(音乐、电影);了解基本的新媒体技术常识;关注新媒体艺术变革实践和理论动态。

《宗教与当今世界专题》

通过对宗教基本知识和世界各大宗教的简介,使学生了解有关宗教社会功能、宗教本质和世界主要宗教的基本教义和特点,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在此基础上,对当今世界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和讨论,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介绍宗教的基本知识,世界主要宗教,中国宗教及民间宗教,以及宗教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今世界中的一些热点和重大问题,讨论宗教在其中的角色和可能发挥的作用。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课下能够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作业。

《西方文论原典选读》

选取西方文化中富有影响力和有代表性的经典,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特质,掌握阅读原典的相应的方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西方哲学、文学作知识和方法上的准备。

本课程以阅读原典为主,教师讲解为辅。虽以西方文论为题,但解释视域并不拘泥于文艺理论。通过文本细读近距离感受西方经典,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的能力对问题的兴趣和讨论。曾经阅读过和计划阅读的原典包括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奥古斯丁的《忏悔录》、阿奎那的《神学大全》、康德的《什么是启蒙》、尼采的《快乐的科学》等。本学期计划阅读柏拉图的《斐多》和《理想国》。

要求选课的同学课下认真阅读原典,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紧跟教师讲解的进度。有条件的同学尽量阅读外文原著。课堂是积极参与讨论。此外,根据自己的学科和兴趣,对老师课堂提出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扩展性阅读。期中要完成一篇阅读笔记。

《中国古代典籍研读》

通过阅读古代典籍,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汉语词汇以及语法知识,实现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和理解常见古书。

阅读以先秦经典为主的部分古代典籍,学习掌握必要的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知识,了解古籍的形制、分类、注释、流传等基本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古代历史文化知识。

要求学生认真听讲,阅读指定的篇目,按时完成课后练习。

《中国古代经典研读》

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即通过古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以及有重点地阅读古代文献的实践,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语言规律,以便借助于工具书能够直接阅读古代文献,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

内容包括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部分。其文选部分,精选了历代典范作品,教学中以先秦作品为主。包括《诗经》《尚书》《左转》等。

指导学生阅读文选的基础上,讲授通论,使学生把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同时,学习文选,应以解释词句为主,尤其是文选中涉及到的常用词,应抓住古汉语词义的细微差别以及同义词、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培养学生的古代汉语的语感,注意体现语言课的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的海外传播》

中国文学史上,清朝中后期既是中西文化碰撞期,也是由古典步入现代的文化转型期。长期以来,学界关注较多的是“西学东传”,却相对忽略了“中学西渐”,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早期海外传播。清代来华的西方人,尤其是传教士与外交官,是中国古代文学最初的、最重要的,也是最特立独行的译介者和传播者,他们之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翻译不仅覆盖面广、经典多,而且开始早、持续久。由于这批来华西士面目复杂、身份多元,有关他们的学术讨论,注定是一个跨学科、跨文化的艰难之旅,涉及中国与西方,兼及文学与宗教。科际交叉与不同文化立场的碰撞势必带来“视域融合”(fusion of horizons),为思考的深入和意义的创生提供更多的可能,也使学者们立足于新的“文学场”(literary field)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提出不同的问题。

《说文解字》

了解汉语的来历,汉语的本质和其中包含的文化精神。

以《说文解字》为载体,阐述汉语的来源,汉字的特征,并由此展开,重新研读汉语经典著作。

要求学生阅读《说文解字》。

《法语诗与歌》

通过直接学习法语原文的诗与歌,让没有学过法语的同学开始入门,并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开始法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法国文学与文化精神。

结合《简明法语教程》及音频,学习法语原文的诗与歌。

《当代小说考释》

通过讲授,让学生了解当代文学史研究的一些方法,例如考证、史料和文学社会学等。

这门选修课,主要介绍几位当代重要小说家与文学阅读、城市和交往圈子的情况,希望学生看到,一个作家的文学创作不仅来自个人才能,还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了文学之外的力量。

要求学生阅读作品以及相关材料。

《论语导读》

通过对《论语》逐篇逐章的文本导读和一定数量的文本背诵,使学生达到熟悉原典、提高道德修养的目的。

一是介绍有关参考书目,二是简略介绍孔子的家世和生平,三是逐篇逐章导读作品,包括原文疏通、字词解释、今文翻译、内涵点评。

要求学生全勤听课;课下背诵;课堂积极回答问题。

《大学汉语》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讲述语言运用求得理想效果的规律,因课时所限,只讲“遣词造句讲求三性三美”和“选用句式讲求灵活多变”两部分。让学生明白“多瑞选一开生面,变里含常喜适机”的道理。

要求学生认真听讲记笔记,按时认真完成作业,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

《外国文学》

通过学习外国文学,反观自身,重新认识自我,认识中国文学并探寻创新之路。

从《圣经》和《希腊神话》入手,了解西方文学的源头,并在此基础上,阅读世界文学名著,分析其中包含的时代精神,属于全人类的进步思想。

要求学生尽可能阅读课堂上提到的经典著作,独立思考,将学习知识与生命实践相结合。

《创造性写作及翻译》

引导学生从事创造性的写作和文学翻译,培养学生文学创作和翻译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准。

介绍创造性写作的要素,优秀文学作品鉴赏及其创作过程分析,创作实践;文学翻译的标准、技艺,优秀译作分析,翻译实践。创作及翻译作业讨论及修改。

要求掌握从事创造性写作和翻译的基本能力和技艺,全面提高写作和文学翻译的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