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专访】采访新京报社长戴自更

发布时间:2010-11-20
来源:校友

 


 

 

       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50周年院庆之际,文学院媒体总社学生记者对文学院81级院友、现新京报社社长戴自更先生进行了采访。采访内容如下:

       问:戴老师,您好!请问您现在回忆起来,大学生活给您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答:大学生活很好,那时候很快乐。在那里,我真正认识、学习到了很多东西,我以后学习、工作中所需要的很多知识都是在大学那段时间中获得的。

       问:那您当时的大学生活是怎么样的呢?您最喜欢和最经常做的事情是什么呢?

       答:大学里做的最多的就是看书吧。那时经常在图书馆里,人大图书馆是我充实自己的最重要的地方。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没有上大学之前,自己读的书很少,进了大学之后,第一次接触到了巴金、茅盾、沈从文等的作品,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看过的《飘》、《安娜·卡列尼娜》,我平生第一次接触了这么多“大家”,大大的开阔了我的视野。

       问:那您从农村走进北京,刚开始时有没有感到不适应呢?

       答:家乡和北京真的有很大的差别。我上中学时,才第一次坐车。但是,平时从学校回家,还都是走路。四十多公里的路,要走几个小时。进入大学之后,生活虽然也很艰苦,但是和之前比起来,就好了很多,当时我们的宿舍是八个人一间,而我们在中学时,是四十多个人住在一个屋子里,除了这些,老师、同学们对我也都很照顾,可能是因为从农村来的吧,而且那时候年龄比较小,只有十七岁,所以大家都对我很好。尤其是当时的赵老师,我们经常到她家里吃饭。后来,我开始工作,那时候没有过冬的衣服,是赵老师的爱人给了我一些他自己的衣服。直到现在我还经常怀念赵老师,想起她的音容笑貌。

       问:那在当时大学艰苦的条件下,平时有很多的学生活动吗?

       答:当时学院里有一些诗社这样的组织,但是其实我不写诗,我就是看了很多书。

       问:那平时除了这些固定的上课、看书之类的事情,还有什么事情让您印象非常深刻呢?

       答:那可能就是出去给别人上课了吧。那时候,我会在固定的时间去给一些部队的士兵上课,有时候是在北京的近郊,有时候远一点就会到河北、辽宁等地方。那时候讲课是一次5块钱吧,对我来说,是很有意义的事。

       问:那您上课讲的是什么课程呀?

       答:是文艺理论。其实有一些问题自己也不是非常清楚,把上课时老师讲的内容再加上一些自己的理解讲给那些士兵,自己讲着也很有兴致。

       问:我知道,在您大学毕业的时候,很多同学都选择了出去工作,您为什么选择继续读研呢?

       答:这个是当时的一个老师跟我说的,他说我比较踏实,适合搞研究,所以我就读了研,读研的时候没有考试,是直接保送上去的。

       问:那您读完研之后没有选择继续从事学术研究,而是选择了从事新闻行业,这是为什么呢?

       答:因为当时觉得新闻人比较自由,所以毕业后就进了光明日报社。但是,事实上新闻人身上肩负着很多责任,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后来,我被派到新疆做驻地记者。

       问:那您在新疆的几年生活是怎么样的呢?

       答:新疆很美,风景很好,当地的人非常热情,美食也很多。当时,单位配给我一辆旧车,我就开着它,到处逛,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风景,也感受到一种不一样的风情。那几年的生活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我离开新疆,去了南方,但对新疆依然有一种向往。

       问:那您在广州的生活呢?

       答:我在广州十一年,我经历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我目睹了很多报纸的发展,这对我的理念有很大的影响。后来,因为要办《新京报》,所以我在离开北京十几年之后,再次回到了这片北方的土地,开始了《新京报》的建设和发展。

       问:我知道,《新京报》的理念是“品质源于责任”,那您对这个责任是怎么理解的呢?

       答:责任,应该说是做新闻的人对社会的责任吧。有很多时候,推动社会进步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学术理论,而是一个敏锐的眼睛发现问题后所提出的质疑。我们的报纸曾经报道过一些社会上存在的问题,这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所以会产生相应的针对这个问题的政策,从而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对社会的负责,对自己灵魂的负责。比如说,在汶川地震发生后,我们的团队在第一时间提出了设立一个全国哀悼日的建议。在这之前,降旗是只为哀悼国家重要领导人才会有的。我们的提议后来成为国家领导进行决策的一个重要依据。终于在5月19日,对汶川的哀悼在全国进行了,而在玉树发生地震后,也沿袭了这一做法。这体现了一个国家对于人性、对于人民的重视与责任。我认为,这就是新闻的价值、报纸的意义。我们要在政策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弱者呼吁,对现存的不合理现象进行清醒地认识。这就是责任,也是报纸品质的来源。而报纸的品质则是要对得起新闻的灵魂。

       问:您对灵魂和良知的感知让我很震撼,那对于这样深刻的感悟您是怎样体会到呢?

       答:书本会给人提供一个可以思考的平台,但是真正的感悟是在实践中逐渐领会的。大学老师教给你的只是理论,而真正有作用的,则是在自己的体验中得到的。如果一天有几百万的广告在你手中经过,那么没有人有资格质疑你,你就是那个最懂经营的人。我曾经做过研究生的导师,但是后来就不再做了,首先因为太忙,还有就是我本身认为真正的学习来源于实践。

       问:跟您谈话让我获益匪浅,也让我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了新的思考。那么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在我们文学院50周年院庆即将到来之际,您有什么话想对我们的母校、对我们的学院说吗?

       答:在人大的生活,我感觉很快乐,在那里,我开始了真正的学习,也学到了很多东西,自己以后人生道路上的很多东西都源于大学生活的收获。感谢母校,感谢文学院,感谢所有的老师!祝母校越来越好!

文:岳伟欣、张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