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专访】纯真年代精神的坚持——采访88级本科院友李春利

发布时间:2010-11-20
来源:校友

 


 

       在中国人民大学命名组建六十周年的纪念大会上,我们遇到了代表88级校友的李春利女士,现为光明日报文艺评论主编。见到我们她连忙感叹很多年没有回学校,对校园已经完全不认识了。靓丽的外表和平易近人谈吐一下就吸引了住了我们,于是在请她到泊星地坐下之后,我们的采访便很顺利地开始了。 

       一、与人大的缘分

       同大部分通过高考进入人民大学的学生来说,李春利与人大的缘分还有一段波折和传奇。在高中时候,李春利就已出名,编写了电影剧本《眼睛里的海》,并饰演其中角色。那首十分著名的歌曲《烛光里的妈妈》便是电影的插曲,作词者就是李春利。就因这样年少的才华展露,使得李春利获得了各个大学的青睐。在高二时候她便被山东大学破格免试录取,后来她又得到人大和北大的邀请。她来到人大,面对老师们的专业面试以及作文考核,现场打分通过了这次特招考试,保送进入了人民大学文学院学习。

       现在想来,李春利很感谢人民大学的惜才,由于当时有些偏科,数理化成绩并不是很好,所以感谢文学院给她这样一个机会,让她能够到这样一流的大学来学习。在被人大录取之后她才得知,班主任并没有告诉她北大也给她面试的机会,看来她同人大的缘分也是有某种命运的因素。

       二、单纯的大学生活

       提到李春利当年在人大的学习生活,她先说很羡慕我们现在,学校里各种生活设施时尚元素应有尽有。她们在上学的时候只是校园的上课、学习,很大的乐趣就是去西门外面的小摊吃东西。因为娱乐并没有我们现在这么丰富,很多人都把注意力放在学校的选修课上。李春利当年选修了宗教学、新闻编辑学等课程,很注重发展自己的实践的特长以及提升自己的精神素养。

       李春利到现在对文学院的老师都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当年各位老师对她的教导对她的人生影响深刻。她最感谢当时的系主任陈传才老师,对她人生的很多指导,同时也很感谢当时的班主任现为文学院副院长的贺阳老师。她也很深刻地记得杨恒达老师在外国文学课上的陶醉讲演。当时文学院的气氛很自由,学生更多地是自己看书自由地学习。

       80年代文学盛行,文学院也有自己的文学社,李春利大学期间也是担任了一届文学社的社长。上一任社长面色凝重地将社长的章印交到她手里,如同传授一件重要的任务,可以感受到当时他们对于文学的看重。李春利担任文学社社长期间,组织同学们办了班级刊物,写一些文学性的文章大家交流,同时请王朔、刘怡然等名家来人大做讲座,将社团办的有声有色。

       除了学习,李春利的宿舍生活也别具色彩。她并没有和文学院的同班同学住在一起,而是同各个院的同学住在一间八个人的宿舍,她们分别来自国际关系学院、外国语学院、信心学院等。所以各个学科的交汇融合在这个宿舍体现得尤为明显。大学四年一个宿舍的人都努力地学外语,经常谈论世界政治经济形势,这样的环境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对李春利日后从事媒体的工作也有一定影响。

       李春利的四年大学生活过得虽然很单纯但是很充实,有着平淡却也火热的青春记忆。她在工作后给中央电视台编写的电视音乐剧《水果姑娘》就表现了她对人大的美好回忆。

       三、毕业后的坚持 

       李春利到现在也很喜欢她在光明日报的工作,认为这份工作对社会的接触面比较广,同时又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但比她本职工作更值得关注的是,她在毕业以后的这么多年一直坚持影视剧本的创作,她最近完成了一部电影和两部电视剧的剧本创作,她曾经编写的电视音乐剧《水果姑娘》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引起很大反响,其中的40多首歌的歌词也是她自己创作。由于80年代大学生普遍具有的单纯和热情,李春利更多地想让自己剧本创作的文字纯粹些,不带有其他的因素,同时创作格调很乐观,这都鲜明地体现了时代在她们身上留下的印迹。我们很佩服她这么多年对电影剧本、电视剧剧本创作的坚持,她觉得她是有情感需要宣泄,独立地创作可以让她既表达内心又顺带成为一种赚钱的手段,何乐而不为。

       我们很羡慕她可以将自己喜欢的东西当做事业来做,她也很赞同,同时告诫我们,不论怎么喜欢,也一定要学会吃苦。她这么多年的经历感悟到在行业做得最成功的人或者在激烈竞争中存活下来的人一定是最能吃苦的人。 

       很快地,在愉快的谈话气氛以及对李春利女士的敬佩中我们结束了这次收获颇丰的采访。看得出李春利女士对我们寄予希望,我们学到了很多,也很希望自己通过日后的努力,带着自己的一些坚持,成为像李女士这样成功的人。最后她也对文学院送出她的祝福,希望文学院的发展越来越好,培养出更多成才的学子。 

                                                                       文:王路灵、王思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