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浓浓母校情,依依学子心,拳拳学长意——采访94级院友解江凌
发布时间:2010-11-20
来源:校友
解江凌,中文系94级本科,现任北京市教育工委基层联络处处长。
欧阳:师兄,您好,冒昧打搅了。先谢谢师兄在百忙之中抽空配合这次采访活动。且不说他人的成功能否复制,至少师兄的经验之谈值得我们这些师妹师弟们借鉴。尤其是师兄的发展轨迹颇有特色,不知师兄是否愿意就您公开的一些个人情况,随便聊聊。
解师兄:我也不是什么名人,没有什么不能公开的。我1994年从山东潍坊考上人大中文系,大学期间在学生会工作,担任过校学生会主席,后来担任了全国学联执行主席。98年毕业之后留在人大校办工作,后来担任校团委副书记,2002年被北京市选调到市委工作。2008年2月份开始在北京交通大学挂职任校长助理,现任北京市教育工委基层联络处处长。我是人大人,是一个普通的人大学子,校友对我来说是很遥远的概念,更不能说是知名了,所以王林英老师说要采访我,我自己都觉得诧异,如果说采访,我就把自己大学期间的遗憾和教训和师弟师妹聊一聊。
欧阳:师兄谦虚了!相信在上世纪90年代考上人大已然不易,而且能在学生活动中干得如此风生水起,更是凤毛麟角。谈到大学生活,不知师兄认为大学阶段应该注意哪些事情?比如就学习方面来说,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解师兄:我总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很会学习的人,但我认为大学期间,最重要的是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而不在于识记了多少知识。我们关注更多的应该是“如何学习”,而不是“学习什么”,因为学无止境,大学四年,应该尽可能把学习和读书的视野放宽一点。
另外,尽可能不要逃课。逃课,这似乎是大学常态化的话题。对于有些课程,可能因个人兴趣爱好或是其他原因,我们总会心生逃课之意,不过,我个人认为,每一个老师在备课过程中都倾注了大量心血,每一堂课都是老师学识、经验的凝聚,这种学习方式唯有大学才有,应该珍惜。
还有,我建议多听一些讲座,拓宽知识领域,触碰百态人生。离开学校一段时间,我总觉得大学生不是“学”出来的,更多的是“熏”出来的,什么样的学校熏出什么样的学生,人大一年几百场的讲座,你如果能够择优而听,听完多想,总能熏出别样的自己。
欧阳:是的,这些都是智慧的结晶。师兄已经工作多年,现在反观当年大学生活经历,不知哪些令你感受最深?生活是经验生长的过程,师兄鉴于自身的经历,能否谈谈大学生该持有的生活态度,以便我们更好地走向社会、融入社会?
解师兄:无论是在学校工作还是现在在教工委工作,感觉差不太多,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社会也是一个大课堂,两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有很大的共通之处。如果说大学四年,是我们走上社会的前期准备,我觉得有几点是需要注意的:
一是养成一个良好习惯。有人说,人的一切都始于他躺在摇篮的襁褓之时,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习惯对人的巨大影响,习惯养成不易,改变更难。大学期间如果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习惯,会受益终生。比如,养成读书的习惯,我总觉得,读书不仅可以变换气质,且能养人精神,应该把读书当做一种生活方式。再如,养成锻炼的习惯,大学应该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并加以坚持,才能有优秀的身体素质,而好身体是我们生活的根本。这些都是我离开学校后才感受到的,希望师弟师妹们从大学期间就把好习惯养成。
二是学会处理好各种关系。协调关系是一种能力,无论在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到一个企业,小到一个班组,不外乎“上下左右”的关系,上是领导,下是部下,左右是同事,能够协调好这些关系,是一种能力,需要有意识地学习。大学期间,处理好同宿舍的关系,处理好班里的关系,处理好院系老师同学的关系,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三是多尝试多体验。大学生活之所以值得回味,就是因为当时年轻,也正是因为年轻,可以有时间和机会去尝试和体验,在做一件事的时候,要做到“不要怕”,还没开始就有退却之心,将一事无成,事情做完后,要做到“不要悔”,无论成功和失败,都是一种经历。大学四年,唯有不断尝试和体验,才能“认识自己”,清楚自己强势与弱点,知晓自己的兴趣和目标,这样才能为自己选择一条正确的路,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欧阳:我相信这些也是师兄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融入生活的心得。前几天还听到李亚娟老师谈及当年您带领她们开展活动时,对待师弟师妹们极为热情。想到这,我想,师兄对大学阶段的同学关系应该有一番自己的理解吧。
解师兄:同学之情,如水一样净,如酒一样醇,没有任何的功利色彩在其中,这既是一种缘分,又是一种情分。我们同学从四面八方能够走到同一所学校,同一个院系,本身就是一种缘分,而毕业后,大家各奔东西,而情谊不断,这便是一种情分了。我们现在还在校的师弟师妹,应该格外珍惜这种情谊,多为别人着想,多为班级做一些事情,就会收获更多的朋友。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即使是摩擦和争吵,以后都是回味。前几天我们班聚会了一次,大家都是这种感觉。
欧阳:师兄本科阶段是读中文,后来在职攻读了诉讼法研究生,前后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师兄有何影响?
解师兄:谈到专业问题,我总觉得文史哲等专业对一个人的影响可能不是一时,而是一世,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中文的学习,可能不能给我们直接带来财富,但是能够能为人提供一个心灵安顿的地方。学中文的人,更多的带有温暖、关怀、悲悯、善良等朴实情感,学历史的同学往往看待问题比较深刻,而学哲学出身的人逻辑性强……各有各的优势和强项,不可一刀划分。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人都什么专业,以后就带有这个专业的影子和印记:什么样的大学环境培养出什么样风格的学生,不同的专业培养出不同气质、思维方式的学生。我比较喜欢综合性大学,能在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中达到熏陶,提升自我。另外,咱们中文系里面很多老师都有一股儒雅的气质和风度,这些大学期间对我印象和影响最深的看,终身难忘。
欧阳:师兄离校也有一段时间了,不知感觉咱人大变化如何?
解师兄:谈到发展问题,我发现人大这些年来发展极为迅速。前段时间总书记到人民大学视察,我们也倍感光荣。学子在外,听到母校蓬勃发展的情况,甚为欣慰。离开学校不到几年,学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作为人大学子,我们倍感荣耀和自豪。
欧阳:是的,师兄经历了人大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发展变化,我们这些师弟师妹可能不能完全体会人大变化给您带来的欣喜感。不过,从这几年我们切身体验,也能感触到人大的一年一小变,几年一大变的可喜发展劲头。
师兄虽然身已经离开人大,但是心依然在人大。刚才你说你还没来得及将自己当做校友,这恰恰说明您将依依之心留在了人大的每一个角落,不曾区分在与不在人大之别。我也相信,有你们这些拳拳之心的校友的支持,母校会一路凯歌,扬帆济沧。师兄为学校和师弟师妹们提出了这么多建议啊,那您希望学校能为您做些什么呢?
解师兄:学校给予我们这些学子的已然太多,恰恰相反,这是我们该回报学校学院的时候。如果学院有些什么需要,只要力所能为,一定效劳。采访有什么还需仔细了解的地方,你可以再联系我。
欧阳:好的,最后谢谢师兄帮我完成这项采访活动,尤其是师兄考虑我忐忑不安的心情,主动、热情地提供一些材料。谢谢师兄的支持!
后记:
初次见到解江凌师兄,最大的感觉莫过于亲切、自然与随和,谈吐间流露出山东人的豪气与人大人的气质。少了一点拘谨的衣着讲究,多了一点平易的生活作风;少了一份夸夸其谈的高调,多了一份温和务实的低调:这是我所接触的真实的解师兄。
当我们进入正式的交谈中,进一步感受到师兄熔铸于一体的个人魅力与人大人气质。谈到大学生活经历时,师兄颇有感触地说道人在大学,更为重要的是学会学习与如何做人。他强调大学生在学习阶段,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学习知识与锻炼社交、协调人际关系等能力的关系,另一方面自身必须进德修业,认识自己,完善自身。这也是解师兄结合自身所得所失的经历,给我们后来的师弟师妹们的寄语与希望。
情系人大,梦归文院。解江凌师兄甚为关注咱院发展情况,始终视自己为文院的一份子,身虽离校,心依在此。最后他表达他个人对母院的祝福,希望明天的文院更上一层楼,这也是每一个校友衷心的期许。
再次深深感谢解师兄抽出宝贵的时间来接受采访。以上整理采访资料,鉴于边幅,压缩了许多内容,重要之处难免也会有所遗漏甚至误解。不当之处,敬请见谅。
文:欧阳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