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三场婚礼   李思孝 

发布时间:2024-10-17
来源:

三场婚礼

李思孝 

文研班3年,我班有3位同学在铁一号举办了婚礼。这三场婚礼各有特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早举办婚礼的是赖世和同学,时间是1961年7月24日晚上,也就是刚刚放暑假的第二天,地点是我们所住宿舍7号楼的一个教室里,来宾有二、三十人,除新郎、新娘在武汉、北京的少许亲朋外,主要是文研班同班同学。如来宾中祝词的,就是同班同堂,来自广西的王道义。婚礼进行得很文明,没有一般常见的那种打闹戏谑甚至恶作剧的情况。一切都中规中矩、斯文有加,新郎介绍恋爱经过,也是老老实实、一本正经。新郎来自江西安远县的农村,新娘谭碧云是他在湖北大学法律系的同窗,来自湖南南嶽衡山的农村,他们在学校相恋经年,结婚时新郎己29岁,新娘24岁,但新娘身材修长,似乎比新郎高出一头。他们二人给大家表演了交际舞,很有水平。但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新娘没有忸怩作态,而是大大方方地唱了一曲《三杯美酒敬亲人》,声音清澈圆润,饱含深情,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令人刮目相看。

婚礼是赖世和的江西老俵陈仰民同学热心张罗和筹备的,他是江西教育学院校团委的干部,办这类事情驾轻就熟,得心应手,非常圆满。最后,把新郎、新娘送入洞房——由我班党支部书记王俊年同学腾出来的单人宿舍。

第二场是黄振勋同学的婚礼,是1962年4月28日晚举行的,这天是星期六。黄振勋来自侨乡福建福安,在华侨大学任教,夫人叫什么名字,现在记不起来了,只记得她是银行职员,身体强壮,像一名运动员。黄振勋平时也好运动,如打篮球等,这也许是他们互相吸引的机缘之一。他们举行婚礼的时间,正好是学期中间,同学们都在校,所以来宾很多,非常热闹。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不知谁给他们撰写的一付对联:

青梅竹马,常存抱柱,信誓旦旦;

天南地北,久分必合,桃之夭夭。

从对联始知他们从小一起长大,情长谊深,艳如桃花。

这付对联,多少年了,我一直记得。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就在黄振勋举行婚礼的4月28日,我从报纸上摘录了一付对联,对联是讽刺两位考生的。这两位考生,一个姓乌,没有任何文采;另一个姓浑,热衷收贿受赂,于是考官撰一联以讽刺之:

乌不如人,只欠当中一点墨;

军无斗志,都因偏了半边心。

常听人说,有一种联想记忆法,即把两种相同或类似的事情或现象放在一起,能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给人的印象最深,记得也最牢。信然,婚礼上和考场上的这两付对联,就是这样通过联想记忆法,深深嵌印在我的大脑中,这是参加黄振勋婚礼的副产品。

第三场是李秀斌同学的婚礼,时间是1962年国庆前夕,即9月29日晚上,也是一个星期六。

李秀斌同学毕业于辽宁大学,任教于黑龙江大学,虽长于黑山白水之间,但却不像东北人,而像江南人,斯文秀气,一表人才。1960年刚进文研班不久,他的女友高虹就从东北来北京玩,我们都见过,觉得郎才女貌,非常般配。

但在婚礼上,我惊奇地发现,新娘不是高虹,而是另一位,名叫于淑媛,中等身材,园脸庞,大眼睛,两条又黑又长的发辫,比高虹更漂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一位真正的美人儿。

这是怎么一回事?

多少年后,在二次会议上,碰到从哈尔滨师范学院调到河北师范大学的老师T君,时间长了,彼此熟悉了,才向我透露了一些情况。

原来于淑媛上哈尔滨师范学院中文系时,班上党支部书记刘富,也是我们文研二班的同学,他当年也狂追过美人于淑媛,但没有成功。可以想象,像于淑媛这样“校花”似的漂亮姑娘,追求者一定很多很多,越是这样,她的眼睛越是向上,刘富这样其貌不扬的人,纵然政治上有优势,也难获其芳心,于是顺水推舟,把她介绍给李秀斌,也算做了一件好事。

这可能是真的,因为在文研班时,我就发现,刘富和李秀斌二人亲如兄弟。还有一件事也足以证明。文研班毕业后,我曾借钱给刘富购置东西和车票。离京的那天,下着瓢泼大雨,是我帮他打点行李,送上火车的。后来他从哈尔滨来信,让我处置他留在寝室的一些东西,其一是一只茶缸,其二是销毁他的一些信件。对后者,他两次来信问销毁了没有?足见其重视程度。现在看来,那些信件可能就是当年他写给于淑媛,而被退回的情书。

另外,我班的朱之隆和张祖斌同学,分别和语文系本科60级的贵阳姑娘李明华和61级的天津姑娘殷玉梅同学谈恋爱,都成功了,但没有在铁一号举行婚礼。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5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新郎新娘,遭遇了不同的人生经历。黄振勋同学己经作古,其夫人情况不明。李秀斌同学因高压锅爆炸,伤了一只眼睛,所幸并无大碍。于淑媛得了癌症,但被她战胜了。1994年,我到哈尔滨开会时见到他们夫妇和刘富,刘富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几乎认不出我这个老同学了,不久就去世了,而李秀斌夫妇都健康地活着。最令人羡慕的是,赖世和、谭碧云夫妇,他们不但琴瑟和谐,婚姻美满,而且一子一女,阖家幸福,父子女婿,事业上都有所成。夫妇随其子女,先是侨居新加坡多年,后又定居加拿大多伦多,含饴弄孙,游走各国,并舞文弄墨,笔走龙蛇,先后出版了《明月今宵》、《春花秋月话当年》等书。书中连自己的遗嘱也写好了,足见其自信和旷达!有一次他从新加坡给我来信时还寄了一包红豆,要我分送给在京的文研班同窗,我领会他的良苦用心,谁不知道王维的《相思》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赖世和因为参加了马列文论学会,我们几乎每年都会见面,在黄山,在九华山,在内蒙草原和昭君墓,在敦煌莫高窟和月牙泉,在普陀山的寺庙,在重庆大足石窟,在长江三峡的游轮上,在武汉黄鹤楼的台阶上,都留下了我们的踪影。他为人热情,做事细腻,重视情义,助人为乐。有一次从武汉来京,一下火车,直奔我家,手里拎的是沉甸甸的两包东西,一包是新出泥的莲藕,一包是新采撷的紫菜苔,均为武汉特产,据说是当年张之洞最爱吃的东西,他拿来是让我“尝鲜”。

世和兄,六年不见了,我想念你和碧云,你们还好吗?

《三杯美酒敬亲人》仍然在我脑海回荡,而且永远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