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北京文学的发展脉络与前景”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发布时间:2025-10-30
来源:

“新时代北京文学的发展脉络与前景”会议现场
2025年10月25日,由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北京市文艺学会、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文学期刊中心、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承办的“新时代北京文学的发展脉络与前景”会议于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市社科联、北京文学期刊中心、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鲁迅文学院等多所高校、研究所、文学期刊的二十余位学者、作家就北京文学在近现代的发展历史、渊源,近年的重要作品、现象及研究成果,以及未来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开拓方向展开了深度交流、讨论。
会议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庆祥首先概述了近年来北京文学的发展情况,关于“新北京作家群”概念的提出与推进,并向与会学者表示了感谢。希望未来北京各大高校、期刊、社科联与文联之间可以进一步密切、深化合作交流,促进北京文学、文艺的繁荣发展。

杨庆祥教授主持会议
主办方代表、北京市社科联学术活动部主任张瑾系统介绍了北京市社科联的工作情况与宗旨,期待与其他兄弟协会、单位进一步深化合作,促进北京学术共同体的繁荣共建。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李洱从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入手,强调了北京有“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表示研究北京文学从来不是北京本地的事情,未来也需进一步与北京市社科联,以及京内京外的其他高校、学术机构展开合作。北京文学期刊中心主任师力斌介绍了自“新北京作家群”在《北京文学》推出以来,三年来推出的作家作品情况。目前已推出的36位作家的近四十部作品展现出了极大的丰富性、多元性,其中不乏令文学界工作者都印象深刻的佳作,但更多展现的是北京文学的包罗万象,需要也值得更长远的关注和期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白烨强调了北京文学在历史中的文脉传统,要注意区分“当下的北京”和“过去的北京”的变化,对当下北京的美学概括还很难立刻形成定论,需要更关注人在社会现实中的心理现实。同时也强调了,北京的网络文学发展也非常强势,值得关注。

张瑾主任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翟文铖认为,北京文学要刻画北京的都市形象,塑造大量北京人物,不仅需要书写生活在北京的人以北京眼光回望乡土,更要立足北京眺望世界。同时表示北京作为教育中心具有很强的“全息性”,许多高校纷纷开设创意写作专业,也有鲁迅文学院这样的文学教育机构,可以汇聚全国作家又辐射全国。最后认为,表现现代都市民众精神状态应该成为新北京作家群的主要工作。北京联合大学教授王德领主要侧重对北京具体作家、不同身份作家的阐发,比如亦庄科技人员、《北漂诗选》,前些年引起广泛关注的“素人写作”代表范雨素,认为北京文学发展的很多方向与“新大众文艺”有诸多契合之处。同时,也表示北京作家还有对数学、科学等诸多跨学科领域的关注,可以在未来多多书写科技史、科技人物。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师白亮侧重于关注边缘行业团体和从业人员,认为北京地区的“京漂”、北京土著和新北京人皆可构成北京文学的创作人口,北京文学应该更多书写人与城、人与村,进一步挖掘新北京故事的世界表达,同时发掘背后的中国经验,以及与历史的传承性,也需注重跨媒介传播和文学IP的开发。

李洱教授发言
《长篇小说选刊》主编宋嵩讲述了近些年读到的北京、天津、上海等地作家的写作内容,立足于北京的地理空间,关注北京城市建设、拓展对文学的影响,认为作家应该把过往集中在“五环内北京市区”的文学向外拓展。《人民文学》编辑部主任马小淘从个人生活、创作经验出发,表达了多年来对北京文艺生活的鲜活感受,认为北京是个十分包容、立体,容错率很高的城市,同时文艺生活极其繁荣,即使在大型商场里也时常能听到各式文学讲座。鲁迅文学院副研究员唐伟强调了北京对于体现新时代中国发展变化的代表性意义,认为新时代的北京文学需要具备更多的包容性,从每个生活在北京的人的具体感受出发,同时也强调北京文学的前景就在于要更关注青年群体、青年作家。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安静的发言围绕着从“京味文学”到“新北京作家群”,民族化审美特性的演变轨迹展开,认为从老舍开始,民族化的审美特性更多的融入了城市化、国际化的发展形势,北京从中国古都逐渐变成了国际化的北京,京味元素被吸收进了影视剧、舞台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并通过对其他艺术形式的观察,最终关注北京作家如何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进行创作。

师力斌主任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吴泽泉就北京文学的发展脉络展开了历史的研究,从晚清作家刘鹗在北京的游踪,对北京“人才渊薮”“名利渊薮”的评价,通过扎实的文学史料梳理,为北京文学的发展打开了更深远的历史背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景俊美从北京文学经典的戏剧改编入手,包括四大名著等古代经典、“鲁郭茅巴老曹”等作家的现代文学经典已经当代热门舞台戏剧,探讨经典的传承与创新。认为伟大的中国小说是戏剧改编的重要源泉,而最终,呈现更丰富的人类生活、情感途径是北京文艺发展的最终目的。北京大学教师樊迎春从孙郁教授对“新京派”的研究出发,梳理了现代文学上的“京派”与当代文学“新京派”的文学史划分及差异,强调总体而言,北京作家尤其是“新京派”的写作整体展现出了一种“博雅之气”。而在未来,我们除了要关注李洱、止庵等经典化的“新京派”作家,也要多关注知识分子写作以外的北京作家创作。中央民族大学教师赵天成认为“北京文学”“北京作家”可以分为“北京人写北京”、“在北京写北京”和“在北京写故乡”。认为现在的北京文学还要格外重视、加入工人农民写作的传统,比如皮村里涌现的大量“素人作家”。但北京文学更有先锋的传统,要重视精神性的文学,“先锋”是在别人之先,甚至在时代历史之先。
《当代》杂志编辑孟小书从自己的写作、生活经验出发,首先讨论北京作家的身份认定问题。认为“北京文学”这一概念应该拥有跟“女性文学”一样的开放性、包容性,好比女性作家写作的男性故事也属于“女性文学”范畴,对“北京文学”的定义也要适当开放、放宽对题材、内容、地理表现区域的定义。鲁迅文学院教师叶一格从自己在鲁迅文学院的工作、教学经验出发,表示北京的文化聚合性很强,这不仅有自发的也更有人为的,比如各大高校、作家协会和鲁院等机构对全国作家的吸引力,并分享了他跟鲁院作家的交流的切身感受,以及他们对北京文学的感知与理解。国家开放大学教师张世维分享了自己的一线教学经验,以作家格非为重点案例,讨论格非在定居北京后如何处理故乡经验,认为北京在文化上有一种“精神飞地”的气质,并详细阐发这一文学处理方式对作家创作的启示。北京文学期刊中心副主任张颐雯详细介绍了《北京文学》杂志近年发表的作品,认为在这些作品之中,新老北京人的性格和气质互相影响交融,老北京人的气质融入了北京的国际化大都市气质之中,北京作家展现出了立足北京并联通其他城市的博大气象。

黄仲山研究员作会议总结
基于会议丰富、多样化的讨论,会议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庆祥表示,当下无论是新大众文艺还是北京文学,发展都十分如火如荼。在热闹的文学现场之中,作家要注意保持一些适当的“间离”和“静默”,方能更好的展示中国或东方的传统美学底蕴。最后,主办方代表、北京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黄仲山为会议做总结性发言,着重讨论了新世纪北京文学书写的“城市性”,认为新世纪以来北京文学里的城市生态主要有现代性问题、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城市文学与生态文学、城市人文关切几个角度。会议在10月25日傍晚圆满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