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 青春先锋深入祖国大地,文脉寻根感悟国粹之美
发布时间:2024-05-12
来源:
在五四运动105周年之际,学校团委首次集中组织开展“青春先锋”春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人大学子利用春假和五一假期,切实感悟、亲身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用足迹书写春天的故事,绽放青春的最美芳华。
文学院团委组织青年学子深入重要文化地标,在北京、山西、江苏各地寻访探索跨越时空、具有不朽魅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历史的厚重、文明的根脉,在实践中体会“两个结合”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坚定传承文明薪火的信念。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文学院2021级强基计划古文字学班调研团队一行六人来到山西太原,深入调研山西青铜博物馆、晋祠等文化地标,切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吉金光华 礼乐春秋
山西地处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山西青铜器体现了商周王朝的文化脉络,反映了中国礼乐文明发展演变的进程,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面貌。小组成员们此行重点调研的山西青铜博物馆展示面积达1.1万平方米,服务体系包括基本陈列、教育互动、数字青铜、文创空间等。博物馆的“吉金光华”展区展出文物,上起陶寺,下至秦汉,跨越整个青铜时代,演绎了中国青铜文明的辉煌乐章。2200 余件青铜重器让我们赞叹不已,原先只在课堂之上学习了解过的青铜器出现在眼前。成员们围在器物周边,指认那些熟悉的铭文,“专业对口”的感觉让每个人都兴致高昂,对过去学习到的知识也有了更深入的感悟,与千年前的古人跨越时空对话。
值得一提的是山西省青铜博物馆的建设很大得益于山西公安机关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中的追缴文物,扫黑除恶的辉煌战果让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历经劫难辗转回家。文物无声,平静地诉说着沧桑。山西青铜器博物馆就像一面镜子,其建设和发展体现了党对文物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近日河南大学大礼堂失火再次为文物安全敲响警钟。“痛心”,或许是此刻很多人的共同感受。大礼堂沦为一地黑色瓦砾,这是肉眼可见的损失,而那些被盗窃盗掘的文物则无声无息地损失了,这种悲痛更遥远也更持久。
调研中小组成员还就文物布展上积极交换看法,主张从历史的维度中看待青铜器的发展,同时还注重发掘青铜器器型、铭文里的各项历史信息,对日常青铜器学习进行及时补益。
晋公盘被盗流失海外 于2018年由警方追缴回国
文旅融合 别开生面
晋祠体现了“公园与博物馆相结合、博物馆办在公园内”的办园风格。在核心的博物馆区域前,是广阔的草坪与湖面,露营、钓鱼的游人随处可见。牡丹亭、飞龙阁与各色的寺庙点缀其间,为民众提供了参观游览的空间。整个公园区域不收取任何费用,是满足民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公共空间。晋祠博物馆区也修建成园林的样式,将文物与景色融合。开放、立体、多元化的设计突破了一般博物馆只在室内展览的局限性,提供了集展示、观赏、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多种服务,让民众在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获得更舒适的参观体验。
除此之外,博物馆内的许多小景点设计也别具匠心。譬如,在难老泉的出水口下,有一尊汉白玉雕成的小沙弥手捧成水盂,接着龙头中流出的泉水。有许多游客会在此处停留,接一捧泉水后摸摸小沙弥的头,寓意“今年不用愁”。这些小小景点增强了民众的互动感,为参观过程增添了趣味。对于古文字班的我们来说,园内傅山先生的题匾以及“对越”牌坊等书法作品也是出其不意的“惊喜”。
晋祠博物馆的文创产品也是小组成员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的一大亮点。博物馆充分了解民众的喜爱点,推出圣母殿、周柏等受人欢迎的景点文创产品。文创商店内还设置了集章处,供游客“打卡”拍照。
晋祠公园与博物馆是许多游客以及本地人在想要了解太原文化时的首选之地,其怡人的景区风光、新颖的展览方式与丰富的展览内容反映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现代化发展,在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养的同时,也满足了人民在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
老年旅游团围聚难老泉祈福
牡丹花开 双塔焕新
双塔寺始建于明代万历中叶,以其巍峨的古塔、精巧的建筑、苍劲的古牡丹与丰厚的碑碣闻名。民国时被军队占领,遭到损坏。改革开放以来,有关部门重修旧塔、新增碑廊,使得“晋阳奇观”重获新生。
近年来,双塔寺文管所又在“明代牡丹”的基础上,引进和培植了近千株牡丹,公园内古技挺拔,竞放新花,与两座古塔相互映衬,吸引了众多游客打卡拍照。“双塔”的形象也活跃于太原文旅的冰箱贴、书签等文创产品之中。
双塔公园作为文化地标深刻地融入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中去。散步其中,随处可见是写生创作的学生,嬉戏打闹的孩童,晨跑锻炼的青年,悠哉游哉的老人。双塔作为太原市的标志性建筑,本身拥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公园开园后,这里将成为海内外游客了解和感受太原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会客厅。围绕着双塔,一幅生态建设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传统古建筑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也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案例。
双塔公园戏台丰富人民精神生活
文学院其他调研小队的同学们也分赴北京、山西、江苏各地开展文脉寻根之旅。吴婷婷、潘竹君两组前往山西大同,感受千年古韵,深入了解大同古建筑的保护与开发,感受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交融,探索大同文旅的现代化实践;熊静雯小组在苏州古籍博物馆体验古籍数字修复的现代技术,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魅力;郭玉蓉小组深入北京中轴线这条创新发展之线,了解其发展演变及文化意义,深刻体会故宫博物院的建筑技巧和文化意涵……
调研感悟
青铜器著录书里常见一句话,叫作“地不爱宝”,意思是说土地不爱惜所蕴藏的珍宝,只要人们敢于发掘探索就能发现它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祖国大地宝藏万千。我们到访考察的三晋大地之下,就不知埋藏着多少珍贵的青铜器。在山西青铜器博物馆,当我们流连于静谧的展馆内,看到了各类器型独特、纹饰精美的青铜器在灯光下闪烁着光泽,平静地诉说着沧桑,使我们跨越时空,与先民对话,这是一种照片和拓片所不能带给我们的震撼。
地虽不爱宝,但人却需爱宝,无论是龟甲简帛、钟鼎玉石,还是古寺名刹、宝塔宫殿,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标识,是文化自信的不竭源泉,是国家象征、民族记忆的情感依托和物质载体。山西省青铜博物馆的建设很大得益于公安机关打击文物犯罪的专项行动,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历经劫难终于辗转回家。山西一行不仅有益于我们古文字及考古知识的学习,而且更让我们意识到文物安全的深刻责任,坚定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贺军铭
太原之行虽然短暂,但感触良多。这座城市的文化遗存星罗棋布,如石滩上盛放的花丛,各有颜色,相映成趣。在山西青铜博物馆,我们感受到了足以比肩国家级博物馆的展陈,青铜器精品目不暇接。在晋祠和双塔寺,我们看到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古建筑,一檐一瓦,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美轮美奂。但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在保护开发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青铜博物馆的门槛较高,对我们有一定历史、古文字知识基础的同学而言自然是颇有趣味,面向没有知识基础的民众,可以加强艺术审美角度的说解;晋祠的讲解为了吸引人,大篇幅放在鬼神传说和祈福上,对于园内文物的客观描摹显得淡化了;双塔石砖上密密麻麻的名字也反映着着管理的缺失。这些美中不足都值得我们继续努力,让文物得以在保护中更好地开发,在开发中得到周全的保护。
——潘星河
每件青铜器都是其时代文化与社会风貌的缩影,将青铜器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框架中进行分析方能尊重历史,避免主观臆断。在市博的吉金展厅内有一块数字展板,通过介绍“大汶口”遗址的发掘详情,利用考古资料的补充,提出传统“天子七鼎、诸侯五鼎、士大夫三鼎”的列鼎制度不够科学、西周早期的列鼎制度值得继续深入研究,是对民间科学的否定,令人印象深刻。此外,青铜器上的铭文是学习古文字的直接资料,思考不同铭文的内容、书法风格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对于深化对古文字的理解大有裨益。
现代技术为文物赋予了新的生命,无论是山西青铜博物馆的数字展馆、官方网站和其他在线资源,还是畅销的书签、徽章、明信片、冰箱贴等精美文创,都是让文物“活起来”的生动案例。“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此次晋地寻胜之行,让我看到了“华夏文明的摇篮”在新时代彰显出的生机活力,也更加坚定了我的文化自信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
——周萱
在游览云冈石窟、应县木塔、悬空寺等名胜古迹时,我深感震撼。这些历史遗迹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辉煌与沧桑,让我对历史的传承与文化的多元有了更深的理解。大同政府在“两个结合”大背景下的治理尝试也让我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和政策的探索。而文脉寻根,语言学人在探究民族融合问题中的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只有从语言和历史的角度深入挖掘,才能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意识,促进民族间的和谐与团结。这让我深感责任重大,愿为此奋斗。
——刘逸冰
大同有着厚重的历史,绵远的文脉。通过参观大同及其周边的文物古迹,不仅触摸到过往的历史温度,也感受到今日的自信奋发。借助数字化保护等新技术,许多历史文化遗产正散发着新光芒。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需要一代代人的共同努力。作为人文学子,我们可以将自身专业和现实需求相结合,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意蕴,担负好文化使命。
——吴婷婷
云冈石窟的佛像、华严寺的飞檐、大同城墙的角楼……这些古建筑都彰显着大同的历史底蕴。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古建筑的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为因素的破坏,使得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变得异常艰难;另一方面,如何在保护古建筑的同时,实现其与现代城市的和谐共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大同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古建筑保护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和管理,同时也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古建筑的保护工作。
通过实地感受大同古建筑及其保护工作,我深刻认识到古建筑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性。古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更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只有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才能让我们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深邃厚重。同时,我也深刻感受到古建筑保护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古建筑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共同为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潘竹君
这个春假,文学院青年用实际行动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未来,青年们必将带着这份收获与热忱继续奋斗,奋力书写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