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节“文学与远征”开幕,“‘北上’”与一代人的‘远征’”对谈活动举行
发布时间:2025-04-03
来源:
4月2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第十八届文学节“文学与远征”开幕式在艺术学院音乐厅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人民文学》杂志主编、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长篇小说《北上》作者徐则臣,电视剧《北上》总制片人张书维,电视剧《北上》“周海阔”饰演者高至霆,中国人民大学校团委副书记钟雪丹,党委学生工作部杨琳,文学院党委书记颜梅、院长陈剑澜、党委副书记康凤、副院长杨庆祥以及150余位师生代表出席活动。开幕式由颜梅主持。
郑水泉在致辞中指出,文学本身就是一场不断跨越边界的远征。文学需要在远征中激发创造的情感,远征需要文学精神的滋养。
从2006年走到今天,文学节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显示度不断增强,已经从人大校园的一方文化景观,成长为高校开展人文教育的标杆品牌。在全球化与科技革命相互交织的今天,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最应该在远征中做开路先锋,也一定能够成为事业闯将。希望同学们激活敢于出发的勇气,在远征中破茧突围开新局;锻造攻坚克难的韧劲,在远征中砺剑前行走新路;保持永不言弃的信念,在远征中擎炬明心建新功。
颜梅在主持中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的精神火炬,始终燃烧在每一位人大文院人的心中。要提高政治站位,立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学校考察调研三周年、文学院建院65周年系列活动等多个重要历史节点,用好文学院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和家国情怀,赓续中国百年红色文学传统,引导学生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陈剑澜对文学节活动作总体介绍。本届文学节将在对文学精神的纵深开掘中,打开文学创作的新可能,激活文学育人的新功能。活动分为“时空·纪行”“科技·摆渡”“家国·洄游”“书写·复征”四大板块,将开展主题对谈、学术讲座、诗歌朗诵、文化出游、话剧演出、辩论表演、著名导演进校园、人大作家作品首发式等十余场系列活动。
“‘北上’与一代人的‘远征’”对谈活动
开幕式后,举行“‘北上’与一代人的‘远征’”对谈活动。徐则臣、张书维和高至霆三位嘉宾畅谈运河史诗中的生命流动与代际传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江棘主持对谈活动。
徐则臣谈到,小说《北上》中运河的鲜活细节源于童年记忆——巡游水中的小船、桑葚染紫的指尖、水边劳作的皮肤质感,这些真实体验构成了文学创作的根基。京杭运河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文明交融的纽带:当自西向东的五大水系分隔出多元文化空间时,运河由南向北的流动串联起生命的脉络,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隐喻。他以自身创作轨迹为例,阐释“千脉水系汇江海”的创作方法论:从《跑步穿过中关村》的市井观察,到《耶路撒冷》的沉淀思考,再到《北上》的史诗建构,创作是经验累积与认知升华的叠加过程。他强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长篇小说需承担“解构时代壮阔、体察生命细微”的使命,创作者要一步一步向前走,才能在持续写作中更好描述、更加真实展现这个世界。
张书维分享了电视剧《北上》改编历程。为了还原运河沿岸的烟火气,主创团队历时数月辗转运河沿线采风,最终在淮安实景搭建“花街小院”,将河面汽笛声、临河民居等元素融入剧情。
高至霆则从角色成长视角切入,剖析运河少年从被动接受生活到主动突破边界的心理蜕变。“冲出去”的呐喊不仅是地理迁徙,更是精神觉醒的象征。
“勺池虽小,可纳江海”。运河北上的终点是人民大学办学的新起点,江棘以人民大学与运河的渊源为引,将小说的时间线与自身经历、历史体悟相结合,围绕嘉宾分享的内容不断把对谈话题引向深入。
在互动环节,师生们围绕“角色命名”“作品改编”“人物饰演”等展开提问,嘉宾们一一作出回应。活动还向现场的师生代表赠送图书《北上》,以及电视剧《北上》剧组纪念T恤等礼物。嘉宾们与师生合影留念、签名互动,活动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文学节活动肇始于2006年,历届文学节以其滋味鲜明的亮点主题、对文学精神的深刻探讨、对社会现实的温情关照,多角度展现文学魅力,弘扬人文精神,持之以恒、源源不断地给广大师生带来丰厚的精神滋养。在这里,我们探讨过“山河”、凝思过“阅读”,文学与“故乡”“未来”“时空”“媒介”“记忆”和“时代”等关键词,都曾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共享着心灵的文脉。文学节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显示度不断增强,已经从人大校园的一方文化景观,成长为高校开展人文教育的标杆品牌。
第十八届文学节是文学院庆祝建院65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后续我们还将举办话剧展演、作品首发等十余场系列活动,敬请老师同学们关注!
文|梅钿梓
图|程铭、江博塔、刘园园、赵麟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