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学院组织师生赴人民日报社开展参访交流

发布时间:2024-12-02
来源: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就业工作的精神,深入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11月28日下午,文学院组织师生前往人民日报社开展参访交流。本次活动由学院党委书记颜梅和党委副书记康凤带队,党团学办公室副主任侯佳俐及近30名学生参加。

师生一行首先参观了人民日报社社史馆。师生们通过珍贵的展品、展板和视频,重温了人民日报从名字由来到发展壮大,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数与网的76年变迁史,深入体会新型主流媒体集团波澜壮阔的历史与勇逐潮头的精神,深切感受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在“上连党心、下接民心”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为党和人民“定盘星”。

随后,师生一行进入新媒体大厦参观交流。在人民网,师生们聆听了历任党中央领导与人民日报的故事,切实感受到其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地位。在新媒体中心,新闻学院校友刘畅详细讲解了人民日报现有的“两微三端多号”新媒体矩阵,将其中蕴含的情感密码和传播逻辑娓娓道来,师生共同感受到人民日报社在当下新媒体浪潮里“弄潮”奋进的蓬勃朝气。

随后的座谈会由人民日报社评论部副主任刘维涛主持,人民日报社对外交流合作部副主任李志强、人事局人力资源管理处副处长侯军以及在报社工作的院友代表同师生一行共同参加。

李志强表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精英荟萃、人才辈出,长期以来因其学术底蕴与教学实践为人民日报社输送了诸多素养出众的优秀人才。本次交流是探索校社协同发展路径的一次富有成效的尝试,愿持续发力、深耕细作,在党的建设、新闻研究、人才培养等多个关键维度上,开展更为紧密、务实且多元的合作。

颜梅介绍了文学院在学科建设、科研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情况。她表示,文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增进学生对就业行业的了解、拓展就业范围,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她紧扣双方名称中共有的“人民”二字,期望双方搭建交流桥梁,实现在互动中同频共振,共同履行服务人民、记录时代的使命。本次参访座谈,一方面希望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为人民日报社输送更多优秀学生;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机会,加强院友与学院之间的联系,增进归属感。

侯军就人民日报社部门机构设置、人才招聘、人才发展等情况进行介绍,欢迎同学们积极报考。评论部副主任、98级本科院友刘维涛结合自己20年的工作经历,提出报社工作中最重要的三项能力:保持深刻,多读书,提高认知;保持敏感,有共情能力,才能使对话更加流畅;表达力是中文系的核心优势,要学会将自己彻底的恰当的表达出来。内参部网络舆情室主编、99级本科院友杨倩分享了 “以自己为方法”这一独特视角,提出“学业、毕业、就业、职业、行业,事业”是每个年轻人必经的课题,同学们通过择业可以获得成长与蜕变。政治文化部周刊编辑室主编、00级本科院友刘阳以自己负责的影视报道为例,分享了作为记者对话一线评论家和创作者的获得感,通过报道推动整个产业进步的使命感;提醒同学们要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总编室校检室副主任、05级本科院友廖春燕热忱叮嘱同学们要珍视每一段生命历程,在选择人生道路时“选定了一个目标就坚定地走下去”,令在场同学备受鼓舞。总编室体育新闻版副主编、05级本科院友巩育华用“守夜人”“强迫症”“美工师”来形容总编室的工作,鼓励同学门坚持“学习”“运动”与“爱”,在不断的自我怀疑与自我探索之间

获得新的突破。文艺部文学编辑室编辑、06级本科院友马涌认为通过报社可以深刻地看到变化中的中国,副刊的版面也见证着作者的成长。新媒体中心客户端编辑、11级硕士院友王威以“有意义的事情”与“有意思的事情”为关键词,分析了新媒体部门与传统部门的区别。新闻协调部专题新闻工作室编辑、13级硕士院友宋静思分享了自己的求职经历,鼓励同学们选择自己热爱的有动力为之付出的职业,保持人大人实事求是的优秀品质、保持对文字的敬畏和敏感、保持终身学习的能力。

会后,同学们围绕“怎样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以及“如何训练自己的新闻素养”等关键问题向嘉宾请教。嘉宾们耐心答疑解惑,以自己的亲身感悟和实际案例回应了同学们的求知之心。这场人民日报社的参访活动恰似火种,将不断激励同学们传承党报精神,为时代发声、为家国添彩。

文|王倩、薛路怡

图|兰梦思、刘宸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