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院顾枝鹰博士学位论文获评2024年度北京市优博

发布时间:2025-05-08
来源:

 我院顾枝鹰博士学位论文获评2024年度北京市优博



作者简介



顾枝鹰博士

顾枝鹰,1993年生于上海,中国致公党党员,中国人民大学古典文明研究中心古典学博士(2023),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古典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古典学、古希腊罗马语言文学;雅典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挂职人员(2024.11至今),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21—2022);《古典学研究》期刊编辑,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古典学研究分会执行秘书,国际西塞罗之友协会会员;译有凯撒《高卢战记》第一卷(2015)、《拉丁语语法新编》(2017,合译)、《剑桥古典希腊语语法》(2021,合译)和西塞罗《图斯库路姆论辩集》(2022)等;编有《拉丁语古希腊语汉字转写表》,并据以设计了《小物:拉丁语、古希腊语汉字转写程序》。



顾枝鹰珍藏的《琉善哲学文选》罗念生、王焕生签名本

指导教师简介



刘小枫教授

刘小枫,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古典学研究分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古典学专业委员会首任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吴玉章高级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西古典学、古典政治哲学、政治史学研究。早年以《诗化哲学》(1986)、《拯救与逍遥》(1988)蜚声学坛,迄今出版以《设计共和》《共和与经纶》《施特劳斯的路标》《海德格尔与中国》《以美为鉴》《巫阳招魂》《拥彗先驱》等为核心的学术专著(文集)30余种,编修教材《凯若斯:古希腊文读本》《凯若斯:古希腊语文学述要(附〈述要笺释〉)》等,选编并组译译文集近百种,创设并主持大型古典学术译丛“经典与解释”、CSSCI中文来源辑刊《经典与解释》和期刊《古典学研究》,已出品750余种,影响被及文学、哲学、法学、史学等多个领域。

导师评语

顾枝鹰的博士学位论文是一篇选题价值较高、难度颇大、质量上乘的博士论文。作者以扎实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语言基础,细致爬梳西塞罗作品的原文,就其著作的来源和原创性做了深入的探究,并在此基础上解读《图斯库路姆论辩集》。此项研究不仅需要作者对古典文献本身做详尽的古典语文学的分析,还需要勾连古希腊文学与古罗马文学,尤其是与西塞罗作品之间的关系,在广泛的影响和创新的语境中得出颇具独创性的结论和观点。就结论而言,作者充分尊重和认可西塞罗的创作态度及其作品的独创性,符合古罗马经典作家与古希腊文明之间的关系的实际情形。论文理论基础坚实,方法得当,引证翔实,引文规范,结构严谨,行文流畅,文辞古雅,显示出作者扎实的学养和优秀的科研能力。

论文简介



顾枝鹰的博士学位论文封面

论文摘要(节选)

前言部分的思考起源于“如何阅读西塞罗”这一问题。西塞罗批评荷马与其他诗人对灵魂的非理性描述,但同时没有一概否定他们。因此西塞罗阻止我们“乞灵”,而他对荷马的阅读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思路。《致亲友书》13.15.2和《致胞弟书》3.5.4两次引用了《伊利昂纪》6.208(11.784),而这成为了思考阅读方式问题的切入口。《伊利昂纪》6.208提到了身体层面的卓越,但11.784的同一行诗消弭了这一点。西塞罗在《致亲友书》13.15.2引用了《伊利昂纪》6.208,表达了他对精神卓越性的关注;而在《致胞弟书》3.5.4中,西塞罗带领他的读者把原先对个人的关怀延伸到了共同体的层面。然而,激进的来源研究却并不认为西塞罗是一位真正的思想者,反倒试图利用西塞罗的文本“重构”出他所“参考”的所谓“来源”。因此,产生于十九世纪的来源研究及其背后的单一来源假说有待我们的批判。

第一章“《论义务》及其来源问题:所谓的‘直接证据’”认为,《论义务》3.7和《致阿特提库斯书》16.11.4并不能够作为单一来源假说的直接证据。《论义务》是一部计划之外的作品,其目标读者是以西塞罗之子小西塞罗为代表的罗马下一代,全书关注的是“次等的”义务,这些事实都与西塞罗采用的特殊的写作方式有关。《论义务》1.81在文辞和义理上都迥异于所谓的“来源”帕奈提欧斯残篇116。西塞罗并未拘泥于帕氏的义务观念。即便《论义务》并不绝对排斥来源研究,我们也没有理由将那种研究方式延伸至西塞罗的其他作品,更无法否定西塞罗作为思想者和原创作家的身份。



顾枝鹰译《图斯库路姆论辩集》

……

第六章“大希腊哲人毕达哥拉斯”提到,数学家与哲人之间在言说方式上的差别提示我们注意哲人的修辞性。西塞罗在《图斯库路姆论辩集》第四卷的前言中并未批判将罗马第二王努玛视作毕达哥拉斯之传人的错误,反而肯定了这种误解的合理性,由此将君主与哲人相关联。西塞罗在这里又提及了罗马王政向共和制度的转变,从而暗示出僭主与哲人的关系问题。西塞罗在《图斯库路姆论辩集》对比了由斐热曲得斯和毕达哥拉斯构成的哲人的师生关系与罗马第六王和傲王塔克文构成的王者的继承关系。这两种关系之间形成了鲜明的甚至极端的反差。僭主强烈渴求友谊或说哲人的生活,但是却为自己的存在所限而无法摆脱极端不自由的处境。与此相对的则是不以智慧者自居而以“爱智者”自称的哲人。在弗勒尤斯的这场对话中,西塞罗强调了毕达哥拉斯的修辞性,而这一点恰恰是全书提到的第一位哲人和最后一位哲人在《图斯库路姆论辩集》之内或之外所具有的特征。西塞罗借助柏拉图沟通了第一个自称“爱智者”的毕达哥拉斯与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唤下的苏格拉底,从而最终强调了专属于具有多层次言辞的哲人的超越了僭主和学人的完满。

关 键 词

西塞罗;《图斯库路姆论辩集》;来源研究;哲人;修辞



顾枝鹰编译《古典学译名手册》未定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