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为剑 以文抗战|文学院2023级硕士一班党支部与新时代红色文学社联合开展太行文化抗战主题研学实践
发布时间:2024-12-06
来源:
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增强党员及广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文化自信,2024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文学院2023级硕士一班党支部与新时代红色文学社联合赴山西省长治市开展“太行文化抗战”主题研学实践。本次研学实践由文学院党委书记颜梅、副书记康凤、古代现当代古典学教师党支部书记宋声泉三位老师指导带队,2023级硕士一班党支部8名同学、新时代红色文学社5名同学参与。
一、巍巍太行 意志如磐
11月30日,研学队伍首先来到武乡县板山参观学习。板山是武乡通往黎城黄崖洞的咽喉要冲,由八路军搭建的碉堡、交通壕、投弹所散布于壁立群峰之间。同学们钻入黑暗狭小的碉堡,体会八路军作战的不易。王紫涵同学说:“当时八路军在里面作战潜伏,一呆就是数天甚至数月,这些碉堡作为保卫黄崖洞的一道屏障,历经时光的洗礼而愈发坚韧。”
穿过逶迤山路,同学们来到黎城县黄崖洞保卫战遗址,这里曾发生过创造“以少胜多、以劣胜优”的战争奇迹。同学们拾级而上,感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势。田斯雨同学感触道:“黄崖洞的一景一物,都在诉说着革命年代的光辉与血泪,我会记得这段不可磨灭的革命岁月、这些智勇双全的抗战英雄,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爱国强己。”
二、围炉夜话 师生共谈
11月30日晚,结束了一天的行程后,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同学们共同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交流研讨会。回顾一天的实地考察,结合之前的自主研读,大家围坐在窑洞的土炕边,共同翻看《新华日报》(华北版),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对《新华日报》(华北版)的阅读体会和心得,宋声泉老师针对同学们的发言逐一进行点评、补充。康凤副书记鼓励同学们牢记红色历史,继续推动红色文学的研究与发展。颜梅书记表示,通过这样的“沉浸式”学习,让红色文化真正活了起来,希望同学们以此为契机,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文脉,在新时代红色文学的理论建构与文化传播上有所建树。通过这场围炉座谈,同学们对红色文艺的重要性有了更切身的体会。王津同学说:“太行地貌和景观让我仿佛置身历史情境,跟随革命战士们坚实地踏在这片土地上,同时使我对当时文学的紧要任务和特殊形态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三、“唯一的家” 英雄赞歌
12月1日,同学们来到武乡关家垴战斗遗址。关家垴战斗是抗日战争中“百团大战”第三阶段八路军组织的一次最大规模的阵地攻坚战,彭德怀副总司令亲临该处,指挥战斗。行走在战斗遗址上,同学们仿佛穿越回了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年代。
随后,一行人前往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纪念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在此长期驻扎,朱德、彭德怀和左权等八路军领导人曾在这里生活、战斗,指挥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刘琳琳同学认为:“老一代革命者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他们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四、以笔为剑 以文救国
在被誉为“华北抗战前沿的文化中心”“敌后文化抗战指挥所”的下北漳鲁迅艺术学校旧址,同学们通过阅览展陈的各种文学刊物、艺术作品等革命文物,深入了解抗战时期文艺工作者们“执笔为剑,以文抗战”的峥嵘过往,
最后,同学们来到了位于武乡县太行街中心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馆内珍藏了大量革命文物和资料。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仔细聆听了革命先辈们的英雄事迹,感受到革命文物中传递的时代脉搏。朱悦锋同学说:“馆内展出的抗战时期在根据地发行的各类文艺刊物原件,让我们得以亲眼见证前辈学人们在抗战时期为文艺事业和革命事业所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提醒着我们今天应该以更加坚定和诚恳的态度对待文艺研究工作,把这条贯穿历史的红色文脉继续传承下去。”
五、太行精神 光耀千秋
“太行精神,光耀千秋”。本次联合调研是文学院课程思政研学实践项目的有力尝试,既是“文学的红色之旅”,也是文献之旅、信仰之旅。同学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实践赓续红色文脉,通过深入考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太行文化抗战活动,理解如何用“笔杆子”和“枪杆子”组织动员民众、开展全民抗战并取得抗战全面胜利的伟大历程;由走访红色文化资源,自觉传承发展红色血脉,推进红色文献整理研究,探讨红色文艺热点前沿,助推更多文艺精品力作。
文学院党委书记颜梅表示:“今后,文学院将继续开展相关红色研学实践,也鼓励文学院各党支部及红色文学社,走出书本,挺膺担当,肩负起新时代青年人的责任,学习革命先辈在战争年代以文救国、以文抗战的精神,深入思考新时代的青年人应当如何‘执笔为剑’。期待同学们在未来能以笔为舟,以梦为帆,不仅在学术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更在时代的浪潮里勇立潮头,用文字书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时代精神的新青年。”
文字|徐斐然 朱紫毅 邓可 刘琳琳
图片|黄翎 徐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