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党委第21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第二讲党课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5-04-10
来源:
4月9日中午,文学院党委第21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第二讲党课在公教二楼2101教室举行。本次党课由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王秀涛教授主讲,党团学办公室副主任侯佳俐主持,党团学一线实习生郑槐泠及文学院本期培训班学员参加学习。
王秀涛以“文艺国际主义:《白毛女》与世界革命”为主题,深入剖析了这一文艺作品从中国革命走向世界舞台的历史脉络与政治影响。《白毛女》在延安鲁艺诞生,至今已80周年,新中国以来,这一作品不仅成为了中国革命文学的经典,更在世界化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以文艺团结推动政治团结,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王秀涛带领同学们回溯了《白毛女》这一革命歌剧从中国本土经典到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符号的历程。1949年,周扬在第一次文代会上将其定义为“新的人民的文艺”,强调其通过阶级斗争主题与浪漫叙事激发了农民、战士的阶级觉醒,成为革命动员的重要载体。20世纪50年代,《白毛女》通过翻译出版、国际巡演及电影节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被苏联定义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国际化的代表性作品。
二战后,苏联主导了“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希望借此构造全世界被压迫人民的共同体,并通过共同体的文艺团结促进政治团结。借此平台,《白毛女》所体现的“奴役与自由”的普世主题,使其他国家的被压迫民族看到了自己的历史,也使各国观众感受到了中国保卫和平的力量,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共同体文艺团结与政治团结。
在形式上,《白毛女》通过文艺表演这一媒介,让演员与观众构建起一个“表演的共同体”,克服了语言与空间的限制,将“陌生”转化为“共情”;艺术形式上对美学追求使《白毛女》具备了人民性与大众化的特征,这也是使它可以融入世界革命潮流,成为可以与世界共享的“共同文艺”的重要原因。
最后,王秀涛指出,《白毛女》这文学作品成功将中国民族传统艺术与西方美学相结合,在保持民族独立性的同时融入世界。希望同学们以这一个案为例,在看待中国现当代文学时具有双重视野,不仅从中国革命与中国政治的角度看待现当代文学,更要把自身文学发展的历程放在国际背景下去认识,在世界的发展中明确中国当代文学的位置与价值。
文字|薛路怡
图片|萧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