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 杨庆祥 | 创意写作: 返本开新再出发
发布时间:2020-08-14
来源:
“高校能培养作家吗?”“写作能教吗?”围绕大学“创意写作”培养模式的相关讨论,长期以来不仅受到文学界、教育界的关注,也每每成为公众关心的热门话题。
至今,回顾创意写作专业在中国高校招生的十余年历史,我们发现,随着这一学科在高校广泛开设、著名作家受聘于大学成为创作导师,一届届创意写作研究生毕业并走向文坛,创意写作已深刻介入到当下的文学教育与文学生态中。
研究与创作孰重?
创意写作最早起源于美国,其产生有特定的历史背景。1837年,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在美国大学优等生荣誉学会一次题为《美国学者》的演讲中,明确提出“创意写作”这一概念,指的是一种有创造力的文学写作方法,以此针对在英美学术界占主导地位的“重研究,轻创作”的风气。当时的大学以基于语文学和修辞学的实证主义方法解读经典文学作品,固然在学术积累上卓有成果,但却严重限制了对形象思维和想象力的培养。1869年前后,查尔斯·W·艾略特任哈佛校长,开设了第一门文学写作课,并成为全美第一位全职英语写作教师。在他的大力推动下,作为创意写作前身的“英语写作”成为正式的“学分课程”,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进入文学研究,也开始成为一种新的研究理念。
创意写作的正式学科化,要等到1936年爱荷华大学首个创意写作工坊的正式成立,它不仅意味着学生可以以原创的文学作品作为毕业论文获得学位,同时也意味着一个系统的关于创意写作的理论和教学体系开始建立。其中,保罗·安格尔贡献极大,他担任爱荷华大学创意写作工坊主管长达24年,持续推动创意写作的课程建设,完善其工作机制、培养体系。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安格尔夫妇创建并运作的“国际写作计划”(IWP),邀请了70多国的上百位作家去爱荷华大学进行创作交流,对推动创意写作的国际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创意写作已在欧美高校遍地开花,很多重要大学都设有创意写作专业,比较著名的除上述的爱荷华大学、哈佛大学,还有美国的波士顿大学、哥谭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曼彻斯特城市大学,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大学、昆士兰科技大学、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等。
众多高校培养模式不同
相对于欧美国家,中国的创意写作起步较晚。根据相关资料,“创意写作”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60年代出现在一些研究著作中,但都是偶尔提及,并没有系统的论述。中国高校传统上也是重视研究而忽视创作,虽然一些著名现代作家如沈从文、闻一多、废名等都曾在高校任教,但他们还是以学者身份出现,如闻一多主要讲授《楚辞》。中文系一度流传最广的一句话是:这里不是培养作家的地方。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创意写作依然在缓慢地生根发芽。1985年,武汉大学联合中国作家协会创建“作家班”,共收4期100余名学员,对通过考核的学员发放本科毕业证书。受武汉大学启发,1986年起,国内一众高校陆续开**层次的作家班,可以视为创意写作的先导。其中北师大和鲁迅文学院联合举办的作家进修班招收了莫言、余华、王安忆等一干青年作家,这些人后来成了中国文坛的中坚力量。整体而言,这些培养模式,拓展了中国作家“养成”的形式和内容,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进入新世纪,英语教育中的创意写作被系统性地引介到国内。2009年前后,复旦大学设立创意写作专业硕士学位点(MFA),上海大学成立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香港大学开设了英文创意写作艺术硕士项目(MFA),香港城市大学筹办了创意写作艺术硕士项目。需要注意的是,创意写作在中国的落地,并非全部是受到外因影响,更源于中国社会环境的内在变化,这里面有两个主要动因:第一,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高校的招生数量持续上升,学科评估、国际交流和就业的压力,使得高校学科设置的优化刻不容缓。创意写作作为一门与传统文学学科相关,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和市场接轨的新兴交叉学科,受到高校青睐。第二,新世纪以来大量作家进入高校,或担任驻校作家,或直接担任全职教授,比如刘震云、张悦然受聘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莫言、苏童受聘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这些作家有能力同时也有意愿为文学写作培养更多人才,借助高校创意写作平台,作家获得了更多的发挥空间。
目前,创意写作在中国发展势头迅猛。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00多家高校开设了创意写作本科课程,设置创意写作研究生学位点的高校也有不少,其中又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为代表。中国人民大学从2015年开始招收“创造性写作”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从2019年开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二级学科下招收创造性写作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秉持传统,与鲁迅文学院联合培养全日制创意写作硕士。复旦大学注重培养纯文学作家;武汉大学则侧重于培养包括公文写作在内的写作人才;上海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等则倾向培养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写作人才。
创意写作的领域有多大?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相对于传统的文史哲,创意写作都可以说是一个相对年轻的新兴学科。就理论建设来说,对于创意写作的概念、学科定位一直存在不同观点,有的特别突出“创意”的重要性,强调其是一种新颖别致的写作;有的则更强调文学写作的层面,认为创意写作就是以文学写作为中心的写作方式;还有的观点更宽泛,认为所有的写作都可以纳入创意写作的范畴。在学科定位方面,有的观点强调创意写作是人文学科的一部分,甚至是文学学科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有的观点认为创意写作应该从文学学科里剥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从这些年发展的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理论观点更强调创意写作的独特性、独立性和自主性。
从实践层面来看,虽然国内对于创意写作的学科建设、培养方案等已有很多的建设性成果,但相对来说还比较滞后,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进一步探索:第一,目前国内的创意写作学科多带有一定的“依附性”,有的依托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有的依托于戏剧戏曲学科,有的甚至依托于艺术学这一大的学科门类,这固然为创意写作提供了发展平台,但也限制了创意写作作为一门学科的独立性。如何将创意写作从这些学科里面“解放”出来,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二,如果创意写作可以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来建设的话,则它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培养目标等亟须进一步细化;第三,培养计划和相关课程建设方面,很多大学的创意写作课程和传统中文系课程区别不大,这样的“创意写作”就有名无实了。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教学,真正培养出创意写作人才,这是创意写作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第四,除了大学的学科建设外,在社会上也有很多写作营、培训班之类的“创意写作”市场化的形式,这些形式更加灵活,有时候也更有针对性,高校的创意写作培养如何与它们良性互动,并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命题。
创意写作在中国从落地生根到开枝散叶的十余年历史表明,这一新兴学科及其教学实践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传统人文教育的不足,接受过相关写作训练的青年作家也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但,如何进一步推动创意写作培养模式的中国化,因地制宜地发挥其作家摇篮的作用,是未来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本文转载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08月13日第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