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中欧文明论坛”之“文明的曙光:世界各地书籍的形成及其早期历程”国际学术会议在苏州召开
发布时间:2024-09-01
来源:
2024年8月28-29日,中国人民大学“中欧文明论坛”之“文明的曙光:世界各地书籍的形成及其早期历程”国际学术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召开。会议探讨了古代中国、埃及、希腊、罗马、美索不达米亚、阿拉伯、叙利亚、希伯来、印度、日本等十个文明中书籍的形成史,从重视口头讲诵、表演和论辩的文本实践向物质对象的书籍形成,即古代世界的“第一本书”是如何出现的,不同的文明间有何异同。通过不同的案例研究,此次会议以一种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方式呈现了前沿学术成果。
来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新奥尔良圣母神学院、英国牛津大学、杜伦大学、意大利比萨高等师范学院、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荆州博物馆等机构的16位中外知名学者与40余位中外知名高校的青年学者和博士生,就世界各大文明中最早期的书籍及其形成过程展开了深入探讨。
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党委书记唐杰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来自世界各地著名高校的专家齐聚历史文化名城苏州,一起探讨各文明的第一本书,一定会增加文明间相互理解,并激发新的学术问题。苏州校区承接“中欧文明论坛”的举办工作,期待能继续与国内外专家合作,为跨文明交流和合作创造更多的机会。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剑澜教授在致辞中欢迎各位学者的莅临,感谢各位学者的支持,指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是中国人文学者的责任和担当,也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在2017年成立古代文本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的初衷和努力方向。他强调这种比较的视角能让各文明的研究者发现和提出新问题,获得意想不到的学术成果,从而增进文明之间的交流,建构更加包容的世界,让中国更好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理解中国。
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学者们聚焦于早期古代文字传统的形成,关注其中的社会文化、知识实践、学派流变、历史参与者,以及物质载体和媒介等诸多层面,试图回答、挑战或突破有关文本、书籍的定义及其媒介的关键性问题。学者们展示了从文本实践到书籍文化的形成,二者交互形塑、互相参与、互相包含的复杂关联。
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柯马丁(Martin Kern)教授在题为“从实践到文本:中国的视角”的主旨演讲指出,中国大约在公元前1250年起就有了文字的记载,公元前五世纪左右产生了诗歌、演说、轶事等较短的文本单元,公元前四世纪后出现这些短文本的汇编集。前四世纪的中国没有荷马、柏拉图、希罗多德或埃斯库罗斯这类单一作者的书籍,而是编纂者、校订者和注释者根据特定文本群体的需求编撰书籍,诠释和注解有着凌驾于文本这一物质实体之上的首要地位和规范性力量。
著名埃及学家、牛津大学荣休教授John Baines则以“书籍在早期埃及书面文化中的地位”为题,深入分析了埃及最早期的文献遗存,包括墓碑铭文、祭祀文献等。他认为,这些文字记录最初并非为了存储知识,而是具有强烈的宗教性和祭祀功能,只有到了新王国时期,文献才开始呈现出知识性和娱乐性。来自柏林自由大学的Beatrice Grundler教授以阿拉伯语文化为切入点,探讨了《卡里拉和迪姆纳》这部流传甚广的寓言故事集的形成过程。她指出,这部作品最初源于印度文学,经由不同译本转化为阿拉伯语,不但反映了文化交流,也标志着阿拉伯文学开始从口头传统迈向书面形式。
著名古典学家、意大利比萨高等师范学院荣休教授Glenn Most教授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古典学副教授Jackie Elliott分别探讨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书籍起源。Glenn Most教授指出,希腊文明中最早的书籍形式源于史诗朗诵传统,如荷马史诗。Jackie Elliott博士则追溯到罗马早期的法律碑文和圣歌集。二人的研究均启人思考,书的出现与特定的文类或文本传承的追认有关。
南京大学文学院徐兴无教授从儒家经典入手,勾勒了中国思想史上最早的书籍形态。他认为,相较于西方文明,中国的书籍形成更多植基于口头传统的转化,是“实践向文本”的过程。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徐建委教授则以“从观看到阅读:中国古代阅读方式的变迁” 为题,细致梳理了中国古代文人由视觉取向向阅读取向的转变。他认为,这一转变与儒家经典的流传及其注疏实践密切相关,标志着中国传统精英文化由仪式表演向静默阅读的嬗变。
为了深化中外学术交流,会议特邀复旦大学中文系陈引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张瀚墨和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郭西安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口头文学、表演与书写文化,对当天学者们分享的议题展开更多论述。郭西安教授指出当书成为书的时候,不仅是物质形态的识别,也是社会对其特定的意义与功能的赋予,后者是历史制造的关键时刻。即使已经有既定的书籍传统,书仍然与其他文本类别相互协商与影响。在各种文明的比较下,一方面,我们领略到了古代早期书写的形态和社会知识的样态在文明中逐渐地浮现,另一方面,我们也关注到了制造和书写文明中“第一本书”的思想史事件。
在会议最后的特别演讲中,湖北荆州博物馆蒋鲁敬研究员介绍了近年荆州地区出土的战国楚简的概况,引起了各国学者对中国早期文本文化的兴趣。作为人文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展示,此次会议通过深入解析不同文明中最早期书籍的特征及其形成过程,不仅丰富了对于文明发展的认知,也为当代社会阅读实践的变迁提供了有益启示。与会学者普遍认为,这场跨学科、跨文明的交流为我们重塑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历史,贡献了崭新视野。以往对于文明源头的研究往往过于关注单一文化,忽视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鉥。而本次会议试图打破这一藩篱,着眼于世界范围内最早期书籍的产生及其历程,为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与演变提供全新视角。
“中欧文明论坛”是中国人民大学利用中法合作办学资源,与法方合作高校共同精心打造的高水平学术对话平台,为中西方顶尖学者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交流对话空间。“中欧文明论坛”不仅专注于深化中西方文明的相互理解和尊重,还积极回应时代需求,围绕人类文明领域的重要议题和学术前沿展开深入探讨,力求形成一批具有创新性、引领性的学术成果,为学科发展注入新活力,为共鉴中华文化之美、共谋文化传承创新、共促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人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