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预告】国际学术交流讲座 香港城市大学刘美君教授:汉语“了”的语法功能:“了”与时、体的关联
发布时间:2021-11-23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教师国际培训特色项目
“当代语言学理论与汉语研究”系列学术报告
题目:汉语“了”的语法功能:“了”与时、体的关联
主讲人:香港城市大学刘美君教授
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龙国富教授
点评人:中国人民大学杨敏教授
时间:北京时间2021年11月24日周三14:00-17:00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七层720会议室
线上参与方式:腾讯会议:387 992 047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主讲人简介:
刘美君,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语言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翻译与语言学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简介:
本研究从学习者常见的困境出发,对“了”的语法功能提出基于形意搭配的构式语义再分析。参照Givón (1993) 所提出英语时、体的语法特征,对比“了”与英语过去时、完成体的异同,指出有时与无时标记(temporal vs. atemporal)的区别, 提出“了”在汉语中具有“时间锚”(temporal anchor)的语法功能,且具备先时性和关联性两个特征。并以构式语法的视角,对“X-了”的形意搭配原则做了进一步分析,“了”主要表示相关事件(动作或状态X)在时间轴上确实出现了,标记X在参照时间之前确实发生的事件属性(actualization or eventualization)。本研究透过不同时间区块下“了”的用法差异,论证“了”在词汇语义上只有一个形式-意义的搭配功能,但可以出现在两个不同的位置,而重复出现则可视为语法上的内嵌结构(embedding),因位置不同而触发语用功能解读上的差别。简言之,词尾“了”标记动词事件(V)的实现,句尾“了”则是标记整个动词短语(VP)的出现及语篇上潜在的关联。“了”的用法凸显了汉语特有的时、体意义及语法特性。
欢迎语言学爱好者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