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汉语语法史青年论坛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19-11-13
来源:
立冬时节,北方初雪尚未来临,南方秋叶也未落尽。11月8-1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主办的第四届汉语语法史青年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拉开了帷幕。来自国内各大高校的十余位汉语语言学青年学者齐聚苏州,分享自己对汉语语法史诸多学术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参会代表合影)
11月9日上午,论坛正式开幕。在简短的开幕式之后,中国人民大学宋文辉老师率先发言。宋老师对反宾为主句的性质及其消失原因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论述。
(宋文辉老师)
浙江大学史文磊老师基于“按照”“鉴于”等个案的调查探究了汉语中一些介词存在的“从句现象”;湖州师范学院仲林林老师也通过“破”“败”“胜”“克”等具体例子,讨论了上古汉语结果自足动词的内部差异。
(左上:仲林林老师;左下:参会代表讨论;右:史文磊老师)
南京大学苏婧老师以“之”与“其”的对比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各式语法结构,确认了上古汉语中“动之名”形式中“之”的宾格代词身份;广州大学龚波老师论述上古至中古汉语“其s”结构演变,也重点揭示了“其”与“之”之间的复杂关系。两位老师理论背景、视角方法各有不同,但都材料翔实,论据充足,论证清楚,观点明确,所得结论令人信服。
(上:苏婧老师;下:龚波老师)
下午开场,江西师范大学凌云老师通过大量的语料展现出了清末民初时期“所”字的特殊用法以及其在语法功能上的转变;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李纯泽同学通过对南北宋、金、元时期汉语语料的考察,重点探究了词尾“了”的完整体用法的产生。中国人民大学徐江胜老师在发言中对比了受事主语句与被动句中的核心动词,为汉语中主动句/被动句的判定提供了新的视角。
(上:凌云老师;中:徐江胜老师;下:李纯泽)
中山大学孙洪伟老师“以O+VP”和“VP+以O”两种格式的差异进行了细致的区分,并提出上古汉语的“VP+以O”是一种表处置的句式这一结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赵璞嵩老师从焦点、语法及韵律的关系出发,对“吾”“我”的共时分布和历史演变做出了详细的描写与解释。
(上:孙洪伟老师;下:赵璞嵩老师)
11月10日上午,论坛第二天。苏州大学杨黎黎老师利用构式搭配分析法对汉语中“原因-目的”类构式进行研究,充分展示了该理论对汉语语法现象的适应力与解释力;中国人民大学张璐老师基于大量语料,以历时的角度,从语法化、主观化等各方面考察了“生是”的词汇化。
(上:杨黎黎老师;下:张璐老师)
北京语言大学刘丽媛老师对 “VO不C”能性结构的产生过程进行了深入探讨,揭露了TP层韵律在句法演变过程中发生的平行演变;中国人民大学董正存老师以言语事件参与者和言语内容为例对汉语中言语事件的语言编码化问题进行了讨论。
(上:刘丽媛老师;下:董正存老师)
本次论坛短小精悍,主题集中,理论方法多元,讨论热烈和谐,与会人员参与度高,学术效果良好。本次论坛我院宋文辉、张璐、董正存三位老师和博士生李纯泽做了学术发言,卢达威老师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部分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的举办既展现了我院语言学的学术实力,也体现了我院的办会水平。与会专家学者对我院语言学的整体水平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同时也表达了未来将继续与我院语言学学科不断加强交流的想法。
附与会学者发言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