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陈涛:与电影“面对面”,与学生“心交心”
发布时间:2018-05-08
来源:陈涛
陈 涛: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影视与新媒体艺术教研室讲师、硕士生导师。获得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教学标兵、十佳班主任等荣誉。
陈涛说,自己不喜欢被“贴标签”,不喜欢被归类。他喜欢新事物,因此,他没有最喜欢的一部电影,也没有最喜欢的人物,他的想法就是在每个阶段接受每个当时最符合自己口味的电影,拥有常新的人生体验。他随性、豁达、乐观,不喜欢被条条框框束缚未来,而是在人生百味中,体会丰富和精彩。
“多”学以致“精”用
从大学到博士,陈涛从不局限于某一领域,从经管到广告,从文学到电影,陈涛都广泛涉猎。即使是在博士时期,陈涛所选学的课程也十分多元化,跳出了自己专业的框架。例如他还去听了社会学系、英语系、历史系的课。他说:“不论是人文社会科学还是理工科的知识,都向我呈现一个新的体系,这对我现在的研究大有裨益。”陈涛始终坚持学以致用,在理解和掌握中做到融会贯通,从而将综合性知识运用于所学专业,可谓是“多”学而“精”用。
本科时,电影尚为朝阳产业,但它却对热爱新事物的陈涛产生了巨大吸引力。当时他经常在周末一天跑几个影院看电影;晚上熄灯之后,他还抱着电脑追电影。日复一日积累的巨大阅片量为他的研究开辟道路,奠定了电影之路扎实的基础。
走上电影之路后,陈涛继续观看了很多电影。一般观众看电影是看演员、台词、效果,而作为一个资深的电影人,陈涛能够捕捉更多的信息,比如影片背后的制作过程中的种种细节。“能把兴趣作为自己的职业,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吧。我很喜欢电影,也很喜欢跟学生相处,每天都是挺开心的一天。”陈涛这样说道。
三年心血,“推陈出新”
陈涛认为,一个大学老师应该多发表专著与编写教材。专著用来与专业人士对话交流,教材用以向学生、大众传播知识。陈涛已有两本学术专著,但在教材方面,《电影导论》算是他的第一次尝试。其实,国内外有关电影导论的书籍屡见不鲜,而陈涛仍想继续创作这样一本书,则是因为追求在已有基础上进行整合创新性写作。在此过程中,陈涛从一而终地贯彻“新”的原则,他并未复制前人导论性书籍的古板风格,而是决定开辟一片新天地。结构、语言和内容都处处埋着陈涛创新的足迹。为使作品严谨丰富,陈涛还在二十多本基础参考书籍外参考了上百本相关书目作为资料补充。三年之间,他不断发现、总结、整合、斟酌,力求将时代之日新月异展现给读者,付出的心血、投入的精力可见一斑。三年磨一剑,推陈而出新。
2017年11月18日,《电影导论》终于在我校明德书店亮相,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这本书不仅在上市前受到广泛关注,还获得了后期持续性好评,比如“论述全面”“视角独特”“制作精致”等。陈涛说,这是读者对他三年付出的肯定。其中,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陈涛在书中增添了“扫二维码欣赏电影短片”的新颖设计,这样一来,读者就可以方便快捷地欣赏相关电影,并及时理解消化,以加深记忆、提高学习效果。仔细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经典和新鲜的电影一同被独到地解读,原始制作方式和尖端特效技术一同被全面地呈现。同时,每页多达十个的注释不仅加强其科学性和严谨性,更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阅读体验和延伸学习的空间。
“爱的代价”,真挚温暖
谈到学校生活,陈涛说,文学院给他的是一种“家”的感觉,院里的老师互相关心,互相问候,很像一个大家庭。
谈到学生,陈涛更愉快轻松。他说:“对于学生们来说,大学的班集体就是这四年的‘家’,因此班主任最重要的一个角色便是作为‘家长’来陪伴他们的学习生活。”他很重视与每位学生之间的交流,每月定期走访学生宿舍,还会每周约他们出来吃饭,同时结合自己的经历心得,对学生们在学习、情感、健康、生活等方面问题与困惑提出创造性看法和针对性建议。久而久之,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学生们大都第一时间来找陈涛排忧解难,他们甚至彻夜聊天。除此之外,学生们也会同他聊起班级里的“八卦”和学院的情感故事。
比起传统的师生关系,陈涛和学生更像是朋友,学生称呼他为“涛哥”而非“陈老师”亦体现了这一点。当班主任的四年里他和学生朝夕相处,印象深刻的故事也长留心底。学生毕业前,他花了一周时间给每位同学在卡片上留言;毕业典礼的讲台上,他代表2017级毕业生班主任为学生们送上了真挚的祝福;谢师宴上,他感动落泪,和同学们相拥哭泣。
“走吧,走吧,人总要学会自己长大;走吧走吧,为自己的心找一个家。”这首《爱的代价》是他在评选十佳班主任时的一首背景音乐,歌词像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诉说和希冀,一种既想让学生继往开来又不舍与留恋的爱。“听着台下孩子们齐齐呼喊我的名字,我突然明白,歌曲中‘爱的代价’不仅包括全身心的投入和不计得失的付出,更有依依惜别的不舍与分离的痛苦——拥抱了太多,欢笑了太多,哭泣了太多,以至于在同学们刚刚毕业的一段时间内,我心中有种空荡荡的感觉。”陈涛动情地说道。
一起经历“风吹雨打”,一起“看世事无常,看沧桑变化”,歌声一响起,他和学生们的四年时光也像他最爱的电影在脑海中一幕幕放映。
(原文刊载于校报1640期03版,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