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专题讲座第二十四、二十五讲 偏误分析的基本理论框架和研究程序 汉语偏误分析的个案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05
来源:汉语国际教育系列讲座

    5月31日下午,6月1日上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专题讲座在苏州校区修远楼303教室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张璐副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主题为“偏误分析的基本理论框架和研究程序”和“汉语偏误分析的个案研究”的精彩讲座。

    5月31日,讲座伊始,张璐副教授首先指出什么是偏误分析及其研究的意义。她指出,偏误分析是指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进行观察、分析和分类,从而了解学习者本身的语言习得障碍,揭示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偏误分析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主要有两点,分别体现在对目的语本体研究和对教材编写的价值和意义上,并通过详细举例生动形象说明了这一点。

接着,张璐副教授又进一步向同学们详细阐明偏误分析的基本理论和研究程序。她指出,早期的偏误分析主要是将常见错误搜集起来,从语言结构的角度进行归纳分类。1967年英国语言学家科德的“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一文的发表为标志着基于中介语理论的偏误分析诞生。其后科德又出版专著《偏误分析与中介语》提出偏误分析程序、方法及评价,大大地促进了偏误分析的发展。偏误分析主要由学习者语言样本的收集、学习者偏误的鉴别、学习者偏误的描写、学习者偏误的解释、学习者偏误的评价五个步骤构成,针对每一步骤,张璐副教授举出了大量实例以加深同学们的理解。

6月1日上午,张璐副教授以外国学生学习现代汉语“了”字的偏误分析为例,详细说明了偏误分析的五个步骤,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偏误分析的用法。讲座最后,还向同学们简要说明了偏误分析的局限和贡献之处,鼓励同学们在论文写作中尽量发挥偏误分析的优势,写出优秀的文章来。

连续两天精彩的讲座,使同学们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有了更为清晰地认识,学会了正确运用偏误分析这一研究方法,对于今后的论文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文字、图片:菅雨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