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电影的微光,烛照真善美,带来思考和感悟的力量。
“电影与‘疫’情”讲座希望通过对“疫情”主题电影的解读,来帮助困于狭小天地的朋友们在非常时期感受人性的光辉,深化理性的思考,提升艺术的境界。愿求真的信念坚定凄惶的心,人性的良善慰藉无依的人,对美的向往超拔沉滞的生活。
疫情是暂时的,真善美是永恒的。让我们在八部“疫情”主题的电影中,探求关于生命、危机、文明、信仰与爱情的真谛。
电影与“疫”情(上)
危机中的爱情与信仰
主讲嘉宾:陈涛(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时间:4月27日(周一)19:00—20:30
直播地址
疫病的阴影笼罩全球,在这场全人类共同的危机中,人类不得不再一次审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瘟疫的实质是是什么?对于“文明”来说,它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为什么对于人类社会的生产来说,作为一种“耗费”的瘟疫如影随形?
“离死亡越近,爱就越浓郁。”是什么契机让爱情萌发?为什么“世界上再没有比爱更艰难的事了”?在苦难、荒谬和绝望之中,我们如何面对内心的恐惧?人类的良知与意志又将迸发出何种力量?
对于这些问题,陈涛老师将带我们从四部艺术电影中寻找答案。
l 专题一:病毒时期的爱情
l 专题二:作为一种“耗费”的瘟疫
陈 涛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城市电影和新媒体艺术。著有《穿城观影:中国当代影像的空间生产与体感》(2020)、《城市与现代性:重绘早期欧美电影》(2019)、《电影导论》(2017)、《底层再现:中国当代电影中的城市游民》(2015),译有《时尚研究理论读本》(2020)、《读懂绘画:从乔托到沃霍尔》(2020)、《高行健与跨文化剧场》(2015)、《银色金属恋人》(2013)、《一只鸟的选择》(2012)、《再见,西方文化》(2008)、《美国人对世界文明的五大贡献》(2007)等,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电影导论》是电影学入门读物,不仅为读者提供了欣赏电影的基本知识,还为读者提供了一份涵盖面很广的观影片单。全书结构精巧,自出机杼。全书分为“基本元素”“视听语言”“文化批评”三大部分,每部分包含五章内容。每一章围绕电影的一个基本概念展开,十五章对应的十五个电影鉴赏的关键词——导演,剧本,表演,观众,影院,影像,调度,剪辑,声音,特效,再现,认同,性别,阶级,种族。这些关键词连缀起来构成了鉴赏电影的初步知识和基础观念。每一章先引入一部或几部电影的案例分析,由此带出对本章核心概念的阐释与分析。每一章都配以大量的电影图片,并提供一些文中提及的电影的视频段落,读者可以通过扫描文中的二维码来欣赏视频。本书内容精赡,视野开阔,所涉及的理论溢出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学”范畴,涵纳了文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叙述和阐释语言流丽激扬,围绕核心概念将知识、理论和故事娓娓道来,可读性极强。
《城市与现代性》探讨欧美早期(1895—1915)电影对于城市空间和文化的展示、再现与体感,研究早期电影参与和建构现代性的方式。基于“都市现代性”这一研究视角,本书分析和探讨早期电影在文化、美学、产业、技术、社会等方面的现代性特征,以期对于早期欧美电影作出更为全面、深入、细致、多元的认识与理解。本书认为,早期电影是一项典型的现代都市实践,无论在主题内容、艺术技巧还是传播方式上都同城市现代性息息相关。早期电影和城市这两者之间并非再现与被再现、反映与被反映、建构与被建构、感知与被感知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影响、彼此交融、双向浸没的“相互现代性”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美学、产业、技术、社会等各个层面。本书除了在学术上具有突破性和补充性意义之外,其中的理论、案例、文本和史料也能够为“世界电影史”或“外国电影理论”等相关课程提供重要内容。此外,早期电影开拓性的手法、技巧、美学以及审查方式、影院构成、观影习惯等,对于当代中国电影的健康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三讲预告
明德大讲堂•文学与电影系列公益讲座即将开播 | 直播预告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文书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