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园林中国:园林·昆曲与文学创作”中学生暑期研学项目简介

发布时间:2024-05-30
来源:

“园林中国”项目是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主办、依托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面向中学生长期开设的研学班,每年集中在寒暑假开班,每班选拔优秀学员30人。本项目拟有机统合文献阅读、参访实践与写作训练等三个部分,帮助学生深切体会中国古典文学、园林构建、昆曲评弹之美,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逻辑、古典园林的空间营造立意、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向度,领会古人融历史纵深、空间延展和精神向度于一体的生活世界,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与人文素养。本项目将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优秀青年教师和博士组成主讲团队。

一、项目内容

1.文献阅读。项目团队精选与苏州园林、戏曲与曲艺相关的古今诗词名篇,介绍重要历史事件和典故,由专业教师带领分专题细读分析,让学生在阅读中想象园林之美,体味古人的情感世界、审美趣味和人文旨趣,提升古典文学素养。

2.参访实践。(1)园林参访。参访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网师园、虎丘等著名园林,讲解园林的构建方式、美学内涵和人文趣味;(2)昆曲评弹。专业教师带领学生现场聆听昆曲、评弹等戏曲与曲艺活动,讲解戏曲与曲艺的分类、特征和美学旨趣,让学生在伟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熏陶中,明白如何将凝滞的戏曲与曲艺文字转变为美妙的现实声响。

3.写作训练。由写作教师带领学生再次带领学生阅读经典文献,构思文章写作思路,帮助学生联结文字与现实、想象与具象,引导学生将文献、历史和个人体悟融合写作,深化学习效果。

二、项目特色

1.师资强大。项目主讲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在任优秀青年教师和博士担任,面对面与大学教师、行业专家交流,浸润传统文化、感受大学氛围、习得研习方法、结交优秀同辈。

2.文化熏染。项目讲座地点为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校园内,现场教学课程为苏州市著名园林古迹、博物馆、美术馆等。学生们既可以沉浸式感受校园浓郁的书香气息,又能体验苏州厚重的历史底蕴。帮助学生深入体悟大学文化、园林文化、戏曲与曲艺文化,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及当代契机等重要命题,帮助学生在严谨、博学而自由的氛围中探索自我精神世界的可能性。

3.活化知识。项目着力帮助学生借助鲜活的生活空间、展演过程和器物文化等,将静态文献转变为流动、鲜活而生动的日常生活、情感样态和精神世界,帮助他们动态、立体而深入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和士人精神。

4.人格构建。教育之关键在于健全人格养成,其阶梯如下:初阶重知识积累,中阶求思想延展,高阶养精神品格。本项目将着力帮助学生深入领会古代士人阶层的精神世界,引导养成既坚忍不拔又悠悠从容的精神品格。

5.提升能力。项目将线下名师讲座与园林现场实践教学相结合,拓展学生文化视野;通过专业化、体系化的课程引导学生提升中国传统文化鉴赏能力、多维度思考能力以及语言和文字表达技巧。

三、相关说明

教学地点: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敬斋酒店、会议中心。

参访范围:苏州市内著名园林古迹;昆曲、评弹演出地点;博物馆、美术馆。

招生对象:学业成绩、综合素质优秀,对文学学科和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对提高阅读与写作技巧有兴趣的全国青少年。特别说明:本次活动与学院本硕博招生无关;15岁以下青少年须有家长陪同。

收费标准:

学习费用:青少年9800元/人,陪同听课家长8000元/人。

费用含活动期间的餐费、租车费、公共交通费、场地租赁费(剧院包场、专业工作坊、教室等)、考察点门票、教授讲课费、专家讲座费、全程意外险、证书费、独家学习资料费、必备药品、管理费等。

费用不包含:住宿费、从家到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的往返交通费、参观中的自费项目、个人消费、通讯费等。

补充说明:食宿都在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敬斋酒店。

开班时间:2024年7月28日-8月2日或按需定制。

报名方式:

1.学员提交以下材料至sla_trainning@ruc.edu.cn

(1)《文学院暑期研学班入营登记表》;

(2)本人学生证、身份证复印/扫描件各一份;

(3)《安全承诺书》。

请添加咨询微信获取《入营登记表》及《安全承诺书》

2.学院对报名材料进行审核;

学院审核后将向学员发送入营通知及缴费链接,学员在接到通知后三个工作日内一次性缴纳项目费用。

3.请学员按相关要求进行缴费,缴费成功后方视为报名成功。

联系方式:

高老师 010-6251 1016

李老师 138 1060 7935

现场咨询:人文楼205

微信咨询:

四、收费方式

(一)个人账户缴费:通过学校电子收费系统缴费。

学员通过点击简章页面发布的“报名缴费”按钮,注册并填报个人身份信息和票据信息后,通过系统缴费。

郑重提醒:学员如果遇到招生人员以参加本课程班培训为由,要求学员缴纳任何公示培训费之外的费用,可向学校有关部门举报违规行为。举报电话:010-82507931。

(二)单位账户缴费:通过单位银行账户办理银行汇款缴费。

户名:中国人民大学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紫竹院支行

帐号:0200 0076 0902 6400 244

特别说明:汇款时“收款人(单位)”一栏均只填“中国人民大学”六字,在“用途/摘要”栏里填上“文学院“园林·昆曲与文学创作”研学班XXX(学员姓名)培训费”,汇款后请将银行汇款凭单提交至文学院有关负责老师处确认。

五、证书

由中国人民大学统一颁发“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园林中国:园林·昆曲与文学创作研学营”结业证书,证书号可在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处人大培训网站及微信公众号查询。

课程安排

行程共6天。

第一天:全体学员到达中国人民苏州校区,完成报到和入住手续办理。当天下午14:00,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园林·昆曲与文学创作”研学项目开班仪式,讲解项目立意,优秀本科生讲解学习方法。开班仪式结束后,立即举办“文学中的江南”讲座,时长约2.5小时。晚上18:00-20:30,在苏州校区举办“昆曲与苏州:《牡丹亭》赏析”讲座。

第二天:上午9:00-11:30,在中国昆曲博物馆开展“现场教学”,教学内容为:昆曲文创制作和沉浸式体验,时长约2.5小时;下午14:00-17:00,在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开展“现场教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参观、观摩排练,再造昆剧传习所,参加曲友活动及排曲实践等,时长约3小时;晚上18:00-20:30,在苏州校区举办“苏州园林美学”讲座,时长为2.5小时。

第三天:上午9:00-11:30,在拙政园、狮子林开展“现场教学”,教学内容为:苏州园林建筑,时长约2.5小时;下午14:00-17:00,在留园、沧浪亭开展“现场教学”,教学内容为:苏州园林建筑,时长约3小时;晚上18:00-20:30,在苏州校区举办“《浮生六记》与文人生活”讲座,时长约2.5小时。

第四天:上午9:00-11:30,开展“文学与苏州”现场教学,教学地点为七里山塘、虎丘、阊门、南社遗址、五人墓等,时长约2.5小时;下午14:00-17:00,在苏州南社纪念馆举办“南社与近代文人结社传统”讲座,时长约3小时;晚上18:00-20:30,在苏州校区举办“江南四才子与吴门诗画”讲座,时长约2.5小时。

第五天:上午9:00-11:30,在苏州博物馆、苏州名人馆开展“现场教学”,教学内容为:苏州的历史与名人,时长约2.5小时;下午14:00-17:00,在苏州校区举办“昆曲、园林与苏州”讲座,时长约3小时;晚上18:00-20:30,在网师园开展“现场教学”,教学内容为:园林昆曲观演,或评弹与昆曲观演《游园惊梦》,时长约2.5小时。

第六天:上午9:00-11:30,在苏州校区举办“‘我与苏州’创意写作坊”,现场指导学员写作与开题,时长约2.5小时;下午,学员返程。

课程安排

时间

2024/7/28

周日

2024/7/29

周一

2024/7/30

周二

2024/7/31

周三

2024/8/1

周四

2024/8/2

周五

上午

9:00-11:30

去程

现场教学

昆剧博物馆

(昆曲文创制作和沉浸式体验)

现场教学

苏州园林建筑

(拙政园、狮子林)

现场教学

文学与苏州

(七里山塘、虎丘、阊门、南社遗址、五人墓)

现场教学

苏州博物馆、苏州名人馆

写作开题

“我与苏州”创意写作坊

下午

14:00-17:00

开班仪式

文学院带队领导、教师

讲座

文学中的江南

现场教学

苏州昆剧院

(参观、观摩排练。再造昆剧传习所,参加曲友活动,拍曲实践。)

现场教学

苏州园林建筑

(留园、沧浪亭)

讲座

南社与近代文人结社传统(南社遗址)

专家对谈

昆曲、园林与苏州

返程

晚上

18:00-20:30

讲座

昆曲与苏州:《牡丹亭》赏析

讲座

苏州园林美学

讲座

《浮生六记》与文人生活

讲座

江南四才子与吴门诗画

现场教学

夜游网师园

(园林昆曲观演)

或:评弹与昆曲观演《游园惊梦》


主讲团队

常培杰,文学博士,哲学博士后,曾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德语系访问交流一年,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华美学学会青年美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艺术与社会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理论专业委员会理事,近年出版专著1部,译著1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曾获“贺麟青年哲学奖”“中国人民大学先进工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标兵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在《文艺研究》《文学评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美术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长期致力于文学理论、艺术理论和美学研究。

江棘,清华大学学士、硕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理事,北京高校青年教师创新教研工作室领军人物,曾获北京高校第11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中国人民大学十佳班主任、第七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长评等荣誉称号。从事比较戏剧与近现代戏剧史论研究,出版有专著《穿过“巨龙之眼”:跨文化对话中的戏曲艺术(1919-1937)》、《秧歌戏与乡村女性》等。编译出版《梅兰芳菲:梅兰芳在日本》文献纪实汇编。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当前的主要关注点在近现代中国的跨文化戏剧与民众戏剧问题。

徐楠,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自2006年至今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工作,从事有关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诗歌的教学与研究。曾获“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优秀奖”“中国人民大学课外教学优秀奖”等荣誉。主讲“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文学理论史”“中国古代诗学史”“中国古代文论专题研究”“文学引论”“中国古代诗歌审美传统”等本科、研究生专业核心课程。有专著《明成化至正德间苏州诗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在《文艺研究》《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中国古代文论专题论文多篇。

张一帆,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讲师,戏剧戏曲学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曾于《戏曲研究》《文艺报》《戏戏曲与曲艺术》《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刊物先后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有《剧学本位的确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英国劳特里奇出版社2019年出版了本书的英文译本)、《梅学初得》(北京出版社2017年版),《一出戏怎样救活了一个剧种:昆剧〈十五贯〉改编演出始末》(2021),编著《昆坛求艺六十年:沈世华昆剧生涯》(2016),与钮骠先生合作主编十卷本《京剧往事》(2021)。主要开设戏剧戏曲学科硕士生主干课程《中国古代戏曲史》《戏剧戏曲学研究方法》《国剧经典剧目研究》《京剧名家研究》等,开设本科生全校通选课《国剧艺术大观》(获选中国人民大学第二批“123金课”)《中国戏曲与曲艺大观》。


李昕揆,文学博士,博士后,曾在郑州市人事局(编办)、郑州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工作多年,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副秘书长、理事,《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学术年刊》联合主编,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库专家。多次获得“河南省引进国外智力先进个人”“河南省人事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长期从事文艺媒介学和文化理论研究,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多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多项,在商务印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2部,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外国文学》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参与的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北京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优秀奖”。



宋声泉,文学博士,曾赴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养学部各交流一年,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出版学术专著《民初作为方法:文学革命新论》一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曾获第四届王瑶学术奖、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北京高校第十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科学研究基金优秀指导教师,中国人民大学标兵班主任等荣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国家重大课题子课题一项。

宋奕璇,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美学博士候选人,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联合培养博士生(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曾赴美国敦巴顿橡树园进行学术交流,在哈佛大学、布朗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讲演关于“中国园林中的艺术、文学与身份认同”的研究课题,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园林文化和物质文化,论文发表于《艺术传播研究》《中国艺术学》《黑龙江社会科学》等刊物,曾获国家奖学金,独立主持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课题,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省级课题多项。



后勤保障

所有学员入住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敬斋酒店,在校内用餐、研讨;校外参访统一大巴车接送;每班配备专任辅导员一名。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的前身是1939年由陕北公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等合并成立的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是中国新文艺孕育和发展的摇篮。1959年创办文学理论研究班。1960年成立语言文学系。1961年成立中国语言文字研究所。1978年语言文学系更名为中国语言文学系。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成立。从1960年建系至今,在吴玉章、谢无量、冯其庸、林志浩、胡明扬、黄晋凯等几代学者的接续奋斗下,文学院(中文系)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文艺理论家和语言文字工作者。何洛、谢自立、陈传才、章安祺、杨慧林、孙郁曾先后担任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现任院长为陈剑澜,党委书记为颜梅。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

文学院学科体系较为完备,涵盖中国语言文学、戏剧与影视学2个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下设7个二级学科(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以及2个经教育部批准的自设二级学科:古典学、创造性写作。设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文艺学、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居于全国领先地位。汉语言文学、汉语言专业均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入选首批汉语言文学专业(古文字学方向)“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深度参与“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文艺影视比较文学党支部入选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文学院现有在职教师80人,其中教授38人(含全职外籍教授1人),副教授28人,讲师14人。孙郁教授率领的中国语言文学教师集体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现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第八届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各1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教学名师1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青年学者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8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5人,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3人,北京市优秀教师1人。另有4位教师当选中国作协第十届全委会委员,人数位居全国高校首位。

文学院现有学生878人,其中中国学生751人(本科生217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75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86人、博士研究生173人),留学生127人(本科生118人、硕士研究生3人、博士研究生6人)。孙郁教授牵头完成的教学成果“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创造性写作贯通教学与立德树人培育实践”获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古典学在国内首创古典学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创造性写作专业在国内首创硕—博贯通培养,并将课程延伸到本科教学。2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谢无量学术论文、文学创作大赛”“‘明德人文’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学生骨干培训计划”等人才培养项目已经实现体系化、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文学院本科毕业生以升学与出国深造为主,升学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硕士研究生以就业为主,主要集中于党政机关、教育、传媒、大中企业等领域;博士就业方向主要为高校或研究机构。

文学院从2007年开始,连续发起并承办七届世界汉学大会,是国内规模最大、水平最高且具有重要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汉学交流平台。2017年成立的古代文本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汇聚了全球顶尖的古典学学者,2021年在此基础上成立的校级比较文明跨学科交叉平台明确了将海外汉学和中国研究融入世界古典学与比较文明研究格局的战略目标。

近年来,文学院先后与日本东京大学等十余所海外著名大学签订了院际合作协议,每年有近50名学生赴世界一流大学交换学习,另有20多名志愿者赴海外孔子学院实习;先后邀请大卫·贾斯柏(David Jasper)、柯马丁(Martin Kern)、张隆溪等著名学者担任“海外名师”和“高端外国专家”等客座职位;聘请多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哈佛大学傅高义(Ezra F.Vogel)等数十名世界一流学者来校作国际前沿学术讲座。

培养一流人才,创造一流学术——这是文学院始终不渝的办学目标。以学生为本,以学人为本,以学术为本——这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潜心持守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