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主要核心期刊论文一览表
发布时间:2012-01-01
来源:学术研究
作者 |
论文题目 |
发表刊物/论文集 |
期号 |
蔡永强 |
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编纂的用户友好原则 |
辞书研究 |
第2期 |
陈奇佳 |
关于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反思 |
江苏社会科学 |
第4期 |
陈奇佳 |
文化生产力问题研究 |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
第3期 |
陈倩 |
古代歌谣研究中的中外诗学对话 |
中国文学研究 |
第1期 |
陈阳 |
冯小刚电影:个人化叙述问题 |
文艺争鸣 |
第8期 |
陈阳 |
回归意义与快感的生活本质——变革形势下中国电视剧的繁荣趋向 |
当代文坛 |
第1期 |
程光炜 |
为什么要研究七十年代文学 |
文艺争鸣 |
第12期 |
程光炜 |
小镇的娜拉——读王安忆小说《妙妙》 |
当代作家评论 |
第5期 |
程光炜 |
文学批评琐谈 |
当代作家评论 |
第2期 |
董正存 |
表达全量的“若X若Y”格式 |
汉语史研究集刊 |
第14辑 |
董正存 |
“完结”义动词表周遍义的演变过程 |
语文研究 |
第2期 |
董正存 |
“是长是短”到底为何义 |
辞书研究 |
第1期 |
范方俊 |
西方文论的中国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两次转型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2期 |
范方俊 |
觉世与救心:梁启超清末戏曲改良及其“过渡”性质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第4期 |
高旭东 |
论钱锺书《诗可以怨》的合理性及其限度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
第4期 |
高旭东 |
柏林批评理论的矛盾及文化身份的根源 |
外国文学研究 |
第1期 |
高旭东 |
阿Q画圆圈与中西文化的发展模式 |
新华文摘 |
第4期 |
高旭东 |
现代中国文学西化追求的阶段性及经验教训 |
中国比较文学 |
第1期 |
高旭东 |
论现代中国文学中的清华传统 |
文艺研究 |
第1期 |
高旭东 |
论中西文化的泛审美主义与泛科学主义 |
山东社会科学 |
第2期 |
耿幼壮 |
火焰与灰烬之思——德里达的“符号学” |
文艺研究 |
第9期 |
耿幼壮 |
关于“汉学主义”的几点思考 |
跨文化对话 |
第28辑 |
金元浦 |
论文艺与经济 |
文学评论 |
, 第6期 |
金元浦 |
做好文化顶层设计,转变文化发展方式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
第10期 |
劲松 |
多民族和多语言国家中的母语确认 |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5期 |
劲松 |
“有序异质论”辨 |
语言研究 |
第1期 |
冷成金 |
论化时间为空间的诗词之美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第4期 |
李炳海 |
先秦诗歌句末语气词的来源及其声调、功能 |
学术研究 |
第8期 |
李炳海 |
《山海经》江汉沿岸的冢陵传说及楚族的自川入鄂——兼论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关联 |
江汉论坛 |
第7期 |
李炳海 |
五行之神的历史原型及其形象演变 |
甘肃社会科学 |
第4期 |
李炳海 |
学术芳草园中的树兰滋蕙——杨公骥教授研究生培养理路举要 |
中国文化研究 |
第2期 |
李炳海 |
春秋后期引诗、赋诗、说诗的样态及走向 |
社会科学战线 |
第1期 |
李炳海 |
一个长期被遮蔽的语义场和意象群——先秦文献中的“常”字举要发微 |
江海学刊 |
第1期 |
李炳海 |
上古虚拟世界的天籁之音——论《五藏山经》有关精灵音乐的记载 |
文艺研究 |
第2期 |
李今 |
从“冒险”鲁滨孙到“中庸”鲁滨孙——林纾译介《鲁滨孙飘流记》的文化改写与融通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第1期 |
李泉 |
论专门用途汉语教学 |
语言文字应用 |
第3期 |
李泉 |
文化内容呈现方式与呈现心态 |
世界汉语教学 |
第3期 |
刘小枫 |
诗术与编故事——亚里士多德《论诗术》第一章首段演绎 |
求是学刊 |
第1期 |
刘小枫 |
诗术与编故事——亚里士多德《论诗术》题解绎读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第1期 |
刘小枫 |
伊壁鸠鲁与启蒙文学——卢克莱修《物性论》对伊壁鸠鲁的颂扬 |
国外文学 |
第3期 |
刘小枫 |
从《会饮》看后现代审美文化的品质 |
文艺研究 |
第9期 |
卢铁澎 |
文学流派与文学思潮——评波斯彼洛夫的文学思潮观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第6期 |
卢铁澎 |
生于忧患死于愚乐——浅谈电视娱乐节目“三俗”的病根与治理 |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
第9期 |
马元龙 |
欲望还是母亲的欲望?——拉康再论《哈姆莱特》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第6期 |
马元龙 |
螺丝被谁拧紧?——亨利·詹姆斯《螺丝在拧紧》的三种解读 |
文艺研究 |
第7期 |
潘天强 |
浮云时代的非影院影像传播 |
电影艺术 |
第5期 |
苏涛 |
厚积薄发一鸣惊人——论胡金铨“邵氏”时期的创作 |
当代电影 |
第4期 |
孙柏 |
实在界之快感:齐泽克电影批评对拉康理论的应用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第6期 |
孙天琦 |
现代汉语宾语选择问题研究述评 |
汉语学习 |
第3期 |
孙郁 |
从“未庄”到“古炉村” |
读书 |
第6期 |
孙郁 |
鲁迅话语的维度 |
新华文摘 |
第15期 |
孙郁 |
大众的玄想 |
中国图书评论 |
第4期 |
孙郁 |
鲁迅:对生存隐秘的凝视 |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第4期 |
孙郁 |
从聊斋笔意到狂放之舞——汪曾祺的戏谑文本 |
文艺研究 |
第8期 |
孙郁 |
汪曾祺与易代之际的北京文坛 |
新文学史料 |
第2期 |
孙郁 |
鲁迅的浙东脾气 |
学术月刊 |
第11期 |
王贵元 |
《说文解字》中的“词” |
辞书研究 |
第4期 |
王贵元 |
隶变问题新探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3期 |
王贵元 |
汉字演变的历史我们还很陌生 |
学术研究 |
第2期 |
王贵元 |
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汉墓木牍字词考释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1期 |
王家新 |
翻译与中国新诗的语言问题 |
文艺研究 |
第10期 |
王家新 |
对奥登的翻译与中国现代诗歌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第1期 |
王小岩 |
玄学情性自然论与当代主体审美精神的建构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第2期 |
王昕 |
蒲松龄《口技》与《聊斋志异》的想象力——兼谈文言小说的选目和教学 |
语文建设 |
第21期 |
王燕 |
马礼逊与《三国演义》的早期海外传播 |
中国文化研究 |
第4期 |
阎连科 |
发现小说 |
当代作家评论 |
第2期 |
杨慧林 |
中西“经文辩读”的可能性及其价值 |
中国社会科学 |
第1期 |
杨慧林 |
James Legge: Between Literature and Religion----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Religion in China |
Revue de Littérature Comparée |
第1期 |
杨慧林 |
To Reverse our Premise with the Perverse Core: A Response to Žižek’s "Theology" in Chinese Context |
Positions: East Asian Cultures Critique |
第3期 |
杨慧林 |
Th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n the Sacred Books of China and Its Political Implication |
Sino-Christian Studies |
第6卷 |
杨庆祥 |
妥协的结局和解放的难度——重读《人生》 |
新华文摘 |
第13期 |
杨庆祥 |
读《女同志》 |
当代作家评论 |
第4期 |
杨庆祥 |
“新潮批评”与“重写文学史”观念之确立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第6期 |
杨庆祥 |
“80年代”不仅作为方法 |
文艺争鸣 |
第12期 |
杨庆祥 |
“潘晓讨论”:社会问题与文学叙事——兼及“文学”与“社会”的历史性勾连 |
南方文坛 |
第1期 |
杨书俊 |
试论马英九的语言文字观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4期 |
姚丹 |
“革命”叙事的“民族化”诠释及其悖论 |
文学评论 |
第6期 |
姚丹 |
革命/叙述 |
CHINA REVIEW-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N GREATER CHINA |
第1期 |
姚丹 |
重构“革命中国”的政治正当性:劳动、主人及文学叙述 |
文艺理论与批评 |
第1期 |
曾艳兵 |
一九六六年版的卡夫卡 |
读书 |
第8期 |
曾艳兵 |
作为画家的卡夫卡 |
中国图书评论 |
第6期 |
曾艳兵 |
卡夫卡的眼睛 |
读书 |
第5期 |
曾艳兵 |
理论之后与理论转向 |
中国图书评论 |
第2期 |
曾艳兵 |
卡夫卡与后现代写作 |
山东社会科学 |
第4期 |
曾艳兵 |
21世纪西方文学走向及其特征 |
广东社会科学 |
第1期 |
张洁宇 |
审视,并被审视——作为鲁迅“自画像”的《野草》 |
文艺研究 |
第12期 |
张永青 |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 |
学术月刊 |
第10期 |
张永青 |
问题域思考:英伽登文论研究三十年 |
文艺研究 |
第3期 |
张永青 |
反思网络文学 |
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 |
第1期 |
张治 |
汉语同意相邻对中同意应答语的表现手段 |
当代修辞学(原修辞学习)C |
第3期 |
赵万勋 |
基于篇章的情态补语教学设计 |
汉语学习 |
第6期 |
赵万勋 |
废寝忘食词典释义 |
辞书研究 |
第3期 |
郑林啸 |
《篆隶万象名义》所反映的重纽韵舌齿音的归属 |
语言科学 |
第6期 |
郑志良 |
蔡家琬诗中“红友”小议 |
红楼梦学刊 |
第5期 |
郑志良 |
《翻西厢》的版本、作者及时代归属考 |
中华戏曲 |
第43辑 |
郑志良 |
清代“红楼戏”《鸳鸯剑》考述 |
红楼梦学刊 |
第2期 |
朱冠明 |
中古佛典与汉语受事主语句的发展——兼谈佛经翻译影响汉语语法的模式 |
中国语文 |
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