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主要核心期刊论文一览表
发布时间:2019-04-11
来源:
本年度我院共发表主要核心期刊论文成果198篇,其中教职工发表主要核心期刊论文成果138篇,学生、博士后发表主要核心期刊60篇;在职教师出版著作46部,其中专著25部,编著、译著和教材等21部。
1、教师发表
序号 |
论文题目 |
作者 |
发表刊物 |
期数 |
1 |
独山莫氏复刻缩宋本《陶渊明集》底本探疑 |
蔡丹君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
2017.06 |
2 |
西晋末年北方坞壁文人文学考论 |
蔡丹君 |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04 |
3 |
乡里社会与十六国北朝文学的本土复兴 |
蔡丹君 |
文学遗产 |
2017.01 |
4 |
辞书强国语境下的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学 |
蔡永强 |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7.03 |
5 |
汉语分裂句的焦点及其指派规律 |
蔡永强;徐颖 |
汉语学习 |
2017.01 |
6 |
阿多诺对先锋艺术“自发性”的批判 |
常培杰 |
文艺理论研究 |
2017.04 |
7 |
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 |
常培杰 |
中国文学批评 |
2017.04 |
8 |
暴力批判:论戈达尔电影的艺术主题 |
陈奇佳 |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
2017.06 |
9 |
论“IP+”产业的集群化——文化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陈奇佳 |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
2017.04 |
10 |
回到哪个“古希腊”——西方文学史中的“古典”迷误 |
陈倩 |
江汉论坛 |
2017.04 |
11 |
追寻分裂时代的“好生活”——费希生态哲学视域下的莱辛小说解读 |
陈倩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7.05 |
12 |
科幻恐怖片的社会语境与意识形态——以雷德利•斯科特的《异形》系列电影为例 |
陈涛 |
当代电影 |
2017.10 |
13 |
境况电影的“风景”美学 |
陈涛 |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
2017.03 |
14 |
数码绘景的美学特征 |
陈涛 |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
2017.04 |
15 |
中国当代先锋艺术中的长城 |
陈涛 |
当代文坛 |
2017.04 |
16 |
火车与早期电影中的城乡对立 |
陈涛 |
当代文坛 |
2017.01 |
17 |
数码合成的美学特征 |
陈涛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
2017.01 |
18 |
早期电影的脸:特写与身体镜头 |
陈涛 |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
2017.06 |
19 |
当代中国电视剧人文批评话语的危机与重建 |
陈阳 |
艺术百家 |
2017.02 |
20 |
从田野调查到开掘——对80年代文学史料问题的一点认识 |
程光炜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17.02 |
21 |
叙事:中西不同的理解视角 |
程光炜 |
学术研究 |
2017.01 |
22 |
为什么要写《繁花》?——从金宇澄的两篇访谈和两本书说起 |
程光炜 |
文艺研究 |
2017.12 |
23 |
上海批评圈与其他小说 |
程光炜 |
南方文坛 |
2017.01 |
24 |
赵树理评论的兴衰 |
程光炜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
2017.01 |
25 |
长篇小说“后记”的人与事——贾平凹论之三 |
程光炜 |
文艺争鸣 |
2017.06 |
26 |
吴语路桥话动前无定受事的句法性质与形成动因 |
丁健 |
当代语言学 |
2017.04 |
27 |
汉语中约量到可能认识情态的语义演变——以“多半”为例 |
董正存 |
中国语文 |
2017.01 |
28 |
从钱钟书的《围城》看中西方文化精神的融汇 |
高旭东 |
山东社会科学 |
2017.02 |
29 |
梁漱溟是儒者还是儒佛合一者? |
高旭东 |
读书 |
2017.02 |
30 |
论茅盾理论倡导与小说创作的矛盾和张力 |
高旭东 |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
2017.01 |
31 |
论留日时期鲁迅的浪漫主义特色及哲学背景 |
高旭东 |
鲁迅研究月刊 |
2017.09 |
32 |
“放着…不…”的构式化 |
高增霞 |
古汉语研究 |
2017.04 |
33 |
论“放着……不……”的构式义 |
高增霞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17.05 |
34 |
评“古史辨派”的《周易》筮法观 |
韩慧英 |
周易研究 |
2017.05 |
35 |
“知至”与“知终”的再认识 |
韩慧英 |
学习与探索 |
2017.06 |
36 |
民间小戏的女神信仰与乡村女性社会——以定州秧歌为例 |
江棘 |
戏剧 |
2017.06 |
37 |
海外视域下的民众、宗教观念与中国民间文艺经典的塑造——以《定县秧歌选》的外译阐释为例 |
江棘 |
文学评论 |
2017.02 |
38 |
作为“问题”的民众戏剧——从1930年代的“民众戏剧问题征答”说起 |
江棘 |
文艺理论与批评 |
2017.01 |
39 |
观看之道与艺术理论的变革 |
金元浦 |
中国图书评论 |
2017.04 |
40 |
约翰·伯格:一个离经叛道的“异类”——评《图像与观者——论约翰·伯格的艺术理论及意义》 |
金元浦 |
中国图书评论 |
2017.04 |
41 |
《诗经》中作为动词的“王”及其所属诗句的解读 |
李炳海 |
学术论坛 |
2017.01 |
42 |
《庄子》的风源理念及其风意象的调遣 |
李炳海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7.05 |
43 |
《论语》中“斯”字及相关事象的辨析 |
李炳海 |
中国文化研究 |
2017.01 |
44 |
从圣三神学的视野看“梵二”会议之后的天主教社会训导 |
李丙权 |
基督教文化学刊 |
2017.37 |
45 |
方言接触对留学生汉语学习影响实证研究 |
李泉 |
语言文字应用 |
2017.03 |
46 |
汉字作为文字教学的“终止期”——基于汉字“字”“语”兼具属性的考量 |
李泉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04 |
47 |
战争、革命、人之观念的交织与流变——《汉译文学序跋集(1894—1949)》序论 |
李今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17.01 |
48 |
留学生第二课堂:地方普通话学习和当地方言学习 |
李泉 |
语言教学与研究 |
2017.03 |
49 |
中国文化教学与传播:当代视角与内涵 |
李泉 |
语言文字应用 |
2017.01 |
50 |
“文变系乎媒介”:互联网与新世纪的文艺思潮 |
李昕揆 |
社会科学辑刊 |
2017.05 |
51 |
媒介生产与全球化时代的媒介图景——格罗斯伯格对“媒介全球化”的回应 |
李昕揆 |
江西社会科学 |
2017.06 |
52 |
遗失的身体、语言和镜像中国——《青鸟故事集》及其他 |
梁鸿 |
南方文坛 |
2017.07 |
53 |
黑洞与灰烬 |
梁鸿 |
文艺争鸣 |
2017.07 |
54 |
作为“知识”和“文学”的批评 |
梁鸿 |
当代作家评论 |
2017.05 |
55 |
“剑桥学派”的史学方法与激进民主 |
刘小枫 |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
2017.10 |
56 |
历史哲学与中国文明的思想负担 |
刘小枫 |
江西社会科学 |
2017.08 |
57 |
剑桥学派的史学方法与激进民主 |
刘小枫 |
学术界 |
2017.06 |
58 |
“马基雅维利时刻”与美国政制 |
刘小枫 |
甘肃社会科学 |
2017.03 |
59 |
施特劳斯论德性教育与美国政制 |
刘小枫 |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
2017.03 |
60 |
亚历山大与西方古代的大一统 |
刘小枫 |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7.02 |
61 |
布克哈特对启蒙史学的颠转 |
刘小枫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01 |
62 |
波考克如何为马基雅维利辩护 |
刘小枫 |
杭州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03 |
63 |
海德格尔的诗人与世界历史——《存在与时间》出版90周年之际的反思 |
刘小枫 |
江汉论坛 |
2017.10 |
64 |
近代政治哲学与当代的探索(三篇) |
刘小枫 |
甘肃社会科学 |
2017.03 |
65 |
从梵汉对勘看汉译佛经语言翻译的省略技巧 |
龙国富 |
语言科学 |
2017.02 |
66 |
北京话儿尾结构历时演变研究 |
龙国富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04 |
67 |
柏拉图引品达考——以《王制》为例 |
娄林 |
江汉论坛 |
2017.11 |
68 |
文学史研究的价值取向——从《阿拉伯古代文学史》说起 |
卢铁澎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04 |
69 |
主体、权力和反抗 |
马元龙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
2017.05 |
70 |
解构中的美学:德里达的康德批判 |
马元龙 |
文艺研究 |
2017.03 |
71 |
凯撒的罪与罚?读莎翁《裘力斯•凯撒》 |
彭磊 |
中国比较文学 |
2017.01 |
72 |
语言与环境:嘉戎语动词的方位指向 |
瞿霭堂、劲松 |
民族语文 |
2017.05 |
73 |
前现代与后现代的文化协商——略论香港僵尸片的类型与文化 |
苏涛 |
当代电影 |
2017.11 |
74 |
谈“冷战”与香港电影 |
苏涛 |
当代电影 |
2017.07 |
75 |
牧羊人的孤独与漂浮——《塔洛》的隐喻与身份寻找 |
苏涛 |
艺术评论 |
2017.06 |
76 |
文化“冷战”与香港右派电影的文化想象——以亚洲影业公司为中心 |
苏涛 |
文艺研究 |
2017.03 |
77 |
后现代主义与香港电影的终结 |
苏涛 |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
2017.01 |
78 |
丑角、小人物与“边缘人”——论韩非的银幕形象与沪港之旅 |
苏涛 |
电影艺术 |
2017.01 |
79 |
暗恋的桃花源:《健忘村》的政治讽喻 |
孙柏 |
电影艺术 |
2017.02 |
80 |
瓦格纳:艺术与国家——解读《罗恩格林》的“秘密” |
孙柏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
2017.02 |
81 |
文学史的“救赎”——读洪子诚先生《材料与注释》 |
孙民乐 |
文艺争鸣 |
2017.03 |
82 |
时间政治的开启——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札记三则 |
孙民乐 |
文艺理论与批评 |
2017.02 |
83 |
一个时代的稀有之音 |
孙郁 |
文艺争鸣 |
2017.07 |
84 |
在语言与经验之间 |
孙郁 |
文艺争鸣 |
2017.05 |
85 |
非文章的“文章”——鲁迅与现代文学观念的转型 |
孙郁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17.04 |
86 |
从《受活》到《日熄》——再谈阎连科的神实主义 |
孙郁 |
当代作家评论 |
2017.02 |
87 |
古风里的贾平凹 |
孙郁 |
文艺争鸣 |
2017.06 |
88 |
凝视的眼光——读张直心《晚钟集》 |
孙郁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17.02 |
89 |
语言文字研究的问题与前景 |
王贵元 |
学术研究 |
2017.08 |
90 |
《说文解字》的汉字理论及汉字解释考辨 |
王贵元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03 |
91 |
论国学小说的个人视角与札记体叙事 |
王昕 |
社会科学辑刊 |
2017.05 |
92 |
志怪小说研究一百年----以文学、史学与文化史的研究转向为线索 |
王昕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2017.04 |
93 |
德译《中国童话》与《西游记》学术探究 |
王燕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2017.05 |
94 |
19世纪英译《三国演义》资料辑佚与研究——以徳庇时《三国志节译文》为中心 |
王燕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04 |
95 |
汤姆斯与《三国演义》的首次英译 |
王燕 |
文学遗产 |
2017.03 |
96 |
艾约瑟《汉语会话》与《三国演义》的英译 |
王燕 |
明清小说研究 |
2017.02 |
97 |
被鲁迅记忆抹去的敷波先生 |
吴真 |
读书 |
2017.11 |
98 |
日本雅乐中的汉晋乐府 |
吴真 |
文学评论 |
2017.03 |
99 |
《西厢记》莺莺像题诗的讹传与误读 |
吴真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03 |
100 |
转向自然与境界里的芬芳——论李少君的诗歌写作 |
夏可君 |
南方文坛 |
2017.02 |
101 |
再论官话德陌麦韵音变 |
熊燕 |
方言 |
2017.03 |
102 |
《诗》的编次与《毛诗》的形成 |
徐建委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02 |
103 |
周秦汉文学研究中的《汉志》主义及其超越 |
徐建委 |
文学遗产 |
2017.02 |
104 |
上博简《孔子诗论》“大雅”论残简阙文臆补与相关诗学问题 |
徐正英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2017.05 |
105 |
上博简《孔子诗论》“颂”论及其诗学史意义 |
徐正英 |
文艺研究 |
2017.08 |
106 |
“意图”与“信念”何以应对“责任” |
杨慧林 |
基督教文化学刊 |
2017.37 |
107 |
“世界文学”何以“发生”:比较文学的人文学意义 |
杨慧林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01 |
108 |
“何以译诗”与“诗何以译”以来华传教士的西诗译介为例 |
杨慧林 |
人文杂志 |
2017.01 |
109 |
“间距”对“普遍性”的挑战和重述 |
杨慧林 |
基督教文化学刊 |
2017.02 |
110 |
真相与良知——洪子诚《材料与注释》引起的思考 |
杨联芬 |
文艺争鸣 |
2017.03 |
111 |
“贤母良妻主义”与晚晴文化转型 |
杨联芬 |
天津社会科学 |
2017.02 |
112 |
“人”与“爱”——忆王富仁老师 |
杨联芬 |
文艺争鸣 |
2017.07 |
113 |
“新伤痕时代”及其文化应对 |
杨庆祥 |
南方文坛 |
2017.06 |
114 |
以书写抵抗遗忘——《连尔居》《己卯年雨雪》读札 |
杨庆祥 |
当代作家评论 |
2017.05 |
115 |
巨人行走于时空或少年敬泽的青鸟之旅 |
杨庆祥 |
当代作家评论 |
2017.03 |
116 |
从两个选本看第三代诗歌的经典化 |
杨庆祥 |
文艺研究 |
2017.04 |
117 |
“似乎都有余力再造一个世界”——关于《五人诗选》 |
杨庆祥 |
南方文坛 |
2017.02 |
118 |
让鲁迅向未来敞开 |
杨庆祥 |
读书 |
2017.01 |
119 |
“似乎都有余力再造一个世界”——雷平阳、陈先发、李少君、潘维、古马五人诗歌论 |
杨庆祥 |
新文学评论 |
2017.02 |
120 |
鲁迅研究, 的“现世性”光辉 |
姚丹 |
文艺争鸣 |
2017.10 |
121 |
毕生治学为报国 |
叶君远 |
红楼梦学刊 |
2017.04 |
122 |
从贫苦农家走出的文化巨匠——读《风雨平生》,忆冯其庸先生 |
叶君远 |
中国图书评论 |
2017.12 |
123 |
焦点解释理论对“只”字句语义歧指的解释 |
殷何辉 |
汉语学习 |
2017.03 |
124 |
论新三统学说——宋初以降学术思想之嬗变 |
曾祥波 |
河北学刊 |
2017.05 |
125 |
卡夫卡小说中的“助手“形象探析 |
曾艳兵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7.06 |
126 |
卡夫卡与中国当代文化 |
曾艳兵 |
文艺争鸣 |
2017.05 |
127 |
铭刻在墓碑上的文字——鲁迅《墓碣文》与卡夫卡《一场梦》的比较分析 |
曾艳兵 |
鲁迅研究月刊 |
2017.12 |
128 |
走出学院:一种反省与自觉——论广州时期鲁迅的思想轨迹及其意义 |
张洁宇 |
文艺研究 |
2017.11 |
129 |
论早期中国新诗的本土化探索及其启示 |
张洁宇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17.09 |
130 |
鲁迅的“幽灵” |
张洁宇 |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02 |
131 |
汉语视听说教材教学话题与话题兴趣的调查分析 |
张璐 |
语言教学与研究 |
2017.02 |
132 |
汉语网络教学教师培训研究 |
章欣 |
语言教学与研究 |
2017.03 |
133 |
新见吴敬梓《后新乐府》探析 |
郑志良 |
文学遗产 |
2017.04 |
134 |
案头与场上——明中叶戏曲创作技术性难题与沈璟的曲学贡献 |
朱万曙 |
文艺理论研究 |
2017.04 |
135 |
《全清戏曲》整理编纂的理念 |
朱万曙 |
文艺研究 |
2017.07 |
136 |
“民意”的推涌——包龙图文学形象的生成 |
朱万曙 |
学术界 |
2017.11 |
137 |
从“雅”到“俗”:沈璟戏曲创作的转型及其意义 |
朱万曙 |
戏剧艺术 |
2017.06 |
138 |
论清代宫廷大戏 |
朱万曙 |
文学评论 |
2017.03 |
2.学生、博士后主要核心期刊论文成果
序号 |
论文题目 |
作者 |
发表刊物、论文集 |
期数 |
1 |
方言接触对留学生汉语学习影响实证研究——基于兰州高校的调查 |
柳茜;李泉 |
语言文字应用 |
2017.03 |
2 |
方言接触对留学生汉语学习影响实证研究——基于兰州高校的调查 |
柳茜;李泉 |
语言文字应用 |
2017.03 |
3 |
义气论——春秋叙事、威仪美学与江湖治理 |
冯庆 |
探索与争鸣 |
2017.05 |
4 |
《坛经》译介对越南陈朝禅学思想的影响——以陈太宗为例 |
阮友贤 |
人文杂志 |
2017.01 |
5 |
“杭州会议”开会记——“寻根文学起点说”疑议 |
谢尚发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17.02 |
6 |
当代文学的守望者——张志忠教授采访录 |
谢尚发 |
当代文坛 |
2017.02 |
7 |
重温“新时期”起点的“报告文学热”——以“首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评选(1977—1980)”为中心 |
赵天成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17.02 |
8 |
社会转型夹缝中的“马桥事件” |
王干;赵天成 |
文艺争鸣 |
2017.09 |
9 |
人性的教牧——施莱尔马赫与启蒙的困境 |
朱云飞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01 |
10 |
笛卡尔的“创世记”..对《谈谈方法》第五部分的一种解读 |
朱云飞 |
学术界 |
2017.06 |
11 |
苏格拉底的哲学修辞术——柏拉图《斐德若》开场(227a1—230e5)绎读 |
崔嵬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01 |
12 |
学术与批评是人生的一种方式——孟繁华教授访谈录 |
邵部 |
当代文坛 |
2017.01 |
13 |
萧也牧之死探考 |
邵部 |
文艺争鸣 |
2017.04 |
14 |
中苏文化交流中的《苏联文艺》 |
朱佳宁 |
新文学史料 |
2017.01 |
15 |
早期革命文学的革命暴力叙述困境——以阳翰笙的小说创作为例 |
翟猛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17.03 |
16 |
“1980”是如何通向“1990”的?——对先锋小说兴起与衰落的再解读 |
乐绍池 |
南方文坛 |
2017.02 |
17 |
话语权与汉语世界的《法国文学史》 |
冯欣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03 |
18 |
《保尔与薇吉妮》在中国的变异研究 |
冯欣、曹顺庆 |
外国文学研究 |
2017.02 |
19 |
从布律内尔等人的“X和Y模式”再谈比较文学“法国学派” |
冯欣;曹顺庆 |
中国比较文学 |
2017.02 |
20 |
后现代主义与香港电影的终结 |
张建德;苏涛 |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
2017.01 |
21 |
《文心雕龙》的文饰观——以蔚和事类为中心 |
赵华 |
学术交流 |
2017.02 |
22 |
女师大风潮前夜的“某籍某系” |
刘润涛 |
鲁迅研究月刊 |
2017.01 |
23 |
钱玄同“不阅卷”考 |
王小惠 |
鲁迅研究月刊 |
2017.01 |
24 |
从北平到北京:《我们夫妇之间》中的城市接管史与反思 |
李屹 |
文艺争鸣 |
2017.04 |
25 |
“70后”作家的代际特征与小说创作 |
张欣 |
当代文坛 |
2017.02 |
26 |
《白毛女》进城与革命文艺的传播和示范 |
王秀涛 |
当代作家评论 |
2017.02 |
27 |
中央文学研究所的筹备与成立 |
王秀涛 |
文艺争鸣 |
2017.05 |
28 |
灵.mana.spirit:原始艺术的文化基础 |
张法 |
社会科学辑刊 |
2017.02 |
29 |
英格兰“古今之争”的宗教维度与斯威夫特的《木桶的故事》 |
时霄 |
外国文学评论 |
2017.01 |
30 |
《董解元西厢记》版本的流变 |
夏心言 |
文献 |
2017.01 |
31 |
湖南汨罗方言的补语标记“得”和“唧” |
杨佳 |
方言 |
2017.01 |
32 |
茅盾代理《时事新报》主笔史实及新发现的佚文考证 |
雷超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17.04 |
33 |
释汉简中的“记” |
刘寒青 |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03 |
34 |
浪漫感伤的文风与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歧途——论台湾作家龙瑛宗对鲁迅的接受 |
徐纪阳 |
鲁迅研究月刊 |
2017.05 |
35 |
西安坊上回民亲属称谓语变异及身份认同 |
董洪杰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04 |
36 |
“了”的完成体与完整体功能的量化分析及其理论意义 |
胡亚;陈前瑞 |
世界汉语教学 |
2017.03 |
37 |
暧昧的文学史风景——七、八十年代之交的林斤澜 |
朱明伟 |
东吴学术 |
2017.03 |
38 |
流动的“边界”:20世纪50年代的香港电影 |
张菁菁;魏钦 |
当代电影 |
2017.07 |
39 |
兴义诠释由传统向现代的两次转型 |
吴寒 |
河北学刊 |
2017.03 |
40 |
珀律比俄斯的混合政制论与马基雅维利 |
马勇 |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03 |
41 |
转型视野下文艺学的多维透视与文化转向——以金元浦《文学,走向文化的变革》为例 |
柴冬冬 |
中国图书评论 |
2017.07 |
42 |
新时期鲁迅研究范式转型的开启——王富仁《〈呐喊〉〈彷徨〉综论》论争之再思 |
黄海飞 |
鲁迅研究月刊 |
2017.07 |
43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自由问题:“人神”还是“神人”? |
罗妍 |
俄罗斯文艺 |
2017.02 |
, tr>
44 |
科学与德性相容吗?——卢梭《论科学与文艺》中的修辞策略 |
龙卓婷 |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7.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