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主要核心期刊论文一览表
发布时间:2019-03-26
来源:
本年度我院共发表核心期刊(A、B、C类)论文成果163篇;其中在职教师发表113篇,博士后发表7篇;在校学生发表43篇。出版著作63部,其中专著26部,编著、译著和教材等37部。
序号 |
论文题目 |
作者 |
发表刊物/论文集 |
期数 |
1 |
“一量名”兼表定指与类指现象初探 |
白鸽 |
语言教学与研究 |
2014.04 |
2 |
21世纪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 |
曾艳兵 |
广东社会科学 |
2014.02 |
3 |
西方构式语法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
陈满华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01 |
4 |
乔姆斯基《句法结构》若干概念、术语的翻译问题 |
陈满华 |
当代语言学 |
2014.02 |
5 |
我国学者的构式思想与西方构式理论之比较 |
陈满华 |
汉语学习 |
2014.02 |
6 |
网络语体有其社会基础 |
陈满华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14.03 |
7 |
关于构式语法的理论取向及相关问题 |
陈满华 |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14.05 |
8 |
理想的共同体与幻想的个体自由——堂吉诃德游侠骑士形象的寓意重释 |
陈奇佳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2014.03 |
9 |
大众媒介与现代主体的镜像化再生产 |
陈奇佳 |
文艺研究 |
2014.06 |
10 |
欲望的分裂与兽性的剩余:试论田纳西•威廉斯剧作的悲剧主题——以《蜥蜴的夜晚》为个案 |
陈奇佳 |
学习与探索 |
2014.06 |
11 |
《茶经》的跨文化传播及其影响 |
陈倩 |
中国文化研究 |
2014.01 |
12 |
共时的“商讨”——格林布拉特与文学史写作的另一种维度 |
陈倩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2014.02 |
13 |
无乐不“兴”——海外对“兴”的阐释 |
陈倩 |
跨文化对话 |
2014.32 |
14 |
国产电视剧文化亲和力的生成途径探析 |
陈阳 |
当代文坛 |
2014.01 |
15 |
中国电影票房转机所呈现的文化政治问题 |
陈阳 |
文艺研究 |
2014.03 |
16 |
张承志的历史地理图 |
程光炜 |
文学评论 |
2014.01 |
17 |
读《动物凶猛》 |
程光炜 |
文艺争鸣 |
2014.04 |
18 |
张承志与鲁迅和《史记》 |
程光炜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新华文摘(转载) |
2014.04 2014.08 |
19 |
八九十年代“出走记” |
程光炜 |
当代作家评论 |
2014.05 |
20 |
陕西人的白鹿原和地方志 |
程光炜 |
文艺研究 |
2014.08 |
21 |
鲁迅是谁?——鲁迅文化身份的规定性及当代解读的片面性 |
高旭东 |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
2014.01 |
22 |
鲁迅价值再议——论中学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选入 |
高旭东 |
艺术评论 |
2014.02 |
23 |
《哈姆莱特》在当代中国的研究、改编与艺术重构 |
高旭东 |
外国文学研究 |
2014.06 |
24 |
20世纪中国戏剧的现代转型及“样板戏”现象 |
高旭东 |
东岳论丛 |
2014.07 |
25 |
论汉语连动结构的词汇化 |
高增霞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04 |
26 |
西方文论的讲述——以德里达读柏拉图《蒂迈欧》为例 |
耿幼壮 |
文艺研究 |
2014.03 |
27 |
唯美、道德、政治——读伊格尔顿的《圣奥斯卡》 |
耿幼壮 |
外国文学评论 |
2014.04 |
28 |
文学的沉默——论布朗肖的文学思想 |
耿幼壮 |
外国文学研究 |
2014.05 |
29 |
Moving Boundaries: How Can Scripture Reasoning Enter Into the Chinese Context? |
耿幼壮 |
LITERATURE AND THEOLOGY |
2014.28 |
30 |
《周易》“谦”卦的再解读及其启示 |
韩慧英 |
哲学研究 |
2014.10 |
31 |
被遗忘的剧界“权威”——梁社乾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戏曲对外传播 |
江棘 |
中华戏曲 复印资料·舞台艺术(转载) |
2013.02 2014.05 |
32 |
梅兰芳、程砚秋海外交流与20世纪30年代的戏曲艺术理论建构 |
江棘 |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
2014.04 |
33 |
北京城区本地青年人语言使用调查报告 |
劲松 |
北京社会科学 |
2014.04 |
34 |
诗词吟诵与心灵成长 |
冷成金 |
人民日报(理论版) |
2014.06 |
35 |
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 |
冷成金 |
人民日报(理论版) |
2014.10 |
36 |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前进力量 |
冷成金 |
人民日报(理论版) |
2014.12 |
37 |
伍光建对《简爱》的通俗化改写 |
李今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14.02 |
38 |
汉语国际化的内涵、趋势与对策 |
李泉 |
语言文字应用 |
2014.02 |
39 |
论国际汉语教学隐性资源及其开发 |
李泉 |
语言教学与研究 |
2014.02 |
40 |
城邦航船及其舵手——古希腊早期诗歌中的政治哲学举隅 |
刘小枫 |
文艺理论研究 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 |
2013.02 2014.05 |
41 |
内敛的哲学与张扬的诗 |
刘小枫 |
思想战线 |
2014.242 |
42 |
托兰德的“自由思想”与双重写作 |
刘小枫 |
江汉论坛 |
2014.4.29 |
43 |
试论汉语吴方言状态补语构式形成——语言接触与重新分析导致的语法化 |
龙国富 |
殷都学刊 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转载) |
2013.03 2014.02 |
44 |
汉语“为”字被动句的构式化 |
龙国富 |
古汉语研究 |
2014.03 |
45 |
楼兰汉文简纸文书物量表示法与量词 |
路志英 |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06 |
46 |
无意识就是大他者的话语——论拉康的无意识理论 |
马元龙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2014.05 |
47 |
非美学:巴迪欧的美学 |
马元龙 |
文艺研究 |
2014.11 |
48 |
知识的帕索斯——评雅克·朗西埃《审美无意识》 |
饶静 |
文艺研究 复印资料·美学(转载) |
2013.12 2014.05 |
49 |
香港左派独立制片公司研究——以大光明影业公司为中心(1948—1951) |
苏涛 |
电影艺术 |
2014.02 |
50 |
时代转折、政治角力与女明星的银幕塑形:李丽华与战后香港国语片 |
苏涛 |
当代电影 |
2014.05 |
51 |
女性身体、现代生活方式与都市空间——论“电懋”电影的都市想象与现代性 |
苏涛 |
当代电影 |
2014.06 |
52 |
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电懋”女星的形象塑造与身份定位 |
苏涛 |
当代电影 |
2014.11 |
53 |
电影神迹:巴赞“镜头段落”理论析疑 |
孙柏 |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
2014.02 |
54 |
爸爸去哪儿?爸爸归来——评电影《归来》 |
孙柏 |
艺术评论 |
2014.06 |
55 |
不屈不挠的博学——评刘福春《中国新诗编年史》 |
孙民乐 |
现代中文学刊 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转载) |
2013.05 2014.01 |
56 |
展现历史观照当下 |
孙民乐 |
人民日报 |
2014.09 |
57 |
为灵魂而哭泣 |
孙郁 |
小说评论 |
2014.01 |
58 |
无意义的意义 |
孙郁 |
文艺研究 |
2014.03 |
59 |
今文的起落 |
孙郁 |
小说评论 |
2014.03 |
60 |
凝视“土地的黄昏” |
孙郁 |
小说评论 |
2014.04 |
61 |
走进象牙塔里的鲁迅研究 |
孙郁 |
文艺争鸣 |
2014.05 |
62 |
左右之间的对视 |
孙郁 |
小说评论 |
2014.06 |
63 |
向母语致敬:域外华人写作 |
孙郁 |
文艺争鸣 |
2014.08 |
64 |
对话中的鲁迅 |
孙郁 |
学术月刊 |
2014.10 |
65 |
鲁迅:对“终结”的渴望 |
孙郁 |
鲁迅研究月刊 |
2014.12 |
66 |
提问者史铁生 |
孙郁 |
文艺争鸣 |
2014.12 |
67 |
From Identity to "In.0Betweenness": Time for a Paradigm Shift in Comparative Studies |
汪海 |
LITERATURE AND THEOLOGY |
2014.02 |
68 |
“发展”理念与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 |
王敦 |
外国文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
2013.06 2014.05 |
69 |
汉字形体结构的体系性转换 |
王贵元 |
语文研究 |
2014.01 |
70 |
释汉简中的“木关”及“关戾” |
王贵元 |
中国语文 |
2014.03 |
71 |
释汉简中的“形胜”与“常韦” |
王贵元 |
语言研究 |
2014.04 |
72 |
汉字笔画系统形成的过程与机制 |
王贵元 |
语言科学 |
2014.05 |
73 |
一棵大树 |
王家新 |
新文学史料 |
2014.01 |
74 |
“积雪的树上长满了梨子”——潇潇的诗 |
王家新 |
文艺争鸣 |
2014.07 |
75 |
论国学小说观对文言小说的影响——以《聊斋志异》为例 |
王昕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2014.01 |
76 |
《聊斋志异》“花妖狐魅”中的史实与话语建构 |
王昕 |
河北学刊 |
2014.04 |
77 |
《花笺记》:第一部中国“史诗”的西行之旅 |
王燕 |
文学评论 |
2014.05 |
78 |
语言奇才包令与英译《花笺记》研究 |
王燕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2014.06 |
79 |
汉语方言连调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
吴永焕 |
方言 |
2014.03 |
80 |
莺莺的秋波公案 |
吴真 |
读书 |
2014.01 |
81 |
正一教权象征“天师剑”的兴起与传说 |
吴真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03 |
82 |
从文学作品中的宗教到宗教语境下的文学 |
吴真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14.06 |
83 |
《正字通》歌戈韵混并和明清江淮官话 |
熊燕 |
中国语文 |
2014.04 |
84 |
文学的故事:被发现和重建的传统 |
徐建委 |
求是学刊 |
2014.05 |
85 |
刘歆援数术入六艺与其新天人关系的创建——以《汉书•五行志》所载汉儒灾异说为中心 |
徐建委 |
文学遗产 |
2014.06 |
86 |
清华简《周公之琴舞》组诗的身份确认及其诗学史意义 |
徐正英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01 |
87 |
二重证据法与先秦诗乐学研究举隅 |
徐正英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04 |
88 |
清华简《周公之琴舞》组诗对《诗经》原始形态的保存及被楚辞形式的接受 |
徐正英 |
文学评论 |
2014.04 |
89 |
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与孔子删《诗》相关问题 |
徐正英 |
文学遗产 |
2014.05 |
90 |
上博简《孔子诗论》“文亡隐意”说的文体学意义 |
徐正英 |
文艺研究 |
2014.06 |
91 |
《孝经》的成书时代、作者及版本考论——以出土文献“郭店简”“上博简”“定县汉简”等位参照 |
徐正英 |
国学研究 |
2014.33 |
92 |
"Scriptural Reasoning" and the "Hermeneutical Circle" |
杨慧林 |
LITERATURE AND THEOLOGY |
2014.2.8 |
93 |
“恋爱”作为关键词:现代激进文化与文学观念之省思 |
杨联芬 |
中国社会科学 新华文摘(转载) |
2014.01 2014.08 |
94 |
“恋爱”之发生与新文学观念变迁 |
杨联芬 |
中国社会科学 |
2014.01 |
95 |
“Love as the Key Word": New Sexual Morality and New literature in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Years(1900.01920) |
杨联芬 |
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 |
2014.04 |
96 |
重释鲁迅《离婚》 |
杨联芬 |
文艺争鸣 |
2014.06 |
97 |
整体视野中的军旅文学批评 |
杨庆祥 |
南方文坛 |
2014.01 |
98 |
无法命名的“个人” |
杨庆祥 |
文学评论 |
2014.02 |
99 |
辩证的抵抗——由胡淑雯兼及一种美学反思 |
杨庆祥 |
南方文坛 |
2014.06 |
100 |
活在历史之中 |
杨庆祥 |
文艺研究 |
2014.08 |
101 |
从成长中解放 |
杨庆祥 |
新华文摘 |
2014.22 |
102 |
“艺术力”与“人民力” |
姚丹 |
文艺争鸣 |
2014.02 |
103 |
为“人民文学”的“史诗性”开山 |
姚丹 |
文学评论 |
2014.03 |
104 |
聚散由诗——“汉园诗人”的聚散及其艺术风格比较 |
张洁宇 |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03 |
105 |
诗学为叶,哲学为根——郑敏教授访谈录 |
张洁宇 |
文艺研究 |
2014.08 |
106 |
理论基石与问题框架 |
张永青 |
文艺理论与批评 |
2014.05 |
107 |
我们能够带着理想走多远 |
张悦然 |
文艺报 新华文摘(转载) |
2013.11 2014.05 |
108 |
“㹀”字考辨 |
赵彤 |
语言学论丛 |
2014.09 |
109 |
“把”字句的篇章依赖性及教学应用 |
赵万勋 |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05 |
110 |
古代文学研究与“科学主义” |
朱万曙 |
文学遗产 |
2014.01 |
111 |
明清文学中的徽州图景 |
朱万曙 |
文学评论 |
2014.01 |
112 |
地域文化与中国文学——以徽州文化为例 |
朱万曙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2014.04 |
113 |
从对《牡丹亭》的回应看《再生缘》的女性书写及其文学史意义 |
邹颖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2014.07 |
114 |
《李尔王》戏剧冲突中的“王位”与灵魂 |
陈会亮 |
江汉论坛 |
2014.03 |
115 |
现代思想的体现者和诠释者——论阿诺德的《海因里希·海涅》 |
崔洁莹 |
国外文学 |
2014.02 |
116 |
《红楼梦》脂批四类的小说学意义——以第一回为中心 |
董宇宇 |
红楼梦学刊 |
2014.03 |
117 |
“人怎样才能忠实于自己”——论《培尔·金特》“回环螺旋”式地理空间建构 |
杜雪琴 |
华中学术 |
2014.05 |
118 |
苦难的光辉——论江鹄诗歌的情感基调及其美学价值 |
杜雪琴 |
江汉论坛 |
2014.10 |
119 |
关于鲁迅研究中“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的辨析——读高远东《现代如何“拿来”》 |
范国富 |
鲁迅研究月刊 |
2014.09 |
120 |
论魏晋诗歌中的“比目鱼”意象 |
冯立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07 |
121 |
“有情”的启蒙——“抒情传统”论的意图 |
冯庆 |
文学评论 |
2014.08 |
122 |
理论的节制:重审德里达与塞尔之争 |
冯庆 |
文艺理论研究 |
2014.09 |
123 |
“正始之音”渊源考论 |
高丹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2014.09 |
124 |
作为“预言”的新世俗传奇——读王安忆的小说《香港的情与爱》 |
胡红英 |
文艺争鸣 |
2014.02 |
125 |
诸神信仰与民主信仰:阿里斯托芬《马蜂》中的怒火与义愤辨析 |
胡镓 |
江汉论坛 |
2014.03 |
126 |
西周诗歌中"维"字的实际所指及相关的物类事象——《诗经》解读中实词虚化倾向举要 |
黄刚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12 |
127 |
沈从文的“审美政治”——读《烛虚》 |
黄涛 |
东岳论丛 |
2014.01 |
128 |
兰州方言“把XV”构式分析 |
贾莹 |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11 |
129 |
从“诗言志”与“摹仿说”透视中西文化的伦理精神和科学精神 |
康毅 |
理论学刊 |
2014.01 |
130 |
白璧德与学衡派的相遇——读张源著《从“人文主义”到“保守主义”——〈学衡〉中的白璧德》 |
李欢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14.01 |
131 |
“分裂”与“合谋”——1990年代的“样板戏热” |
李立超 |
小说评论 |
2014.09 |
132 |
色彩与情感:艾青诗歌中的“色彩体系”及其忧郁诗风的表现 |
李妮 |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05 |
133 |
对鲁迅跨文化与跨世纪的独到审视——评高旭东《跨文化视野中的鲁迅》 |
李屹 |
东岳论丛 |
2014.09 |
134 |
“尖叉韵”考论 |
连国义 |
江西社会科学 |
2014.04 |
135 |
作为散文诗的《野草》与新诗史叙述 |
连晗生 |
鲁迅研究月刊 |
2014.12 |
136 |
大数据时代的电影营销 |
刘婧雅 |
电影艺术 |
2014.01 |
137 |
戏剧读者的引入——论狄德罗《关于〈私生子〉的谈话》 |
罗成雁 |
人文杂志 |
2014.01 |
138 |
“浮出历史地表”之前的女学生小说——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友会会报》(19161918)为中心 |
马勤勤 |
文学评论 |
2014.11 |
139 |
互文性的时代镜片:对《一剪梅》的再解读 |
齐仙姑 |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
2014.10 |
140 |
回不去的“故乡”——基于不对称性视角的《故乡》解读 |
宋静思 |
鲁迅研究月刊 |
2014.07 |
141 |
《诗经》的比、兴与《焦氏易林》的象征 |
田胜利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05 |
142 |
一个旧时代读书人的复活——《读书》与张中行 |
王小惠 |
小说评论 |
2014.07 |
143 |
鲁迅《破恶声论》所受章太炎《四惑论》影响略述 |
王小惠 |
鲁迅研究月刊 |
2014.11 |
144 |
民国时期的戏曲审查机制及禁毁形态研究 |
王亚楠 |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
2014.04 |
145 |
论梁启超对《桃花扇》的接受与研究——以《小说丛话》为中心 |
王亚楠 |
江汉论坛 |
2014.07 |
146 |
论梁启超对《桃花扇》的接受与研究——以《桃花扇注》为中心 |
王亚楠 |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11 |
147 |
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水意象 |
魏琛琳 |
河北学刊 |
2014.01 |
148 |
以学术为志业——“顾准热”的文化图景 |
魏华莹 |
南方文坛 |
2014.01 |
149 |
《王安忆研究资料》作品年表勘误 |
魏华莹 |
文艺争鸣 |
2014.02 |
150 |
魏建亮 |
2014.12 |
||
151 |
从对爱罗先珂的翻译看鲁迅早期启蒙思想 |
薛凡佳 |
鲁迅研究月刊 |
2014.06 |
152 |
从心灵的痛苦到历史的困境——重读《绿化树》 |
薛子俊 |
文艺争鸣 |
2014.05 |
153 |
苏童小说《红粉》的创作资源 |
于树军 |
小说评论 |
2014.05 |
154 |
王小波的年代节点 |
原帅 |
小说评论 |
2014.03 |
155 |
从湖南到海南——论韩少功的“90年代文学”轨迹 |
原帅 |
文艺争鸣 |
2014.10 |
156 |
《韩少功研究资料》作品年表勘误 |
原帅 |
文艺争鸣 |
2014.10 |
157 |
评杜英著《重构文艺机制与文艺范式:上海,1949—1956》 |
翟猛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14.10 |
158 |
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观研究 |
张冰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2014.03 |
159 |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与艺术的终结命题 |
张冰 |
江西社会科学 |
2014.03 |
160 |
巴赫金复调理论对小说叙事理论的影响 |
张丽 |
江西社会科学 |
2014.12 |
161 |
“作者”还是“导演”?——纪录片创作的主体性之思 |
张欣 |
南方文坛 |
2014.01 |
162 |
历史的回声——重读李洱的长篇小说《花腔》 |
张岩 |
文学评论 |
2014.09 |
163 |
无地彷徨:沦陷的回忆或肃杀的严冬——鲁迅《风筝》解读 |
赵天成 |
鲁迅研究月刊 |
2014.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