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主要核心期刊论文一览表
发布时间:2014-01-01
来源:学术研究
作者 |
论文题目 |
发表刊物/论文集 |
期号 |
陈奇佳 |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战略布局的忧思 |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
第3期 |
陈奇佳 |
无边的文本性,无边的戏剧性——试论罗兰·巴特的欲望剧学 |
学习与探索 |
第3期 |
陈奇佳 |
革命悲剧及其局限——论雷蒙·威廉斯的悲剧观念 |
江苏社会科学 |
第1期 |
陈奇佳 |
凝视法则的改造与悲剧的式微——现代美学旨趣的技术之维 |
文学评论 |
第1期 |
陈奇佳 |
因革命之名:重释《雷雨》的乱伦悲剧主题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第1期 |
陈阳 |
意义的链条:从电视剧《老马家的幸福往事》看怀旧的文化立场 |
南方文坛 |
第5期 |
程光炜 |
关于疾病的时代隐喻 |
学术月刊 |
第7期 |
程光炜 |
民间节日诙谐形式的精神风格化 |
当代作家评论 |
第3期 |
程光炜 |
贾平凹与琴棋书画 |
当代文坛 |
第2期 |
程光炜 |
引文式研究:重寻“人文精神讨论” |
文艺研究 |
第2期 |
董正存 |
无条件构式的省缩及其句法-语用后果 |
中国语文 |
第4期 |
董正存 |
近代汉语几个时间全量表达格式的来源与演变 |
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 |
第5期 |
范方俊 |
移动的边界: |
学术研究 |
第6期 |
范方俊 |
欧洲小剧场运动的现代性质及其对美、中现代戏剧的影响 |
外国文学研究 |
第2期 |
范方俊 |
戴望舒翻译梵·第根《比较文学论》的缘由及意义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第4期 |
范方俊 |
威廉·福克纳“约克那帕塔法体系”小说与清教文化传统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2期 |
高旭东 |
国家社科基金助推文学研究繁荣发展 |
光明日报(理论·实践版) |
6月12日 |
高旭东 |
莫言获诺奖的现代意义 |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
第2期 |
高旭东 |
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从鲁迅到莫言 |
山东社会科学 |
第2期 |
高永安 |
方岳诗词用韵考 |
语言研究 |
第2期 |
耿幼壮 |
姿势与书写——当代西方艺术哲学思想中的中国“内容” |
文艺研究 |
第11期 |
耿幼壮 |
圣像的修辞——从形象到声音 |
基督教文化学刊 |
第29辑 |
贺阳 |
定语的限制性和描写性刍议 |
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 |
第5期 |
贺阳 |
定语的限制性和描写性及其认知基础 |
世界汉语教学 |
第2期 |
江棘, p> |
以剧为史:《新村正》、《过渡》与近代戏剧启蒙二十年 |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
第1期 |
李丙权 |
图像时代的形而上学: 马西翁谈图像、偶像和圣像 |
基督教文化学刊 |
第29辑 |
李今 |
论余华《许三观卖血记》的“重复”结构与隐喻意义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第8期 |
李今 |
周瘦鹃对《简爱》的言情化改写及其言情观 |
文学评论 |
第1期 |
梁坤 |
Идейные основания культа женственности в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ной традиции |
VOPROSY FILOSOFII |
第2期 |
刘小枫 |
苏格拉底与众人的“权力” |
学术月刊 |
第11期 |
刘小枫 |
王有所成——思考柏拉图Politeia的汉译书名 |
UNIVERSITAS-MONTHLY REVIEW OF PHILOSOPHY AND CULTURE |
474 |
刘小枫 |
《玫瑰之名》与诗术 |
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 |
39 |
刘小枫 |
《爱弥儿》如何论教育 |
复印资料·教育学 |
第4期 |
刘小枫 |
城邦航船及其舵手——古希腊早期诗歌中的政治哲学举隅 |
文艺理论研究 |
第2期 |
刘小枫 |
政制与王者 |
求是学刊 |
第2期 |
刘小枫 |
《玫瑰之名》与诗术 |
思想战线 |
第1期 |
龙国富 |
关于汉语史和吴方言史中体标记“著”语法化问题的探讨 |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
202(41)(2) |
龙国富 |
从梵汉对勘看汉译佛经中数的表达——以<法华经>为例 |
外语教学与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报) |
第1期 |
龙国富 |
“越来越……”构式的语法化——从语法化的视角看语法构式的显现 |
中国语文 |
第1期 |
娄林 |
诗人的政治位置——以品达第八首皮托凯歌第60-80行为例 |
复印资料·文艺理论 |
第10期 |
娄林 |
诗人的政治位置——以品达第八首皮托凯歌第60-80行为例 |
文艺理论研究 |
第2期 |
马元龙 |
通向存在的道路:诗还是数学? |
文艺研究 |
第9期 |
潘晨婧 |
汉赋鹦鹉色彩审美品质——论其外现和内隐特质的结合 |
农业考古 |
第4期 |
彭磊 |
施特劳斯:《柏拉图式政治哲学研究》 |
UNIVERSITAS-MONTHLY REVIEW OF PHILOSOPHY AND CULTURE |
40卷第11期 |
彭磊 |
本•琼生的莎士比亚赞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7月12日 |
彭磊 |
对观福音书叙事的时间问题 |
基督教文化学刊 |
春季号第29辑 |
彭磊 |
莎士比亚《科利奥兰纳斯》中的罗马共和 |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第1期 |
饶静 |
知识的帕索斯——评雅克•朗西埃《审美无意识》 |
文艺研究 |
第12期 |
饶静 |
技术、装置与意义:神话阐释的两条路径 |
文艺理论研究 |
第1期 |
苏涛 |
功夫喜剧:类型、风格与文化想象 |
当代电影 |
第11期 |
苏涛 |
性别呈现、民族主义与功夫片的窠臼 |
当代电影 |
第10期 |
苏涛 |
主体欲望的诗意描摹:再论《董夫人》的女性主义表达 |
当代电影 |
第9期 |
苏涛 |
上海传统、流离心绪与女明星的表演政治 |
电影艺术 |
第4期 |
孙柏 |
《骂观众》和汉德克的剧作 |
读书 |
第11期 |
孙柏 |
作为文化抵抗的现代主义:布莱希特和贝克特 |
读书 |
第4期 |
孙郁 |
鲁迅与果戈理遗产的几个问题 |
文学评论 |
第3期 |
孙郁 |
莫言:一个时代的文学突围 |
新华文摘 |
第8期 |
孙郁 |
《带灯》的闲笔 |
当代作家评论 |
第3期 |
孙郁 |
顽皮之舞 |
当代作家评论 |
第3期 |
孙郁 |
阎连科的“神实主义” |
当代作家评论 |
第5期 |
孙郁 |
关于《旧云新影》 |
当代作家评论 |
第5期 |
孙郁 |
聆听者 |
当代作家评论 |
第6期 |
孙郁 |
《野草》研究的经脉 |
鲁迅研究月刊 |
第7期 |
孙郁 |
从古典到现代的路——任访秋先生的鲁迅研究及其他 |
汉语言文学研究 |
第4期 |
孙郁 |
明末遗民申涵光 |
读书 |
第10期 |
孙郁 |
鲁迅与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第8期 |
王贵元 |
汉字发展史的几个核心问题 |
中国语文 |
第1期 |
王家新 |
勒内.夏尔:语言激流对我们的冲刷 |
中国比较文学 |
第2期 |
王家新 |
从“晚期风格”往回看——保罗·策兰对莎士比亚的翻译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
文艺研究 |
第4期 |
王家新 |
翻译文学、翻译、翻译体 |
当代作家评论 |
第2期 |
王昕 |
蒲松龄“瞿昙转世说”新论 |
文艺研究 |
第12期 |
王昕 |
1703——1704年:蒲松龄身历的灾荒与他的生活 |
中国文化研究 |
第4期 |
熊燕 |
《正字通》韵类和十七世纪江淮官话 |
语言学论丛 |
第47辑 |
徐正英 |
技进乎艺 艺进乎道 |
文艺研究 |
第9期 |
徐正英 |
从古代文学到古典文学 |
国学学刊 |
第2期 |
许鹏 |
新媒体艺术研究的理论设定与网络文学的研究视野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第1期 |
杨贺 |
范畴化与汉语同类词 |
山东社会科学 |
第6期 |
杨贺 |
引申义与范畴化——以后缀“子”为例看汉语派生词范畴义的获得 |
东岳论丛 |
第6期 |
杨慧林 |
中国思想何以进入西方的概念系统 |
中国文化研究 |
第1期 |
杨庆祥 |
小说即“往生” |
文艺争鸣 |
第11期 |
杨庆祥 |
历史重建及历史叙事的困境 |
文艺研究 |
第8期 |
杨庆祥 |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和思考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第4期 |
杨庆祥 |
在天空中凝结成一个全体——《凤凰》的风景发现和历史辩证法 |
南方文坛 |
第4期 |
杨庆祥 |
当代小资产阶级的历史意识和主体想象 |
文学评论 |
第2期 |
杨庆祥 |
死去了的小资时代——读《波动》序 |
南方文坛 |
第1期 |
曾艳兵 |
歌德与卡夫卡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第6期 |
曾艳兵 |
卡夫卡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与启示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第2期 |
曾艳兵 |
《红楼梦》与后现代写作 |
红楼梦学刊 |
第2期 |
曾艳兵 |
走向“后诺奖”时代——也从莫言获奖说起 |
广东社会科学 |
第2期 |
张洁宇 |
诗与真——《野草》与鲁迅的“写作观” |
文艺研究 |
第3期 |
张洁宇 |
“解诗学”为我们带来什么? |
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
第1期 |
张璐 |
基于影视作品改编的中高级汉语视听说教材语料难度分析 |
世界汉语教学 |
第2期 |
张一帆 |
梅兰芳的戏曲理论自觉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7月3日 |
张一帆 |
现代曲学昌明的"蝴蝶效应" |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
第2期 |
张一帆 |
“话剧”专用称谓“发明者”及其他 |
新文学史料 |
第2期 |
朱冠明 |
汉语语法史研究中的几个例句辨析 |
中国语文 |
第6期 |
朱冠明 |
“为N所V”被动式再分析 |
古汉语研究 |
第2期 |
朱万曙 |
文情士心:明清文学评点的精神向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