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交流】我院成功举办“文学史的另一种可能”座谈会

发布时间:2013-04-02
来源:孙郁,陈丹青,中国现当代文学

2013年3月31日14:00,我院文学节系列活动之“文学史的另一种可能”座谈会在公共教学三楼3101教室举行。参加座谈会的嘉宾有著名画家陈丹青先生、中国美术学院曹立伟教授、我院程光炜教授、杨联芬教授、青年评论家李静女士、著名学者垅菲先生、上海财经大学文学院马宇辉副教授、浙江大学中文系许志强教授、青年学者岳建一先生、北京师范大学张柠教授、《南方周末》记者朱也旷先生。座谈会由我院院长孙郁教授主持。不少外校同学、文学爱好者慕名而来,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本次座谈会通过讨论《文学回忆录》这部作品来分析、阐述“文学史的另一种可能”。《文学回忆录》是由陈丹青先生5年的课堂笔记整理所得,体现了木心先生对于世界文学史的独特讲述方式。

座谈会开始,孙郁教授简要介绍了主讲人身份,并称《文学回忆录》这部3个月销量突破12万册的文学作品是以独特的写作方式,颠覆泛艺术形态化的文学,并让人深思当今文学史的教学、研究是否真的出现了问题。

之后,由各位主讲人自由发表看法并进行深入地讨论。

垅菲先生十分开心地致开场白:“久违这样的大学课堂,十几年来又一次出现了。”他认为,随着研究木心的学者日益多起来,将来很有可能出现新的一次文艺复兴。甚至现在,就已经出现了一个微型的文艺复兴,并且他对这样的情形十分看好。

而曹立伟教授不无悲痛地表示,其实从2006年木心先生的第一部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在大陆出版,到前年木心去世,他长期是一个社会边缘人物。而如今小小的木心热,只是阅读的刚刚开始。在深入阅读的前提尚不满足的情况下,探讨木心先生是被高估还是低估的问题还言之过早,能否使文学的可能变成现实仍是一个谜。

许志强教授引用木心的诗句,从音韵的角度说木心先生的诗歌韵律是清脆协调的,对汉语语言的表述进行了与众不同的实验,文言和白话的自由组接给语言带来了很大的开拓性。而木心先生关于世界文学史的讲述方式,使得文学史的讲述回归本题,回到对艺术的理解与感悟上来,这是他灵魂与精神上的冒险。借此他向我们说明了文学史的讲述如何成为精神的助产术。

张柠教授被认为是发“另一种声音”的人,他的言论被媒体解读为“木心被高估”。在张柠教授看来,文学有轻的语言和重的语言两种类型。相比之下,台湾作家的许多作品是与我们的生命和性灵有关的,是时下许多年轻人喜欢的轻的语言;而大陆的作家常常选择宏大的革命主题,则显得“重口味”一些。而木心先生的作品却是带有轻语言的纯粹的美感的。谈到文学史,张柠教授认为它是趣味性和科学性的矛盾,往往人云亦云,缺乏独特的创建。文学史的写作以传统的观念删除了许多作家。然而木心先生用审美批判的方法胀破了革命启蒙的框架,找回了被精英观念删除了的大众所需的基本观念。

垅菲先生后来又谈到,仅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待木心的作品不免太局限了,木心的贡献不仅在文学,他体现出的宇宙、世界、人生的三观正契合了司马迁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陈一家之言”的观点。

之后,岳建一先生也表示,木心的语言把各种语体全部打碎,不论是诗、词、赋,还是文言、散文……他那非常干净的表达,清澈却让人感到深不见底,回归了春秋文学的特点。同时他的作品也体现了他对哲学、宗教和各国人文、生态的了解,具有深刻的洞察性与独到的见解,显示出陈寅恪先生所说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

杨联芬教授则称赞木心的作品“让文学回归文学,找寻最初的本真”。马宇辉从木心的《诗经演》讲到文学史的表述方式,认为文学史在于组合,在于主观看法与认识的组合。朱也旷先生说木心先生是用以点带面的手法,从个别作家入手来讲述世界文学史。

而后,李静女士较为感性的谈到她与木心先生的相识。她说木心先生一直坚持哲学的唯物,他的俳句“你是含苞欲放的哲学家”体现了他独到的见解:生命必须要有理性,而理论必须要是绿色的。

接着,在听众的热烈欢迎下,陈丹青先生表达了他对帮助圆木心之梦的朋友的感谢。他说木心先生是一辈子受嘲讽的人,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让木心先生的作品在他的母国出版,也感谢孙郁院长等学者能够让木心先生的作品第一次在母国的文人圈被讨论。同时也借用李静女士多年前的话“木心到现在只是出版现象而不是文学现象”表达了他对木心一个“八十多岁的新作家”的悲伤,但他认为现在正是一个开端让中国大陆越来越多的人去认识、去接受木心,让文人圈有更多的人去研究、去讨论木心。

主讲人发言结束后又有许多听众热情地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讲述了自己关于木心作品的看法。

到17:00,本次座谈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