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我院文学节讲座之“《小团圆》:张爱玲的‘忏悔录’”
发布时间:2013-04-21
来源:杨联芬,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节
4月19日晚上7点,公共教学三楼3104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杨联芬教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杨联芬教授带领同学们以《小团圆》为线索回顾了张爱玲传奇的一生。
首先,杨教授从张爱玲的成长经历讲起。对张爱玲的认识和了解其实几乎全部来自她的书,包括小说和散文:《对照记》、《私语》、《童言无忌》、《烬余录》等等。她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的母亲常年居住在国外,父亲又是一个烟鬼,因此,张爱玲的童年生活其实是很悲惨的。期间,她还经历了父母离异的悲痛。父母离婚这件事可谓是她一生不幸福的源头,缺少母爱和父爱的她,已然不完整。而正是这样的成长经历使她情感细腻,能够在写作中体现出更为深刻的情感。
随后,杨联芬教授谈到了张爱玲和她母亲的关系。张爱玲是非常爱她的母亲的,她因为母亲喜欢钢琴而去学钢琴,她希望能找到更多的与母亲的契合点。有一次,母亲从国外回来了,她竟然高兴得给自己的好友写了一封长达四页稿纸的信,那段与母亲朝夕相处的日子,是张爱玲最幸福的时候。但是,好景不长,母亲再次出国,后来与父亲离婚,这种幸福的日子再也没有出现过。
母亲是一个受过五四新思想影响的新女性,然而,她的父亲却是一个旧思想浓厚的腐朽家族的卫道士。他整天抽着烟,生活晦暗。而这样的人注定会和她的母亲发生分歧。他还曾因为张爱玲偷偷去见了自己的母亲而把她毒打了一顿,从那以后,张爱玲和姑姑住在一起,彻底告别了父亲。没有了母亲和父亲的爱,张爱玲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在讲座中,杨联芬教授提到了弗洛伊德的创伤治疗法,而张爱玲用小说的方式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讲述出来,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杨教授说到,在小说中,她可以有虚构的空间,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安排人物的出场,语言和表情。而这些,倘若不是真正经历过,又怎么会有那么真实的感受呢?所以,小说是最接近真实的虚构。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中,有同学问道:“有一种观点说在中国,有两个人不能提,一个是鲁迅,一个是张爱玲,请问您怎么看?”杨教授回答说,“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一个作家,他俩其实都有革命性的一面。其实也不是不能提,只是鲁迅被提的已经很多了,而张爱玲似乎是一个禁区。其实张爱玲就是一个具有真性情、很率真的一个人,她不关心政治,她讽刺旧贵族家庭的腐朽生活,她就是一个很真实的存在,也没有什么能不能提,其实,对张爱玲的阐释空间尚大,目前很多研究她的人并没有看过她的《小团圆》,对她的认识也还停留在过去的层面,所以还可以继续研究。”
晚上8:40,讲座顺利结束。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表示了对杨联芬教授的敬意及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