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毕业特刊】朱哲:人大的我,我的人大

发布时间:2015-06-25
来源:

我努力去看,用心去想,你的模样。

不久之后,我的面前,只有前方。

我的人大

我在人大只待了三年,比本科生在人大读书的时间还要少一年。而且对于不打算以学术为职业的多数同学来说,研究生阶段本身更像是学校到社会的过渡阶段,大家更多的是选择在校外不断实习,提高自身本领,以求将来步入职场时有一个更好的姿态。更何况本科毕业时大家都有着刻骨铭心的经历,都有过浓墨重彩的告别。因此到了研究生毕业时的“二次别离”,多数人心中可能也只是感而不伤了。

不要怪我们薄情,这是时光的风沙和现实的刀口在我们心头共同留下的印痕。于我而言,尽管可能不会轻易再用眼泪表达内心的不舍,但我对人大的热爱和留恋可能一点也不比大四的朋友少。一个人的观念和对事物的判断与其经历紧密相关。三年前,我曾在一篇纪念自己考研成功的小文中写到,“这是我用两年青春换来的机会,我会好好珍惜”。于是,我带着许多憧憬和期待来到了这里。如果说本科母校让我睁开眼睛看世界,那么人大就像哆啦A梦一样,为我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在我看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大可以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和机会帮助你实现自己的想法。想搞学术,在人大任何一个地方只要连上无线就可以使用图书馆数据库搜集各种参考文献;想出国,人大每年有众多的出国交流项目,还有各种对外汉语教师外派活动;想求职,师兄师姐们有各种内推,现在还有了专门指导学生找工作的“Lead”计划,导师几乎全部来自人大背后强大的校友群;想创业,西门外坐两站公交就到了中关村创业大街,去“车库”、“3w”喝杯咖啡也许人生的机会就来了,而且校内也有不少支持学生创业的基金会,更不用说导师和校友们的社会资源……

然而真正让我热爱这里的,是两件小事及其背后的“人大速度”。第一件事是大概在研一刚入学的时候,北区食堂一楼的餐盘还都是那种整体扁平、没有饭槽的,不知是使用年代已久还是别的原因,这种餐盘的底部普遍凸起,用它装菜盘的话一只手很难保持平衡,汤汁易洒,很不方便。出于这个原因,我一般都喜欢去二楼就餐。大概过了一两个月,我偶然发现一楼竟然全部换了新的、有饭槽的、更加坚硬的餐盘。后来我才了解到是校学生会权益部向校方反映了这个问题,后勤集团给以解决的结果。这让我第一次切实感受到这所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温度,也是第一次体验了“人大速度”;另一件事就是研二担任驻楼辅导员期间有一次在品二各宿舍走访时,向他们征集对人大生活的意见和建议,有同学写道,希望在品二可以安装一台一卡通充值机,因为每次充值都要到别的宿舍楼去,很不方便。过了大约一周时间,我惊奇地发现在品园二楼大厅赫然立着一台崭新的一卡通充值机!虽然不知道是否真的是这位同学的意见起了作用,但看到学生的需求这么快就能得到满足,心里还是忍不住给母校点赞!

是的,这样的人大怎能不爱。近来无事的时候,我总喜欢到校园里走走。最后的时光,我总希望可以多看一眼这里的一草一木,多念一些这里的一人一事。诚然,三年的生活也有许多的不如意,但总体来说瑕不掩瑜。包容,才愿意热爱。挑剔,便欲壑难填。前段时间一篇名为《上了P大,再上人大,于是……》的文章在朋友圈广为流传。我没有上过北大,也无意置身北大好还是人大好的争论。但在看了这篇文章后我的第一感觉是,原作者应该没有怎么吃过苦,所以才对人大的生活多有抱怨。前几天跟隔壁同为参加考研过来的哥们喝酒,微醺时我说,我不想毕业,这地方我还没待够。因为眼前的这一切,是那么的可爱又可贵。

 

青春一饷,从此他乡,来日方长。

愿不负嘱托,国民表率,社会栋梁。

人大的我

我周围的朋友不乏半夜看书的学霸,也有很多不断实习的达人。回顾我这三年,似乎没有类似的事情一以贯之地覆盖我的生活。我热爱自己的专业,但也不曾全身心地投入学术钻研;我明白实习对求职的重要性,但也没有在它身上花费太多的时间;我有很多爱好,但几乎都只是略懂皮毛;我对其他一些专业的问题也有兴趣,同样不过偶尔参与。


这样三年下来,我似乎并没有特别凸显的成就,最终只是四平八稳地完成了一个学生的任务:我在学术上没有太多的造诣,两年来只是完成了一篇硕士论文并顺利毕业;我没有很多的实习经历,但是求职这件事也算是一路平坦;我的爱好都不算特长,但也因此结识了许多有趣的朋友;我没有让自己成为某个领域的发烧友,但对很多问题也有了自己的一知半解。

如果用一个词来总结,赵师兄管这些叫“平衡”,我自己更愿意称之为“浏览”。自己感兴趣的,总喜欢参与一把;对新鲜的事物,也愿意了解一些。带着一颗浏览的心去面对生活,所有的经历都是风景,所有的得失都是体验。

很难想象,这是人大于我的改变。三年前的我,还是那个只顾低头拉车的傻小子,凡事追求善终,“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如今已然学着抬头看路,认为“条条大路通罗马”,路选最优。如果说本科四年的经历让我明白,只有努力才能成功,那么硕士三年的修炼让我懂得,达成目标可以从容。

是的,从容。这也是恩师三年来最常说的一个词。难以忘记入学之初在跟导师达成了就业共识之后,学业压力反而变得更加繁重。研一开始每周一份作业的压力,让我几乎每天都泡在图书馆里暗无天日;研二时周围的人纷纷出去实习,我却在学校一边看书一边调查方言。在别人眼中我简直是一个学霸,我自己只能苦笑。每次在办公室跟导师讨论问题,我捉襟见肘的知识结构总是被虐的七零八落,在图书馆好容易才拼凑起来的信心也总是被撕得粉碎。那时候每次走到人文楼下,我在心里总要感慨一次——又要奔赴刑场了。正是在如此不断反复的过程中,我完成了自己的学位论文,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锻炼出了强大的内心。研三看到很多同学一边找工作一边写论文忙得焦头烂额时,我不得不佩服导师的高瞻远瞩,同时也更深刻地懂得“从容”二字的含义和分量。

除了读书,三年来当然也有许多难忘的人和事,比如语言学专业、“落落小组”等小伙伴的定期聚会,让我不断感受着青春岁末同学之间难能可贵的质朴情谊;和两个“doubi”室友间的互相搀扶,给漫漫求学路增添了许多温度;与球友们无数个挥汗如雨的瞬间,告诫我好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父母的殷切期许,女友的不离不弃,提醒我不要忘记工作和生活的意义……要感谢的名单很长,要铭记的时刻很多,一篇小文难以穷尽,只有默默放于心底。


朱哲,赵天成,张文浩

三年的时光一去不返,美好的青春快马扬鞭。在这里留下了太多青葱记忆,想说再见不容易。今天,我已备好行囊,准备出发。我会不时怀念,那些年我的人大和人大的我。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别了,母校!总有一天我会自豪地归来,一如今天我自豪地离开。

 

泰山之颠——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来源:中关村59号

文:12硕 朱哲    编辑: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