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棘

1983年出生,浙江定海人 教授,博士生导师 办公室:人文楼728 办公电话:62512978 邮箱:jiangji@ruc.edu.cn

教育背景

2001至2005年,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

2005至2009年,硕士就读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

2009至2012年,博士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文学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

比较戏剧

近现代戏剧史论

教授课程

本科生:

(1)戏剧戏曲学

(2)戏剧跨文化漫游

(3)通识写作-系统思维与学术写作:学术阅读与学术评论

(4)中西文明互鉴

研究生:

(1)中国古代戏曲史

(2)中国现当代戏剧史

(3)比较戏剧与跨文化研究方法

(4)昆曲艺术研究

(5)剧场艺术前沿问题研究

(6)戏曲理论专题研究

(7)戏曲文化专题

(8)戏曲传播专题

(9)学术规范和论文写作

重要获奖

(1)北京高校青年教师创新教研工作室领军人物(2023)

(2)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23)

(3)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班主任(2023)

(4)中国最美的书(2023)

(5)第七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长评(2022)

(6)兴证全球奖教金一等奖(2022)

(7)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团干部(2022)

(8)北京高校第11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最佳现场展示奖、最受学生欢迎奖、最佳教学反思奖(2021)

(9)中国人民大学第12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第一名,最佳演示奖(2021)

(10)第三届江苏省新闻出版政府奖图书奖(2021)

(11)中国人民大学本科课程教学优秀奖(2021)

(12)中国人民大学工会积极分子(2021)

(13)中国人民大学十佳班主任(2016)

(14)中国昆曲研究2012年度十佳推荐论文(2013)

(15)第五届王国维戏曲论文奖 三等奖(2010)

(16)第四届王国维戏曲论文奖 二等奖(2008)

(17)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博士论文奖、清华大学优秀硕士论文奖

主要学术兼职

(1)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副会长

(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舞台艺术”编委

(3)中央戏剧学院欧阳予倩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4)梅兰芳纪念馆项目研究员

(5)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理事、北京市越剧艺术研究会理事

代表性论文

(1)《“咏叹”如何入“戏”:重审现代中国新歌剧问题的一组关键词》,《文艺研究》2024年7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舞台艺术》(2025年2期)全文转载;

(2)《傩:中国古文化的“表情”密码》,《光明日报》2024年3月1日“文荟”版;

(3)《从延安文艺的形式探索看“新歌剧”与“民间小戏”的观念交响》,《戏曲研究》2023年10月127辑;

(4)《东方古典戏剧“现实主义”问题的“身心”置换与再语境化——以歌舞伎、京剧访苏公演为中心》,《文艺研究》2022年4期;

(5)《经典化的难题——民国国语文教科书中的戏曲类选文研究》,《戏剧》2022年2期;

(6)《现代中国“民众戏剧”话语的建构、嬗变与国际连带》,《文学评论》2021年1期;(7)《“父归”之旅与主题变奏——现代中日戏剧与民众问题管窥》,《文艺理论与批评》2020年6期;(8)《日据时期东北、华北的日本“戏通”及其京剧书写 —从“华北交通写真”的京剧文献说起》,《戏剧》2019年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舞台艺术》全文转载;

(9)《“新”“旧”文艺之间的转换轨辙——定县秧歌辑选工作与农民戏剧实验关系考论》,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年12期;

(10)《戏画一体论与传统经典化的背后——以梅兰芳等人赴日公演为中心》,《文艺研究》2018年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舞台艺术》全文转载;

(11)《戏梦沧桑 情恋山河——越剧百年回眸》,《传记文学》2018年4期

(12)《民间小戏的女神信仰与乡村女性社会——以定州秧歌为例》,《戏剧》2017年6期,入选《2017民间文艺研究论丛年选佳作》(民间文学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编)

(13)《海外视域下的民众、宗教观念与中国民间文艺经典的塑造——以<定县秧歌选>的外译阐释为例》,《文学评论》2017年2期;

(14)《作为“问题”的民众戏剧——从1930年代的“民众戏剧问题征答”说起》,《文艺理论与批评》2017年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舞台艺术》全文转载;

(15)《熟悉的陌生人:斯达克•扬的“梅评”背后——兼论戏曲跨文化研究的历史化问题》,《戏曲研究》2016年1期(97辑);

(16)《“南花北移”と北方越劇活動》(日文),录于《越劇の世界:中国の女性演劇》,中山文編集,水山産業株式会社出版部, 2016年3月;中文版载《戏曲研究》2016年2期(98辑);

(17)《历史照进现实,百年越剧如何“浪漫”?——以上海越剧院〈双飞翼〉、〈甄嬛〉为例》, 《艺术评论》2016年8期;

(18)《“牡丹竞梅”之旅——黄玉麟(绿牡丹)1925年赴日公演述论》,《戏剧艺术》2015年2期;

(19)《“对立面”与“同行者”:坪内逍遥论梅兰芳》,《文化遗产》2015年2期;

(20)《民族艺术话语的越境之旅:重审梅兰芳海外公演中的“程式”舆论》,《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舞台艺术》全文转载;

(21)《梅兰芳、程砚秋海外交流与20世纪30年代的戏曲艺术理论建构》,《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4年4期;

(22)《被遗忘的剧界权威——梁社乾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戏曲对外传播》,《中华戏曲》2014年47辑,《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舞台艺术》(2014年5期)全文转载;

(23)《戏曲译介与“代言人”的合法性——20世纪30年代围绕熊式一〈王宝川〉的论争》,《汉语言文学研究》2013年2期;

(24)《近代中外戏曲翻译者的对话——阿灵敦、艾克敦和姚莘农笔下的〈打渔杀家〉与〈奇双会〉》,《戏曲研究》2013年1期;

(25)《以剧为史:〈新村正〉、〈过渡〉与近代戏剧启蒙二十年》,《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3年1期;

(26)《1919、1928对日公演中的“京昆之辩”与戏曲“传统”的认知嬗变》,《戏曲艺术》2012年1期;

(27)《多义性的甄别:启蒙视野与乡土戏剧——以民众教育戏剧运动中的定县大秧歌为例》,《戏曲研究》2011年2期,83辑;

(28)《作为“村社文化场”的民间与新剧艺的开拓——以民众教育戏剧运动的历史反思为中心》,《戏曲研究》2011年1期,82辑;

(29)《〈清明前后〉:从大纲到成文的叙述者位置》,《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年6期;

(30)《行动着的空间——谈前门外戏园子在“京味文化”历史中的空间参与与实践》,《戏曲研究》2008年3期,77辑。

主要专著

(1)《穿过“巨龙之眼”——跨文化对话中的戏曲艺术(1919—193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

(2)《秧歌戏与乡村女性》(《中国戏曲艺术与地方文化》丛书),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年。

(3)《似是故人来:梅兰芳在日本》(《梅兰芳艺术人生文丛》),知识产权出版社,2022年。

(4)《现代中国民众戏剧考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5年。

(5)编译《梅兰芳菲:梅兰芳在日本》(梅兰芳国际文化交流史料集“日本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23年。

科研项目

(1)“现代中国民众戏剧理论、话语与实践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一般项目(2021)

(2)《近代戏曲译介与跨文化评价个案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013)

(3)《跨文化对话与戏曲的近代嬗变(1919-1937)》,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3)

(4)参与了《昆曲艺术大典》、《昆曲口述史》、《近代戏曲论著集成》、《中国京剧百部经典外译系列》《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等国家、文化部、教育部重点课题

(5)《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编辑专家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