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柏

1975年11月出生,北京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戏剧与影视学科学术委员。 办公室:人文楼226 邮箱:sunbaipku@126.com

教育背景

(1)2001年于北京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2)2006年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6年8月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任教至今

研究方向

(1)戏剧研究

戏剧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现代戏剧理论,十九世纪西方戏剧史,中西戏剧文化交流,中国当代戏剧批评。

(2)电影研究

电影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中国电影史,电影理论,电影文化研究,文学与电影。

教授课程

(1)中国电影史

(2)中国文学与中国电影

(3)西方电影理论

(4)电影理论与方法

(5)电影视听语言

(6)电影学前沿

(7)影视理论文献研读

(8)《哈姆雷特》经典阐释

学术兼职

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科研项目

(1)“欧美戏剧剧场资料翻译与研究”子课题“1500至1900年欧美剧场文化史”,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21)。

(2)“西方马克思主义形式批评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16)。

(3)“可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史框架中的电影理论史:198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大学重大基础研究计划。

代表性论文

戏剧:

(1)《纽约进行时:梅兰芳的美国逆局——对一个戏剧史转折时刻的追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年第12期。

(2)《萨提洛斯的“技艺”:器物发明和人的诞生》,《文艺研究》,2022年第10期。

(3)《理论的历史性:重访布轮退尔的“戏剧规律”论说》,《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1年第2期。

(4)《索福克勒斯的萨提洛斯剧残篇〈追迹者〉》,《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

(5)《张德彝使西“述奇”中记载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演剧:晚清国人西方戏剧接受史考论之一》,《戏剧学刊》,2020年第7期。

(6)《文学建制与作为问题的剧场:从晚清使臣西方观剧笔记的认识框架论戏剧研究的重新语境化》,《文艺研究》,2020年第4期。

(7)《论贝克特的〈自由〉》,《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

(8)《十九世纪的西方演剧和晚清国人的接受视野——以李石曾编撰之〈世界〉画刊第二期〈演剧〉为例》,《文艺研究》,2019年第4期。

(9)《易卜生的反讽现实主义——〈社会支柱〉的空间再现形式和19世纪晚期的世界图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年第4期。

(10)《“人民”的余像:小剧场戏剧〈切·格瓦拉〉和世纪之交的主体想象》,《文艺理论与批评》,2018年第5期。(获2019年第一届“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IATC)中国分会”国际戏剧评论奖。)

(11)《卡尔·施米特与〈哈姆雷特〉》,《读书》2016年第12期。

(12)《从巴黎歌剧院到中华戏曲音乐院——例说现代戏剧的国家想象》,《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13)《〈骂观众〉——汉德克和他的剧作》,《读书》,2013年第11期。

(14)《作为文化抵抗的现代主义:布莱希特和贝克特》,《读书》2013年第4期。

(15)《群众与人:科里奥兰纳斯和现代戏剧的形式难题》,《读书》2008年第4期。

电影:

(1)《一个摆渡场景——电影〈一剪梅〉中的莎士比亚、梅兰芳和“无声的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第九辑),北京:华夏出版社,2022年。

(2)《克拉考尔的“羊皮书”:蒙太奇、现实与历史书写——重读〈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文艺研究》,2021年第5期。

(3)《作者死了,作者万岁!——科特尼·莱曼〈莎士比亚遗骸〉中的电影作者论》,《文艺研究》,2016年第12期

(4)《从缝合到界面:齐泽克论基耶斯洛夫斯基世界的重影》,《电影艺术》,2016年第4期。

(5)《实在界之快感:齐泽克电影批评对拉康理论的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6)《集体性及其缺席的形式——解析詹姆逊〈可见的签名〉中的论题与方法》,《文化艺术研究》,2011年第4期。

(7)《费穆之“狭的笼”:作为一个历史画面的影像呈现》,《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理论:

(1)《神话学的完整图景——重读罗兰•巴尔特》,《外国文学评论》,2016年第2期

主要专著

(1)克拉考尔:《大众装饰》(译著,合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22年。

(2)《十九世纪西方演剧与晚清国人的接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

(3)《抗战时期北平电影活动史料集》(与苏涛合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7年。

(4)《寻找多数: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戏剧批评》,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5年。

(5)《摆渡的场景:从文学到电影》,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年。

(6)《丑角的复活——西方戏剧文化的价值重估》,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