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敦

籍贯山东省济南市,北京人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办公室:人文楼216 电子邮箱:wangdun@ruc.edu.cn

教育背景

(1)1991—1995,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

(2)2001—2004,硕士就读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语言与文化系,获硕士学位

(3)2004—2008,博士就读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语言与文化系,获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大学本科毕业后就职于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国远洋报》,编辑、记者、总编室主任

(2)留学回国经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人才引进,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文艺学教研室主任

(3)2013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聘用并于年底从中山大学中文系调入


研究方向

(1)听觉(声音)性人文研究

(2)现象学(与神学转向)

(3)近现代文学文化转型


教授课程

(1)文化研究经典研读

(2)文艺学论著选讲

(3)文学文化解读

(4)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

(5)中西方思想史与文学研究


代表性论文

(1)《“歌剧本性”溯源:统合声音与意义的“人声”》,辑刊《音乐与声音研究》总第5期,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3

(2)《听觉本体论建构:唐·伊德的“声音现象学”》,《学术研究》2023年第3期

(3)《听觉(声音)现象学:从“视觉主义”解救听与声音》,辑刊《音乐与声音研究》总第4期,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2

(4)《听觉性人文研究的跨学科知识网格搭建:十处“工地”和一个“陷阱”》,辑刊《音乐与声音研究》总第1期,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1

(5)《当人文研究遭遇“听觉”课题:开拓中的学术话语》,《东岳论丛》2018年第8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8年第11期转载

(6)《“听觉文化研究”与“声音政治批评”的张力与互补——与周志强商榷》,《探索与争鸣》2018年第7期

(7)《都市文化空间的听觉性》,《文艺争鸣》2016年第10期

(8)《“声音”和“听觉”孰为重——听觉文化研究的话语建构》,《学术研究》2015年第1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6年5月转载

(9)《从晚清小说<新石头记>第一回看时空表述的现代重构》,《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9期转载

(10)《听觉文化研究:为文化研究添加“音轨”》,《学术研究》2012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2年第6期转载

(11)《流动在文化空间里的听觉:历史性和社会性》,《文艺研究》2011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9月转载

(12)《声音的风景:国外文化研究的新视野》,《文艺争鸣》2011年第1期

(13)Changing Lanes: Fiction Translation and Modern Imagination in 1900's China(《转换轨道:中国二十世纪一十年代的小说翻译及现代想象》),《中国人民大学学报(英文版)》2009年8月

(14)The Late Qing's Other Utopias: China's Science-Fictional Imagination, 1900-1910,Concentr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Taipei,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34.2,September 2008


主要专著

(1)《打开文学的方式》(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台北大写出版,2018)

(2)编撰《听觉文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23)


科研项目

(1)中山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985专项(国家)中山大学项目,2008

(2)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年度规划项目:“现代听觉文化在中国的兴起”,2009

(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西风东渐下的中国都市听觉文化:从晚清到现代”,2009

(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培育项目:“晚清小说话语研究:百年前汉语遭遇现代世界所产生的表述问题”,2009

(5)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般项目:“都市听觉文化研究”,2014

(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听觉文化研究的话语建构研究”,2018


文艺创作

原创歌剧《山林之梦》(剧本王敦 作曲王世光)。该剧做为文化部2012年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剧目,由中央歌剧院出品,于2012年8月在北京保利剧院首演,并在当年底的文化部表彰会上获得包括“优秀剧目”在内的六项奖项。2015年12月再度于北京保利剧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