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联芬

曾用笔名张忆,1963年出生,四川雅安人。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学术委员。 办公室:人文楼719 办公电话:62514987 邮箱:lfyang6@ruc.edu.cn

教育背景

(1)1982年至1986年 本科就读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2)1986年至1989年 硕士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

(3)1991年至1994年 博士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

(4)2005年至2006年 哈佛燕京访问学者

(5)2019年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

工作经历

(1)1989年至1991年 中央财政金融学院(今中央财经大学)讲师

(2)1994年至2012年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今文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

(3)1999年11月-2000年6月:香港教育学院继续教学院授课

(4)2004年3月:新加坡管理大学研究生班授课

(5)2013年至今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6)2017年9月 中国人民大学首批杰出学者特聘教授

(7)2020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

研究方向

(1)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2)中国现代文学思潮

(3)中国现当代小说

(4)妇女思想史及女性文学

教授课程

(1)中国现代文学史

(2)中国现代文学原著精读

(3)中国现代小说研究

(4)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5)鲁迅研究

(6)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7)名著选读

(8)女性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

(9)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与流派研究

重要获奖

(1)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20)

(2)2019年度中国人民大学科研优秀奖(2019)

(3)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9)

(4)王瑶学术奖(2016)

(5)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5)

(6) 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12)

(7)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名师奖(2012)

(8)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

(9)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

(10)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教学优秀奖(2004)

(11)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

(12)唐弢青年文学研究一等奖(2003)

(13)北京师范大学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1998)

(14) 北京师范大学励耘教学三等奖(1998)

(15)北京师范大学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1995)

学术兼职

(1)《文学评论》编委

(2)《中国现代文学》(台湾)编审委员

(3)《现代中文学刊》通讯编委

(4)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

(5)茅盾研究会副会长

(6)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

科研项目

(1)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后期资助重大项目:《中国现代女性主义理论译介整理与研究(1917-1949)》

(2)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规划项目:《中国现代女性主义理论思潮与文献整理研究(1900-1949)》

(3)中国人民大学“十三五”第一批规划教材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读》

(4)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2015年度重点项目:《“京味儿”小说的晚清视域》

(5)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研究品牌计划基础研究项目《晚清民国文学谱系研究》

(6)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西方性别理论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2011-2017)

(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关于革命与女权的叙述》(2007-2010)

(8)北京师范大学211工程项目《古今散文通史》子课题《中国近代散文通史》(2005-2010)

代表性论文

(1) “生之忏悔”:巴金与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3年第3期

(2) 当代非虚构写作的内涵与问题,《中国的的文学研究》2023年2期,第一作者

(3) 对谈:“列女”“贤媛”传统与中国女性文化的现代转型,《妇女研究论丛》2022年6期,第二作者

(4) 拨乱反正,开疆拓土——严家炎先生对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贡献,《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年1期

(5) 从“声音”发现文体——读陈平原《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南方文坛》2021年2期

(6) 茅盾早期创作与女性主义,《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新华文摘》2021年21期转载

(7) 永远的老师:记念张恩和先生,《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8期

(8) 从“四民皆工”到“工人阶级”——“劳工神圣”观念的形成与语义嬗变,《探索与争鸣》2019年12期,第二作者

(9) “新女性”的诞生,收录于王德威、宋明炜主编《五四@100:文化•思想•历史》,台湾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19年版

(10) 新文化运动与“女性主义”之诞生,《文艺研究》2019年5期

(11) 不一样的乡土情怀——兼论高晓声小说的“国民性”问题,《文学评论》2019年1期

(12) 思想操练与五四遗产,《文艺争鸣》2018年9月号

(13) 真相与良知——洪子诚《材料与注释》引起的思考《文艺争鸣》2017年3月号,第一作者

(14) ”Red Classic that Never: Wang Lin’s Hinterland”, in Making and Remaking the Red Classics in China,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17.

(15)  “人”与“爱”——忆王富仁老师,《文艺争鸣》2017年7月号

(16) “贤母良妻主义”与晚清文化转型,《天津社会科学》2017年2期

(17) 革命•历史•小说:怎样叙述,如何解读,《文艺争鸣》2016年2月号,第二作者

(18) 浪漫的中国:一种文化视角的考察,《文艺争鸣》2016年6月号

(19) 解放的困厄与反思——以20世纪上半期知识女性的经验与表达为对象,《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4期

(20) “娜拉”走后:弃儿创伤与解放的误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5期

(21) “离婚自由”:观念的奇迹,《文学评论》2015年第5期

(22) “娜拉”不走怎样,《文艺争鸣》2015年6月号

(23) 暧昧的复调:析老舍小说《离婚》,《名作欣赏》2015年3期

(24) “红色经典”为什么不能炼成——以王林《腹地》为个案的研究,《现代中文学刊》2015年第2期

(25) “Love” as the Key Word: New Sexual Morality and New Literature in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Years(1900-1920), Social Science in China,Volume 35,No.4,November 2014

(26) “恋爱”之发生与新文学观念变迁,《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1期,《新华文摘》2014年8期转载

(27) 重释鲁迅《离婚》,《文艺争鸣》2014年6月号

(28) 常识与洞见,《中国图书评论》2013年2期

(29) New Ethics and Old Roles: The Identity Dilemma of May Fourth New Women, Social Science in China, Vol.33,No.1, February 2012

(30) 一份苏联时期珍贵的历史档案,《南方周末》2012年2月16日

(31) 爱伦凯与五四新文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5期

(32) 《小团圆》:张爱玲的“忏悔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3期

(33) 《从苏联归来》在1930年代中国的译介与影响,第二作者,《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3期

(34) 名家谈莫言,主持人,《中国图书评论》2012年11期

(35) 成长创伤与家族史书写——谈新近出版的张爱玲自传小说《雷峰塔》《易经》,《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7期

(36) 孙犁的精神特征,《文艺报》2011年4月15日

(37) “达人”的随笔,《文艺报》2011年10月19日

(38) 生命本体与汉语新世纪——关于汉语文化哲学与中国文化建设的一次对话,《励耘学刊》第13辑,2011年8月,第二作者

(39) The Absence of Gender in May Fourth Narratives of Woman’s Emancipation: A Case Study on Hu Shi’s The Greatest Event in Life,New Zealand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12 No.1, June 2010

(40) 新伦理与旧角色:五四新女性身份认同的困境,《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5期

(41) 性别与认同:从五四新女性谈起,《身份、叙事与当代中国经验》,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1月

(42) 五四离婚思潮与欧阳予倩《回家以后》“本事”考论,《新文学史料》2010年1期

(43) 个人主义与性别权力:胡适、鲁迅与五四女性解放叙述的两个维度,《中山大学学报》2009年4期,《新华文摘》2010年11期转载

(44) 《“启蒙”“革命”与民族主义》,《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6期

(45) 自然之子——沈从文,《语文建设》2009年2期

(46) 五四新女性的身份认同危机,《时代周报》“纪念五四90周年特刊”2009年5月4日

(47) Women and Revolu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1927 Nationalist Revolution and its Literature, Chinese Revolution and Chinese Literature, Edited by Tao Dongfeng, Yang Xiaobin, Rosemary Roberts and Yang Ling, Newcastle upon Tyne, UK: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09

(48) 晚清女权叙述与民族主义,《燕赵学术》2009春之卷(初刊《励耘学刊》第5辑)

(49) 五四社交公开运动中的性别矛盾与恋爱思潮,《现代中国》第10辑,2008年1月

(50) 女性与革命:以1927年国民革命及其文学为背景,台湾《政大中文学报》第8期,2007年12月;《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10期

(51) 释校粗疏自检讨——兼与朱金顺先生商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2期

(52) 2004年现代文学研究综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1期

(53) 母语还是翻译——谈海外华人文学的写作语言,《华文文学》2006年第1期

(54) “走出”之后的“返回”,《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3期

(55) 五四关于女性“解放”的话语——以《终身大事》和《伤逝》为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台湾)第10期,2006年

(56) 叙述的修辞性与鲁迅的女性观,《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第3期。

(57) 归隐派与名士风度:废名、沈从文、汪曾祺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20期转载      

(58) 中国文学“现代”之起点——兼论“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历史意义,《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1期,2005年

(59) 回到现场,重构历史,《读书》2005年第6期

(60) 生命的微光,人间的智慧——谈李霁野的散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2期

(61) 清末女权:从语言到文学,《文艺争鸣》2004年第2期

(62) 20世纪初中国的女权话语与文学中的女性想象,《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63) 一种信仰的怀疑——论周作人文学思想的进化色彩,《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第二作者

(64) 阅读札记,《芙蓉》杂志2004年第6期

(65) 破碎的语言,“现代”的焦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1期

(66)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反思,《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67) 逃禅与脱俗:也谈苏曼殊的“宗教信仰”,《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春之卷

(68) 苏曼殊与五四浪漫文学,《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69) 40—70年代文学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笔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2期

(70) 沈从文的“反现代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2期

(71) 晚清与五四文学的国民性焦虑(一)——梁启超及晚清启蒙论者的国民性批判,《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10期

(72) 晚清与五四文学的国民性焦虑(二)——晚清新小说批判国民性母题的形成,《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第11期

(73) 晚清与五四文学的国民性焦虑(三)——鲁迅国民性话语的矛盾与超越,《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第12期

(74) 从曾朴到李劼人:中国长篇历史小说现代模式的形成,《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6期

(75) “新”之启蒙与公众舆论——论晚清新小说的价值,《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4期

(76) 从“谴责小说”看文学研究的亟待突破,《河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77) 《域外小说集》与周氏兄弟的新文学理念,《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4期

(78) 林纾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4期,《新华文摘》2003年第4期转载

(79) 《孽海花》与中国历史小说模式的现代转变,《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4期

(80) 二十世纪文人的边缘化与文学“游戏”说的产生,《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5期

(81) 林纾与新文学,《中华读书报》2001年2月21日

(82) 文明的追慕与质疑——20世纪中国文学文本的一种解读,《文艺争鸣》2001年6期

(83) 晚清小说现代性一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4期

(84) “五四”的困境与新文学的历史描述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2期

(85) 现代以来的女权主义叙事,《文艺报》1999年3月11日

(86) 傅斯年的科学主义与现代史学,《文艺报》1999年7月15日

(87) 闻一多人格精神的两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4期

(88) 由郭沫若对现代中国个性主义思想的反省,《郭沫若与东西方文化》,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

(89) 抒情化小说艺术境界论,《学术月刊》1998年7期

(90) 小说的抒情化与语言的本体性变迁,《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3期

(91) 孙犁:革命文学中的“多余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年4期

(92) 情无尽,长歌音不绝——《伤逝》语言的音乐特质,《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5期

(93) 非表现的表现——五四浪漫小说艺术批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2期

(94) 《白夜》与贾平凹的人生止境,《中华工商时报》1995年11月21日,《文艺报》1996年2月2日转载

(95) 人性的悲悯与文化的反省——评王安忆《我爱比尔》,《作品与争鸣》1996年10期

(96) Water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Volume 27, Fall 1993,No.2,Bowling Green, USA

(97) 李劼人长篇小说艺术批评,《文学评论》1990年3期

(98) 莫言小说的价值与缺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1期

(99) 巴金创作中的女性崇拜,《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2期,第一作者

(100) 李劼人与法国现实主义,《学术之声》第四期,1988年

主要专著

(1)编辑《新文化运动史料丛编•妇女与性别卷》(上、下),70万字,丛书主编:孙郁,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12月

(2)主编《性别与中国文化现代转型》,东方出版社2017年

(3)论文集《边缘与前沿:杨联芬学术论集》,新星出版社2018年

(4)专著《浪漫的中国:性别视角下激进主义思潮与文学(1890-1940)》,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

(5)合著《张爱玲的文学世界》,新星出版社2013年

(6)主编《中国散文通史•近代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年

(7)编选 《孙犁作品新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

(8)编选《钱钟书评说七十年》,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

(9)专著《中国现代小说导论(第2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10)专著《流动的瞬间:晚清与五四文学关系论》,台北秀威资讯公司2006年

(11)专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期刊与思潮(1897-1949)》,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

(12)专著《中国现代小说导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

(13)论文集《孙犁:革命文学中的“多余人”——20世纪中国文学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

(14)专著《诗与哲的追求——中国现代作家与德国》(合作,第一作者),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

(15)专著《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6)专著《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抒情倾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17)合作主编《中国新时期文学精品大系》17卷,中国文学出版社1993年

(18)合作主编《童话金库》,四川文艺出版社1993年

(19)《〈老子〉白话今译》,中国书店出版社1992年

相关新闻

百年回顾:文化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

“女性/性别与中国文化现代转型问题”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专访】杨联芬:女性·革命·知识分子

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洪昔杓教授一行访问我院

我院杨联芬教授成果入选2015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