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可君

教授,哲学、艺术批评家,策展人 办公室:人文楼215室 邮箱:kejunxia@163.com

教育背景

(1)2001 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获西方哲学博士学位
(2)2003—2004;德国弗莱堡大学哲学系学习
(3)2005—2006;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哲学系学习
(4)2015,德国法兰克福大学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

(1)西方文艺理论
(2)德国与法国当代哲学
(3)德国古典哲学
(4)中国道家思想
(5)东西方经典阅读
(6)当代西方与中国艺术

教授课程

(1)西方文艺理论史
(2)东西方哲学本体论研究
(3)西方当代文论原著选读
(4)海德格尔的基本问题
(5)德里达与南希研究
(6)本雅明与犹太教
(7)卡夫卡研究
(8)后现代思想研究
(9)中国古代艺术
(10)西方当代艺术

科研项目

(1)现象学研究
(2)“当代神学与人文学的交叉概念研究”(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项目)

代表性论文

(1)《写作的裂缝》:文艺评论,1994年第5期
(2)《阿Q以及可能的镜像》:鲁迅研究月刊,1995年第11期
(3)《对道德经文本句法层次的分析与解释》:中州学刊,1996年第4期
(4)《牟宗三思想研究综述》:哲学动态,1999年第5期
(5)《Fuge:海德格尔的世界问题》: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6)《绝境的步伐——德里达在海德格尔与勒维纳斯之间书写死亡》:开放时代,2001年第11期,此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002年第1期
(7)《艺术作品中的世界和作为世界精神的河流》:现代哲学,2002年第4期
(8)《海德格尔与世界问题的发生》:现代哲学,2003年第1期
(9)《德里达书写死之绝境——与Heidegger,Levinas,Blanchot一道发现死亡》:论证,第3期,近四万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0)《布朗肖的写作》:东方杂志,2003年第11期
(11)《无题的礼物和思想发生的位置——Derrida论馈赠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生产》第1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2)The Community of Love and Ethos Of Giving: Deconstruction Of Christanity in Jean-Luc Nancy. 2004年11月在台湾中原大学“上帝与公共生活”的国际会议论文。论文集今年即将出版
(13)《论残雪》:收入《从寻根到飘泊——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与文化》论文集。羊城晚报出版社,2003年。在该论文集中,其中发表了本人关于残雪小说的三篇评论和对诗人多多的一个评论文字,字数有四万字之多
(14)《礼物的精神——Derrida思想礼物及其对神学的解构》,《道风》:香港道风山神学研究期刊,2004年
(15)《<论语>的本体之学:解读<学而>开篇》:收入《原道》第11辑,2005年
(16)《圣母往见》:基督教文化评论,2006年
(17)《触感神学》:道风,2007年第2期
(18)《礼物给予的“汉语-神学”》:基督教文化学刊,2007年第3期
(19)《身体——思想的触感》:基督教文化学刊,2009年第6期
(20)《<水立方>:对称的火焰与时间性的法则》:当代文坛,2009年第7期
(21)《时间之痛:哨兵诗歌写作的地方志》:当代文坛,2009年第7期
(22)《荷尔德林的文论与现代汉诗写作的法度》: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9期
(23)《修性•基督化•自由感:当代中国艺术宗教精神的三种可能性》:文艺研究,2009年第11期
(26)《以自然为中介——论一种虚化的自然主义美学的可能性》,文艺研究,2015-03-01。
(27),国际A类外文论文:Trinity Theology and the Gift Economy of Forming a Spiritual Authority,in: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47:4,2017.
(28)国际艺术研讨会论文集出版文章:Between Conceptual Art and Flat Painting: on the Murky Poetry of Inframince Painting,2017.
(29)(代替的“主体”与以撒的“捆绑” 
——勒维纳斯与《创世记》第22章的解读):收录在:《列维纳斯的世纪或他者的命运》,“杭州列维纳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主要专著

以无用为主导思想出版的系列:
(1)《庖丁解牛》,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
(2)《庄子与海德格尔的第二次转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
(3)《无用的神学:班雅明、海德格与庄子》,台北五南出版社,2019年。
(4)《无用的文学:卡夫卡与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

一、个人原创性哲学写作:
(1)以山水画为新论域展开的哲学思考:《平淡的哲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2)夏可君的哲学读本:《无余与感通——源自中国经验的世界哲学》(新星出版社,2012)。
(3)提出艺术哲学的新概念:《虚薄:杜尚与庄子》(江苏美术出版社,2012)
(4)中国文化创造性内在转化的书写性命脉:《书写的逸乐》(昆仑出版社,2012)。
(5)《庖丁解牛》,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
(6)《吻》与《生命是最好的礼物》,青年出版社,2015年。
(7)《庄子与海德格尔的第二次转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

二、中国哲学的著述:
(8)庄子研究:《幻像与生命》(学林出版社,2006)。
(9)孔子研究:《论语讲习录》(黄山书社,2009)。
(10)子思与孟子研究:《中庸的时间解释学》(黄山书社,2009)。

三、西方哲学,艺术与诗歌文学的比较研究:
(11)关于中国当代诗歌以及比较诗学的研究:《姿势的诗学》(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
(12)关于基督教绘画与图像解经:《生命的感怀—福音书的图像解经》(台湾基督教文化出版社,2008)。
(13)关键词研究:《身体》(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015)。

四、艺术展览以及相关个体撰写的大量文本:
【从“余像(infra-image)”或者“写象(Image-graphic)”等哲学概念出发思考与论述中国当代艺术、诗歌与文学,并领导和参与实践项目】
(1)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个案研究:《余像绘画》(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2)策划展览并且出版第二辑:《余像绘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主持《绘画的书写性》绘画展览与文本创作(2011),北京当代艺术馆。
(4)《心性自然》绘画展览(2012),北京今日美术馆。
(5)《虚薄:杜尚与庄子》绘画第一回展,北京元典美术馆,2012年。
(6)《虚白:反向重构与无维度》,虚薄第二回展,北京索卡艺术空间。2013年。
(7)《空寒:自然的虚托邦》,虚薄第三回展,北京-台北索卡艺术空间。2014年。
(8)《默化墨》,北京:正和诚艺术空间,2014年。
(9)《抽象与自然》,北京:筑中美术馆,2014年。
(10)《中国式书写》:德国波恩,2015年,
(11)《中国墨线》,南京国际美展,2015年。
(12)《中国色》,北京,亚洲艺术中心,2015年。
(13)《虚色美学》,北京,筑中美术馆,2015年。
(14)《中国线》,温州,年代美术馆,2016年。
(15)《虚笔——刘国夫个展》,香港,3812艺术空间,2016年。
(16)《书写中国》,香港,水墨艺博会主题展,2016。

五、主持编辑与译介法国当代思想:
(1)德里达:《解构与哲学的未来》(吉林出版集团,2005,2011)。
(2)让-吕克•南希:《解构的共通体》(上海世纪集团,2007)。
(3)让-吕克•南希:《变异的思想》(吉林出版集团,200,2011)。
(4)让-吕克•南希:《无用的共通体》(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
(5)让-吕克•南希:《素描的愉悦》(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