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强
发布时间:2018-02-27
来源:影视与多媒体艺术教研室
潘天强(1954.8—)男,汉族,江西南昌人,祖籍上海松江
教授,硕士生导师
电话: 13521625151
邮箱:pantianqiang@163.com
1979-1983本科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1983年8月毕业留校入职人民大学中文系,2017年8月退休。
工作经历
1960.9-1966.6江西南昌市阳明路小学
1966.7-1968.4文革在家
1968.4-1968.11南昌市第22中学
1968.11-1972.4江西省永修县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南湖农场插队
1972.4-1979.8江西中医学院红旗制药厂工人
1979.9-1983.8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学生
1983.8-2017.8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师
2002-2004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
2004-2006影视与多媒体艺术教研室主任
2005-2015文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电影学科负责人
期间
1996年9月-1997年6月被派往韩国韩瑞大学讲学
2014年8月-2017年6月被派往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讲学
主要学术兼职
(1)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主编
(2)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
(3)全国马列文论学会理事、副秘书长
研究方向
(1)电影学
(2)文艺学
主授课程
(1)中外电影史
(2)电影史论
(3)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重要获奖
(1)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
(2)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优秀奖(2010)
代表性论文
(1)《一种历史的两种表达——〈铁皮鼓〉的小说与电影》电影艺术2012年第2期;
(2)《成长中的亚洲成长电影》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新华文摘2012年第13期全文转载;
(3)《浮云时代的非影院影像传播》电影艺术2011年第5期;
(4)《电影〈决裂〉:文革后期被勾兑的政治“贺岁片”》上海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5)《中国电影的代际问题》文艺研究2009年第12期;
(6)《电影〈活着〉:一种超越历史的影像震撼》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7)《在类型电影与作者电影之间——中国电影的策略》文艺争鸣2009年第7期;
(8)《论英雄主义》人文杂志2007年3期;
(9)《英雄主义及其在后新时期中国文艺中的显现方式》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主要专著
(1)《新编西方电影简明教程》(独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闻出版总署“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
(2)《新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新闻出版总署“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
科研项目
(1)中国人民大学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2)中国人民大学教改项目《影视与新媒体艺术课程建设整合》
论著:
1、《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第二版(参加,陆贵山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ISBN978-7-300-10423-2,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本人承担1.3万字
Guishan Lu, et al. April 2009.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ry trend, 2nd Edition.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ISBN978-7-300-10423-2
2、《唯物史观与文艺思潮》(参加,陆贵山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ISBN978-7-300-08517-5,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
3、《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参加,周忠厚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ISBN978-7-300-08517-3)
4、《新编西方电影简明教程》(独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ISBN 978-7-309-05459-0/J·95,280千字,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获人民大学2008年优秀教学成果校级二等奖。)
Tianqiang Pan. 2007. Western Film Studies Guide, 2nd Edition. Shanghai, China. Fudan Press。
5、《银海扬帆——电影批评理论与实践》(参加,王振民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7月)
Zhenmin Wang, et al. July 2005. Theory and Practice of Film Criticism. People’s Literature Press.
6、《新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复旦博学文学系列(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47万字)
Tianqiang Pan. 2005.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A New Course. Shanghai, China. Fudan Press.
(马驰: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优秀入门书——读潘天强主编的《新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文艺报2005年12月15日,7版,3000字)
7、《西方电影简明教程》复旦博学文学系列(独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28万字)教育部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06年),国家十一五重点教材(06年)。获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Tianqiang Pan. 2003. Western Film Studies Guide. Shanghai, China. Fudan Press.
(贾磊磊:电影与时间:从流派与类型的角度看历史——《西方电影简明教程》评述),中华读书报2005年6月15日18版,3000字)
8、《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发展史教程》撰写“新时期周扬、胡乔木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坚持与发展”一章,(参加,周忠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
9、《中国当代文艺思潮》撰写“形式主义文艺思潮”一章(参加,陆贵山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
10、《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概论》(参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陆贵山、周忠厚主编)
11、《影视艺术鉴赏》(副主编,撰写10万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金元浦等主编)
Yuanpu Jin, Tianqiang Pan, et al. September 1999. Television and Film Arts Appreciation. Capital Teacher’s College Press.
12、 《中国少儿百科全书》(撰写文艺词条3万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13、《唐诗撷英》(参加,撰写杜牧诗赏析5篇,1.5万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褚斌杰主编)
14、《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艺思潮》(合作,撰写3.5万字P185-236,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陆贵山主编)
15、《人类谋略宝库》(参加,撰写词条0.7万字,中国广播出版社1992,甘华鸣主编)
16、《马列文论导读》(参加,撰写2万字,作家出版社1991陆贵山等主编)
17、 《人学辞典》(参加,撰写词条18条,1万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黄楠森等主编)
18、《中国当代文艺思潮概论》(参加,撰写3.5万字P126-17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陆贵山主编)
19、《早起的虫儿——柏杨杂文选》(主编,华岳文艺出版社1988)
论文:
1、《成长中的亚洲成长电影》(新华文摘2012年13期转载2012年7月5日)
2、《一种历史的两种艺术表达——〈铁皮鼓〉的小说与电影》(电影艺术2012年第2期,3月5日)
Tianqiang Pan. March 2012. Film and Book Review: Blechtrommel, Die. Film Art Bimonthly. 2:343. 155-157.
3、《成长中的亚洲成长电影》(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2月1日)Tianqiang Pan. February 2012. On Asian Chengzhang Movies under Progress. Journal of Zhejiang Institute of Meida and Communications. 1: 43-51.
4、《浮云时代的非影院影像传播》(电影艺术2011年第5期2011年9月)p37.
Tianqiang Pan. May 2011. Dissemination of Non-theatre Motion Picture in the Era Where Everything is Nothing. Film Art Bimonthly. 5:340. 37-40.
5、《电影记忆开始的地方》(广东第二课堂,2010年第12期p40)
6、《电影〈决裂〉:文革后期被勾兑的政治“贺岁片”》(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5期,p43。12千字)
Tianqiang Pan. September 2010. Breaking with Old Ideas: An Untrue “Political New Year’s Film” at the Later Period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17: 5, 43-53.
7、《中国电影的代际问题》(文艺研究2009年第2期p77),
Tianqiang Pan. December 2009. The Inter-Generation Problem in Chinese Cinema.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77-89.。陈犀禾、聂伟主编的《当代华语电影的文化与差异》收录(广西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
8、《电影〈活着〉:一种超越历史的影像震撼》(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p23)
Tianqiang Pan. November 2009. The Movie “To Live”: An Unprecedented Image Shock. Journal of Jiangsu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6. 23-27
9、《在类型电影与作者电影之间——中国电影的策略》(文艺争鸣2009年第7期p117,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09年第11期全文转载)
Tianqiang Pan. 2009. Chinese Film Strategies to find Balance between Commercial Films and Art Films. Contention in Literature and Art. 7. 117-120.
10、《刻在生命中的痕迹》(人大校报2008年2月22日4版)
11、《我在人大搬家的经历》(人大校报2007年12月7日4版)
12、《论英雄主义》(人文杂志[西安]2007年3期)p20-25
Tianqiang Pan. March 2007. Heroism. The Journal of Humanities. 3. 20-25.
13、《英雄主义及其在后新时期中国文艺中的显现方式》(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p140-146(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7年第12期全文转载)
Tianqiang Pan. May 2007. Heroism and its Expression in Post- “New Era” of Chinese Literature. Journa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21:3, 140-146.
14、《论现当代文学中英雄人物的塑造》(江苏行政学院学报07年第2期)p120-126
Tianqiang Pan. March 2007. Characterization of Heroes i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Journal of Jiangsu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2. 120-126.
15、《电影史回顾:百年的坎坷与辉煌》(《艺术学》丛刊2006年第三卷第二期)
Tianqiang Pan. 2006. Film History Review: A Century of Ups and Downs. Journal of Arts. 3:2. 123-127.
16、《温柔的军团:论好莱坞文化霸权的多面性特征》潘天强、韦嘉(江苏行政学院学报06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影视艺术》2006年第8期全文转载)
Tianqiang Pan & Wei Jia. May 2006. Tender Army Group of Images – On the Versatility of Hollywood
Cultural Hegemony. Journal of Jiangsu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3. 25-30.
17、《英雄主义的历史阐释与消费时代》(社会科学,2005年第7期p108)
Tianqiang Pan. July 2005.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of Heroism and the Consumer Era.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7. 108-110.
18、《电影的第一个里程碑》(中国人民大学校报,2004年12月15日4版)
19、《来如彩云,去如疾风——送04毕业生》(中国人民大学校报2004年7月5日4版)
20、《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现代解读》(核心刊物《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3期p20)
21、《多媒体时代如何对待审美疲劳》(核心刊物《光明日报》2004年4月21日B2版)
22、《一对姊妹一对冤家——谈电影和电视的异同》(文艺报,2004年2月7日第3版,《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02年第2期全文转载)
23、《新时期形式主义文艺思潮的发展轨迹》(《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p117)
24、《片面的深刻与整体的偏狭——对影响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几种形式主义理论的学术剖析》(《南都学坛》河南南阳师院学报,2004年第1期p70)核心刊物《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4年第4期全文转载。)
25、《尺度的差异 价值的分歧——新时期文学中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比较》(《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湖南常德师院学报,2003年第6期p62。核心刊物《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4年第1期全文转载。)
26、《中外教育理念的差异——谈该不该让孩子出国读书》(中国教育报,2003年11月8 日,4版)
27、《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依据》(《马列文论研究》13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p50)
28、 《白求恩故居寻梦——人格魅力的现代解读》(中华读书报 国际文化版2002年6月5日21版)
29、《回顾寻根文学》(《南大语言文化学报》新加坡,第五卷第一期,2002年,4万字)
Tianqiang Pan. 2002. A Review of Literary Roots.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from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5:1. 143-200.
30、《白求恩故居寻梦》(中国人民大学校报2002年4月20日,4版)
31、《马克思主义文艺形式理论浅析》(《马列文论研究》12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P332-344)
32、《从思潮和流派的角度看电影发展的历史》(载蒲元振、杜寒风主编论文集《电影理论:迈向21世纪》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7月版,P49-60)
33、《人生就是连环画/谈摄影文学历时性特征》(《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2001/04/25)
34、《科技美学——21世纪的显学》(大众科技报,北京2001,4,15,6版)
35、《韩国社会文化的民族性与兼容性》(《东方》北京,1999,第3期)
36、《敢闯泥潭的左翼文化人》(北京晚报,1999,3,7,B17-20版)
37、《坎坷艰辛17年》(北京晚报,1999,3,7,B17-20版)
38、《冒险家乐园产生的怪胎》(北京晚报,1999,3,7,B17-20版)
39、《一江春水流出风光无限》(北京晚报,1999,3,7,B17-20版)
40、《决6不重复的张艺谋》(北京晚报,1999,3,7,B17-20版)
41、《追求艺术真谛的谢晋》(北京晚报,1999,3,7,B17-20版)
42、《把摄影机看到街上去——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北京晚报,1999,3,7,B17-20版)
43、《奥逊·威尔斯的反叛》(北京晚报,1999,3,7,B17-20版)
44、《电影院里的政治黑幕》(北京晚报,1999,3,7,B17-20版)
45、《〈奇遇〉带来的革命》(北京晚报,1999,3,7,B17-20版)
46、《从〈现代启示录〉看美国电影新生代导演》(北京晚报,1999,3,7,B17-20版)
47、《“启斯东的浴盆”——好莱坞的制片厂制度》(北京晚报,1999,3,7,B17-20版)
48、《巴黎大咖啡馆里的幽灵》(北京晚报,1999,3,7,B17-20版)
49、《爱森斯坦与他的〈战舰〉》(北京晚报,1999,3,7,B17-20版)
50、《明星的价值——鲜为人知的秘密》(北京晚报,1999,3,7,B17-20版)
51、《悬念大师希区柯克》(北京晚报,1999,3,7,B17-20版)
52、《格里菲斯的遗产》(北京晚报,1999,3,7,B17-20版)
53、《爆竹声声在美国》(中国文化报,文化周末1997,12,5,3版)
54、《夏威夷的防灾系统》(南方周末,1995,12,25,6版)
55、《论形势与形式及小说的衰弱》(《文艺评论》哈尔滨1994,第4期)
56、《世界真奇妙,“卖淫”也有假——〈骚土〉的性文化骗局》(载陈传才、周忠厚主编论文集《文坛西北风过耳——“陕军东征”文学现象透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57、《论现实主义文学形式在当代文学中的发展轨迹》(《浙江大学学报》1993,第2期)
58、《铿锵的木斧声——读木斧诗印象》(《诗刊》北京1992,第9期)
59、《论社会主义文艺的主旋律与多元化》(《阵地》北京1992,第7期)
60、《在马克思主义文艺体系中理解〈讲话〉的精髓》(《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2第3 期)
61、《简论新时期文学的文化意识》(《学术界》合肥,1992,第4期)
62、《寻根文学中的文化意识》(光明日报,1991,4,7)
63、《〈渴望〉轰动之谜——类型性格与人物命运》(《电影作品》成都,1991,第5期)
64、《需求、满足、与精神文明》(光明日报,1990,12,4,3版)
65、《论电影的运动造型特征》(《文学论集》第9集,和平出版社1989)
66、《高中语文总复习自测题》(北京科技报高中版1987,2,3)
67、《略论电影的抒情》(《文学论集》第8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68、《西方电影流派概说》(《文艺争鸣》长春1986,第3期)
69、《硕大的胸怀——青海风情录》(中国人民大学校报1985,12,24)
70、《标点符号的兴起与发展》(北京晚报1984,3,5,2版)
【艺苑对谈】潘天强:三十年从教随兴而行
2015年06月04日 14:44
三十年从教随兴而行
潘天强老师目前正在非洲南部的津巴布韦孔子学院任教。虽然我们无法面对面交流,但通过潘老师不时更新的博文,我们仍旧可以和他共同经历一次非洲之旅。对于潘老师而言,这次的非洲任教圆了他一直以来的一个梦,而回首从教的三十年,远在另一个大洲的潘老师用“随性而行”概况了他几十年来的心路历程。
人大中文系的那些年
1979年10月,潘天强老师从江西南昌的一个校办工厂考入人大中文系。在考上大学之前,潘老师已经在社会上闯荡了多年,入学之前已经有十年工龄。“其中有三年是在江西九江的农村插队,插队的地方就是现在胡耀邦的陵墓附近,我们住的茅草屋离胡耀邦园陵不到两里路。另外七年的时间是在后来名震一时的江中草珊瑚的生产厂:江中制药厂。在那儿从学徒干到车间负责人,在三班倒的间隙中,抽空复习考上了人大中文系。”知识改变了命运,这是潘老师一生中极为重要的一次转折。
回首在人大的时光,潘老师认为他的本科四年是辛苦并快乐的:“由于有了在社会上闯荡的经历,我在上学时有两个优势,一是带薪上学,当时我每月有36元的职工助学金,那时最高的学生助学金只有19元,所以我绝对是班里的富翁。另外对学校的物质条件要求也并不高,感觉能到北京来上学已经是到天堂了,还提什么要求,根本没想过。那时二炮还占据学校大部分校园,没教室上课、没有图书馆,甚至没有食堂吃饭。”
毕业时选择留校也是潘老师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的选择。“1983年我们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毕业生分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但是那时由于大学毕业生稀缺,所以很多单位都抢着要毕业生,然而我却最终选择了留校。” 潘老师留校后先被分配在中文系的写作教研室。“当时写作教研室主任是胡明阳老师,后来成为语言学界的泰斗级人物。那天去报到时我的脸色肯定不好看,因为我当时很不乐意教写作课。但我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在写作教研室教了两年的写作课,甚至还包括法律系的法律文书写作等。后来,胡明阳老师带领写作教研室的一班人创建了人大最早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心,但是我没有跟着过去,改投陆贵山老师门下,开始教“文艺思潮”和“马克思主义文论”。”
“当时物质条件差,每个系只有四间办公室,老师们甚至在家里开会、备课。”说到当时艰苦的教学、生活条件,潘老师回忆了同他一起的奋斗过的50后的教师们:“文学院这些年有一批和我年龄相仿的50后教师先后都要退休了。和我们院更年轻的教师相比,50后的教师算是比较有特点的。他们憨态可掬,整天笑嘻嘻,似乎无忧无虑,但是翻开他们的履历,大家年轻时都有一番奇特的经历。”由于生长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些50后教师们都不是从学校走向学校,大多数人都下过乡,有的进过厂,有的还扛过枪,文革时大都上过当。恢复高考时他们都是从田头、从机床边、从军营里直接奔向考场,都是在千军万马的高考大军中杀出重围的佼佼者。在30多年的学术之路中,目前他们中的大多都成为各个学科的带头人。
“50后还特别皮实,在我们现在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的生存状态下,50后身体好像都不错,压力巨大的教学科研工作,以及上有老下有小的繁重家务好像压不垮这些50后。”潘老师接着说道。他从自身经历出发讲述了属于50后教师们的记忆。这批50后幼年时经历了三年饥荒,刚上学时又遇到文革十年浩劫,上山下乡的经历打断了他们的学习生涯,最后总算搭上恢复高考的末班车,毕业后一直到现在即将退休,他们经历甚至参与了中国改革开放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批人在社会大潮中翻滚,却能在心里和生理上总是立于不败之地。潘老师认为是时代造就了他们,练就了他们这一代人坚毅的性格和承受任何人生风险的能力。
如今回头看当时留校任教这一选择,潘老师并不后悔。“当时我之所以留校,主要是觉得我在上大学之前已经在社会上闯荡了10年,在哪个单位都差不多,于是就服从分配留校教书。而现在看来在学校和机关的比较中,学校有几个优势是机关不能比的。首先就是每年的寒暑假,那是在学校的最大福利,任何机关都不可能有。其次是不用坐班,有自己充分的时间上的自由。第三是作为老师每年送往迎来,假期结束后在教室里见到的都是新鲜的面孔。而机关里一间办公室里的同事从进去到退休除了变老就不可能再改变。”
人大电影学史前史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思想活跃,充满激情的年代,各种各样的国外文艺思潮涌进国门,在我国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怀着好奇心的潘天强老师开始接触这些理论,并对马克思主义文论进行梳理和研究。当时国内对马克思主义文论有一种排斥和拆解的思潮,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论已经过时,无法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潘老师经过认真阅读,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以人性为出发点的,它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于是潘老师在90年代差不多教了10年本科基础课“马克思主义文论”,编著了《新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并发表了系列相关论文,开始招收文艺学硕士,其中有不少人后来考上博士,成为文艺学的专门人才。潘老师也在教学中真心地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强大的生命力。
除了教写作和文艺理论外,潘老师的兴趣其实还很广泛,电影就是他当时的兴奋点之一。“1985年我有机会参加了全国高校电影学会在上海举办的第三期高校教师电影教学培训班。在上海的20多天时间,每天上午上课,下午晚上看四部电影,没有旅游,没有宴请,结结实实地学到了许多东西,也看了许多当时很难看到的电影。回来后我就向系里申请开设电影课。”当时潘老师面向全校的电影选修课“西方电影流派”场场爆满,人数都在500人左右。而在文艺学领域有了更年轻、更有实力的教师后,他及时地将电影选修课正式升格为必修课,并在2004年成立了电影学教研室,潘老师担任第一任教研室主任。
作为电影学科负责人,潘老师于2007年为人大文学院申请到了电影学硕士点,2008年开始招收电影学硕士,他撰写的《新编西方电影简明教程》也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后,电影教研室陆续引进了几位才学出众的博士,大大加强了电影学科的力量。而从这个学期开始,电影学教研室又开始招收电影学专业硕士,使这个前沿性、开拓性的专业逐渐强大。潘老师坦言:“对我来说,电影学最初完全是兴趣所在,在人大开设电影选修课当时也有一点想聚聚人气的念头。但当我深入到电影学,尤其是电影史论研究中的时候,我发现电影学科现在已经构成了人文社科、甚至是其它学科都可以进入的巨大的研究平台,其前景不可限量。现在我们电影学有几位优秀的年轻教师,他们青春激情、学术渊博,我相信他们将会把我们的电影学学科带入一个更高的台阶。”
津巴布韦:50后的随性之选
在潘老师即将退休之时,他却主动选择奔赴南部非洲的津巴布韦,在万里之外的孔子学院任教三年,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潘老师认为“孔子学院”的教师是文化使者,而他自己也从一名教师成功转变成了一位文化传播者。谈及远赴南非的初衷,潘老师笑言:“这是看惯了人大校园的春花秋月,吃遍了人大食堂的南北风味之后的随性而行。”
今年是潘老师的本命年,也是他的花甲寿年。在很多人眼里,非洲或许就是山峦绵亘,草木葱茏,圆形茅舍,牛羊穿行,一派祥和的田园风光。然而跟高度现代化的北京城比,非洲生活的艰苦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可在潘老师看来,“我觉得非洲的环境完全不是问题,因为我想这儿再艰苦也不会比我年轻时在农村插队艰苦。”潘老师打趣说,在非洲至少不用担心北京的雾霾和停车位。随性而行,心性使然,到非洲孔子学院正是潘老师再一次随性选择的结果。
在行前参加培训时,潘老师遇到的一位年轻人,“他是在一家专业的咨询公司做非洲风险评估的专业人员,他也要报名去非洲当三年老师。我问他,你做这么专业的非洲问题研究,还要去非洲实地呆三年有必要吗?他说,‘我们这一行里的老外在非洲一个国家一呆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这才是专业人士,我不去非洲呆几年根本就没法和他对话。’”他的话对于潘老师触动很深。“的确,这也许是我人生最后一次选择,这次选择能让我真正地、更深入地去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了解这个地方的人和事,了解这里的美。从新奇到理性,是我决定到津巴布韦任教的决策过程。我想三年以后我回到人大时,我看世界的眼光和视角肯定和现在不一样。读书、行路,我们50后就这样一路走来。”
在兴趣中完成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享受自己的兴趣。把兴趣和工作合二为一,要达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要抓住一切机会,尽量争取。一旦抓住了兴奋点就要把它做到最好,争取做到极致。最后,潘天强老师再次把自己纳入50后的大群体中:“我们50后的特点就是曾经历过最艰苦的日子,以后再难的日子对我们来说都不是事儿。另外我们很容易满足,只要给我们一些有利的条件我们都会尽所能做到最好。最后我们有巨大的包容心,可以容纳一切对我们的非议和指责。所以大家会看到50后的老师大部分都是乐呵呵的,这就是我们应对社会压力和挑战的生活态度。”这种淡然处事的态度,让潘天强老师的每次选择都显得随兴然而他却往往能收获满足。而这种人生态度,也是这批依然在实现自我梦想的50后教给我们的。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新闻媒体中心
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2014级硕士 万梦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