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毕业论文辑录
发布时间:2019-04-03
来源:
序号 |
姓名 |
题目 |
专业 |
导师 |
1 |
崔埈豪 |
《论语》中的学习观 |
汉语言 |
李禄兴 |
2 |
韩宗佶 |
韩国学生学习汉语补语遗漏的偏误分析 |
汉语言 |
殷何辉 |
3 |
李俊荣 |
在华留学生的生活状况调研 |
汉语言 |
冀小军 |
4 |
林宗根 |
韩国留学生使用“别和不”的偏误分析 |
汉语言 |
荣继华 |
5 |
狄安娜 |
阿拜《阿克利亚》中对合萨克社会问题的批判 |
汉语言 |
荣继华 |
6 |
阿泰 |
新HSK5000词里的成语进行对比 |
汉语言 |
张洁 |
7 |
金多正 |
韩国留学生汉语成语习得难点与对策分析 |
汉语言 |
章欣 |
8 |
李承桓 |
汉韩谚语翻译研究 |
汉语言 |
董正存 |
9 |
安炯俊 |
韩国安东大学孔子学院和江原大学孔子学院汉语言文化传播对比研究 |
汉语言 |
陈晨 |
10 |
安流璟 |
韩国小说的韩汉翻译研究——以申京淑《寻找母亲》为例 |
汉语言 |
金海鹰 |
11 |
洪坰泽 |
《论语》“孝通观”研究 |
汉语言 |
刘爱菊 |
12 |
金希园 |
留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的困难调查 |
汉语言 |
高增霞 |
13 |
金秀仁 |
韩汉十二生肖俗语比较研究 |
汉语言 |
高增霞 |
14 |
金俊永 |
论“中流”在韩国媒体的发展情况 |
汉语言 |
徐承伟 |
15 |
金宰贤 |
中韩英警示语比较 |
汉语言 |
高增霞 |
16 |
金真元 |
来华韩国留学生对中国教师的评价及成因分析 |
汉语言 |
杨书俊 |
17 |
金智慧 |
中国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和韩国电影《王的男人》颜色意象对比分析 |
汉语言 |
潘晨婧 |
18 |
李娥朗 |
《居延新简》中的“枚” |
汉语言 |
路志英 |
19 |
李佳英 |
《红高粱家族》与韩译本中的连动式研究 |
汉语言 |
高增霞 |
20 |
李耶恩 |
研究韩语助词与韩语助词对应的汉语词语 |
汉语言 |
李禄兴 |
21 |
李艺恩 |
《论语》交友观研究 |
汉语言 |
刘爱菊 |
22 |
李在浩 |
浅析韩流文化对中国影响的扩大化 |
汉语言 |
金海鹰 |
23 |
林志奎 |
中国初级综合教材与韩国初级综合教材的比较 |
汉语言 |
冀小军 |
24 |
罗妍琇 |
《论语》与《圣经》里的“恕”之道研究 |
汉语言 |
刘爱菊 |
25 |
南信佑 |
中韩汉字比较研究 |
汉语言 |
殷何辉 |
26 |
皮景珍 |
韩国学生“全”与“全部”的使用偏误考察与分析 |
汉语言 |
白鸽 |
27 |
朴永敬 |
韩汉翻译中的词语辨析研究 |
汉语言 |
董正存 |
28 |
朴幼安娜 |
玄镇健与鲁迅的同名小说《故乡》比较 |
汉语言 |
潘晨婧 |
29 |
朴珍珠 |
韩国学生习得韩语介词难点的调查 |
汉语言 |
章欣 |
30 |
宋沼妍 |
“驻华韩国文化院世宗学堂”与“首尔孔子学院”的语言文化传播对比研究 |
汉语言 |
陈晨 |
31 |
孙媛雅 |
中韩少儿韩语教材对比研究 |
汉语言 |
傅由 |
32 |
元成旭 |
韩国“中南大学孔子学院”及首尔孔子学院“汉语言文化传播状况研究 |
汉语言 |
陈晨 |
33 |
崔成龙 |
《三国演义》诸葛亮小议 |
汉语言文学 |
杨贺 |
34 |
高璟俊 |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译注及语言特点分析 |
汉语言文学 |
杨贺 |
35 |
洪材勋 |
欲望与思想:《九云梦》研究 |
汉语言文学 |
徐建委 |
36 |
金相贤 |
《三国演义》曹、刘、孙人物形象及文化内涵比较研究 |
汉语言文学 |
徐建委 |
37 |
李永盂 |
孔子与孟子的儒学 |
汉语言文学 |
徐建委 |
38 |
罗时珍 |
《史记•报任少卿书》译注及艺术特征分析 |
汉语言文学 |
杨贺 |
39 |
严圣熔 |
《史记•管晏列传》译注及人物分析 |
汉语言文学 |
杨贺 |
40 |
赵俊纪 |
《汉书•苏武传》翻译及语言特点的分析 |
汉语言文学 |
杨贺 |
41 |
金昭延 |
中韩说话文字比较分析 |
汉语言文学 |
徐建委 |
42 |
白殊彬 |
试析孔子的教育观 |
汉语言文学 |
韩慧英 |
43 |
崔元硕 |
孙悟空的人物形象 |
汉语言文学 |
吴真 |
44 |
韩娥喇 |
《史记•五帝本纪》文学及语言特点分析 |
汉语言文学 |
杨贺 |
45 |
韩伦起 |
《三国演义》战将的塑造 |
汉语言文学 |
徐建委 |
46 |
韩松伊 |
李白的叙述方式研究 |
汉语言文学 |
朱子辉 |
47 |
金兑映 |
《三国演义》的宗教分析 |
汉语言文学 |
徐建委 |
48 |
金俊泳 |
《论语》孝道文化探析 |
汉语言文学 |
徐建委 |
49 |
金喜东 |
浅论《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塑造 |
汉语言文学 |
徐建委 |
50 |
李承炫 |
中西视域下的人性论语治国——以孟、荀、霍布斯及卢梭为例 |
汉语言文学 |
韩慧英 |
51 |
李承佑 |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性格分析 |
汉语言文学 |
吴真 |
52 |
李玟炅 |
《阿Q正传》中的精神分析法 |
汉语言文学 |
杨庆祥 |
53 |
李仁珩 |
韩国人眼中的刘邦形象 |
汉语言文学 |
吴真 |
54 |
李守根 |
韩国人眼中的曹操 |
汉语言文学 |
吴真 |
55 |
李水净 |
《论语》之“仁”与《圣经》之“爱”比较研究 |
汉语言文学 |
杨贺 |
56 |
李宣桦 |
从“子以四教”论人才的全面发展 |
汉语言文学 |
杨贺 |
57 |
李昭英 |
中韩互译研究——以词语、短语、句子为例 |
汉语言文学 |
金海鹰 |
58 |
吕多桢 |
《活着》与《圣经·约伯记》比较研究 |
汉语言文学 |
杨庆祥 |
59 |
朴星慧 |
韩国学生对汉语成语语法性质掌握情况调查 |
汉语言文学 |
章欣 |
60 |
任贤珍 |
《史记•屈原列传》翻译及语言特点分析 |
汉语言文学 |
杨贺 |
61 |
吴宰铉 |
《论语》中“仁”研究 |
汉语言文学 |
杨贺 |
62 |
游美贞 |
佛教对柬埔寨文学的影响 |
汉语言文学 |
杨书俊 |
63 |
张善我 |
浅谈《人生》刘巧珍的形象特征及其意义 |
汉语言文学 |
杨庆祥 |
64 |
赵舒娟 |
在《论语》中孔子的政治思想 |
汉语言文学 |
朱子辉 |
65 |
赵允振 |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与曹操 |
汉语言文学 |
吴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