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党委组织第21期入党积极分子前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展实践研学
发布时间:2025-05-09
来源:
为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入党积极分子的党性修养,4月23日下午,文学院党委组织第21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学员前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展实践研学活动。学院党委副书记康凤带队,党团学办公室副主任侯佳俐及培训班全体学员参与学习。
本次实践,学员们先后参观了“兵器陈列”与“抗美援朝战争馆”。在“兵器陈列”展中,大家近距离观摩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武器装备,从国产战斗机、坦克到现代化军事科技展品,直观了解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辉煌成就。讲解员结合展品背后的故事,讲述了一代代军工人攻坚克难、自主创新的奋斗历程,学员们深受触动,对“科技强军”战略和新时代强军目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随后,大家走进“抗美援朝战争馆”,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与民族的期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馆中陈列的珍贵的历史文物、详实的文献资料和生动的影像场景,带领同学们回顾了志愿军将士保家卫国的英雄壮举,使学员们深刻领悟到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参观过程中,学员们驻足凝视志愿军的遗物、手稿和战场复原场景,深切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用鲜血与生命铸就的信仰力量。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此次实践研学活动不仅让学员们回顾了党的奋斗历史,更让他们深刻领悟到了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激励同学们在向党组织靠拢的征程中,锚定精神坐标,努力成为有理想荣光、有蓬勃朝气、有浑身干劲、有牺牲精神的先锋闯将。
参观感悟
胡文卓:走进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心满是震撼与敬仰。抗美援朝展区里上甘岭精神的介绍格外醒目。志愿军在极端劣势的装备条件下,凭借“为了祖国,为了人民”的奉献精神,英勇顽强战斗。他们不屈不挠,用血肉之躯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线,让我真切领悟到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磅礴力量。偶然看到“鲁艺的一天”雕塑,倍感亲切。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鲁艺在抗战时期肩负起培养文艺骨干的重任。那栩栩如生的雕塑,仿佛重现了先辈们创作的场景,让我感受到他们用文艺鼓舞抗战士气的热忱与担当。此次参观,是生动的党史学习课。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与奉献精神,如明灯照亮我心。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我要从先辈精神中汲取力量,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在工作和学习中积极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瑛杰:步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大厅,红底白字的巨幅楹联高悬于展厅两侧,如两柄精神利剑直指苍穹。在东风导弹银灰色的箭体映衬下,楹联的红底愈发鲜艳。70209号战机翼展投下的阴影里,我凝视蒙皮上细密的弹孔,突然读懂展厅序言中“钢少气多”的深意——那些手工锻打的铆钉与精密铸造的导弹壳体,共同勾勒出民族精神从匍匐到挺立的壮阔年轮。在三楼展厅的毛岸英雕像前,汉白玉折射的光斑落在他年轻的脸庞上。这个26岁的生命选择以俄语翻译身份奔赴战场,用年轻躯体印证了“共产党员先上”不是口号,而是浸透在血脉中的信仰本能。真正的红色基因,正是这种跨越国界、穿透生死的精神传承。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我愿做邱少云火种下的灯芯,成为黄继光钢钉里的铁原子。当战火化作没有硝烟的考验,这份跨越时空的精神馈赠,将永远校准我们这代人的人生弹道。
文|薛路怡
图|萧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