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专访】几十年两度投怀人大机缘深,做学问刻苦钻研也无风雨也无晴

发布时间:2015-11-19
来源:陈复华

陈复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汉语音韵学研究。

人生短短几个秋,若其中有一半时间与人大交融在一起,你将作何感想?一年多的大一生活回忆起来己觉得有些应接不暇,当陈复华老先生忆起近半个世纪的故事时怎能不千头万绪涌上心头?

走进北大中关园宁静的小屋,三个大大的书架上排满了厚厚的典籍,占据了小屋的三分之一,一张不大的书桌摆在靠窗的位置,桌上放着陈老先生与夫人年轻时的照片,小屋里充满了浓郁的书香气息,让人感觉角落里的的这一格书屋暗藏着博大精深的学问。陈老面北,我们面东坐定。微微一笑,陈老示意我们开始。

七十八岁的老先生在半个世纪前的1958年来到人大,从此便开始了与人大的第一次。姻缘。1958年先到铁狮子胡同一号,1960年中文系成立后调到西郊分校(人大现址)。他提起人大当时的风貌——求是楼、红楼、林园、东风楼······传奇校长吴玉章,中文系的教学制度,过去老同事的轶闻趣事······一连串的故事如数家珍。听了这许多闻所未闻的人大历史,不觉中人大的印象在脑海里深刻了许多。

那时人大的条件很简陋,设备缺乏,冬天许多屋子都没有暖气。人多屋少,连老师都要合住一个屋,当时陈老就是与两个人合住。说到这里陈老加了二个小插曲当时的人大等级划分很严格。研究生毕业的老师与本科生毕业的老师待遇不同。陈老读过研究生,所以领到的用品是五屉的书桌和大书架,其他两位则是三屉桌和小书架。研究生老师可以住单身宿舍,于是陈老搬了出去,但迫于人大的住房压力又不得不搬回来。然而就在这样的条件下,陈老创造着人大的历史、中文系的历史。

作为以真心作学问的学者,陈老有着踏实的治学作风,三尺讲台上他影响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其中有些就成为现在文学院的骨干力量。陈老学问高深,曾与许嘉璐、蒋效愚等人成立了汉语研究沙龙,定期交流切磋,在当时很有影响,也大大促进了学术进步。在当时的政治运动一场接一场,体制严格的束缚使人难有所作为的大背景下,这种交流很是难能可贵。

正当陈老越谈越兴奋之时,陈夫人给我们拿来了饮料。我们谈得很投机,老夫人也忍不住加入进来。她的娓娓述说,引发了我们内心数次惊叹。两位结发伉俪原是武汉大学同学,攻读相同的专业,后来又一同念完研究生,不同的是后来老夫人扎根于北大,与中科院院士王选一起工作,并取得了突出成就。两位前辈不但在学术上有着踏实的作风,辉煌的成就,在婚姻上也是一如既往近六十年,着实令人肃然起敬。1971年陈老调到北大任教,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与人大“姻缘”就此结束,1978年他再次踏入人大。与第一次不同的是,这时的人大处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气氛在人大蔚然成风,积极向上是每个人的精神状态。陈老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展身手,耗时近十五年主编完成了鸿篇巨制《古代汉语词典》,这在学术界堪称壮举。但陈老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以前很好的视力到现在连走路都不好用,给生活到来了诸多不便。当提到中文系时,陈老露出一脸的自豪。以前中文系是为人追捧的,是地地道道的显学,上至吴玉章校长,下至普通学生,都热衷于文学,大不同于现在。陈老想通过我们告诉学文的同学,文科是不可或缺的,中文是文科的基础,学好中文是每个中国人应该做的。如今,重文的风气正日渐浓郁,上至中央都很重视,所以不要跟风,要踏实,有股钻劲。(说这话时陈老从靠背上坐了起来)

陈老研究学问一辈子,当我们问到他的治学心得时,他语重心长地说治学离不开毅力与钻劲,尤其是在他所专攻的音韵学领域,要有大量的积累,大量地占有材料,然后还要学会驾驭这些材料,因为发表自己的观点必须有材料作为依据。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退休后的陈老仍不忘作些研究,但苦于视力所限,只能适可而止,无法再有邧种痛快淋漓的感觉了。最后,在谈到人大的发展时,陈老满口称赞。在复校后人大转型很快,学术氛围越来越浓郁,他相信人大会越办越好,终将成为的“人民满意,世界一流”的大学,并借此校庆之机祝福人大前途光明。

 06级本科 张士良 索红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