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蔡丹君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教授 女 1981年9月25日生 湖南株洲人 中国共产党党员 2019年,入选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青年学者A岗
教育背景
1.1999-2003 就读于于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
2.2005-2008 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
3.2009-2013 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2016- 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教研室教学科研岗工作
2. 2013-2016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3. 2008-2009 在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报社工作
研究方向
1.北朝文学研究
2.《陶渊明集》文献研究
3.《文选》学研究
4.陈隋唐易代诗学研究
5.汉代文学研究
重要获奖
1.第六届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师讲述育人故事展示交流活动二等奖(2024,北京市评选颁发)
2.第八届“大众喜爱的阅读新媒体账号视频号”称号,(2024,获中宣部推荐,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中国全民阅读媒体联盟、全民阅读与融媒体智库联合评选颁发。)
3.第九届教育部人文社科学术成果奖,青年成果奖(2024,教育部评选颁发。)
4.日本研究优秀论文奖(2019,中华日本学会联合全国日本经济学会、中国日本史学会、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中国日本文学研究研究会、中华日本哲学会共同评选颁发)
5.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3,北京大学评选颁发)
科研项目
1.《陶渊明集文献集成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汉魏六朝别集文献集成研究”之子项目(2013)
2.《陈隋唐易代文学思想史》,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易代之际的文学思想史研究”之子项目(2014)
3.《中国文艺思想通史》“汉代卷”,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思想通史》之子项目(2014)
4.《〈陶渊明集〉文献研究》,第55批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一等资助(2014)
5.《陶渊明集》海外版本研究,第8批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特别资助(2015)
6.《从乡里到都城:历史与空间变迁视野中的十六国北朝文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2017)
7.《十六国北朝文学史事编年》,中国人民大学新教师科研启动项目。
8.《十六国北朝石刻资料研究长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先唐出土文献与文学研究”之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团队培育专项项目。
9.《〈陶渊明集〉版本叙录》,国家古籍出版资助。
以上已完成全部结项。
10.《十六国北朝石刻韵文文献集成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22,正待结项)
学术论文
1.《早期文本研究理论方法的区分与整合》,《清华大学学报》,2025年第6期(待刊)。
2.《〈陶渊明集〉的编纂思想及其对唐代世俗社会的影响》,《文学评论》,2023年第6期。
3.《宫体诗的遗产:虚拟京洛与情感塑形》,《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3年第5期。
4.《闻一多与古典文学界的“清华学派”》,《中国古典学》,2022年第2辑。
5.《理来情无存:谢灵运山水诗的篇体价值》,《文学遗产》,2022年第5期。
6.《陶渊明集文献与易代诗学传统之关系》,《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待刊。
7.《〈洛阳伽蓝记〉都城书写的多民族文化特质》,《民族文学研究》,2022年第4期。
8.《南宋曾集刊本〈陶渊明集〉的理学底色》,《中外论坛》,2021年第4辑;
9.《书法史视域下的〈陶渊明集〉苏写本版本考察》,《中国典籍与文化》,2021年第4期;
10.《晋宋诗学的“物理”探求》,《文艺理论研究》,2021年第5期;
11.《乡里私学与北魏后期文化格局的形成》,《古典学研究》,2021年第2期;
12.《“腴辞云构”:西汉大赋虚拟空间的语言艺术》,《文学评论》,2020年第6期;
13.《东汉明章时代礼乐秩序的重建及其文学呈现》,《文学遗产》,2020年第3期;
14.《历史感与诗学传统的形成——以中古时期易代相关的诗学现象为例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1.15;
15.《基于乡里社会的十六国胡汉民族关系》,《上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16.《北朝〈汉书〉学与北朝文学的汉代传统》,《岭南学报》,复刊第11辑,2019年;
17.《六朝杂史、杂传与咏史诗学的发展——以北齐阳休之本陶渊明集所收集圣贤群辅录为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18.《莲社故事文、图与〈陶渊明集〉之编纂》,《文艺研究》,2019年第3期;
19.《〈陶渊明集〉在日本的翻刻、写抄与注译》,《复旦学报》,2019年第3期;
20.《从国民语文教育到文学经典普及——余冠英先生学术思想溯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21.《温子昇的生前身后名》,《读书》,2019年第5期;
22.《律体定型首功归属“沈宋”考论》,《唐宋历史评论》,第八辑,2018年;
23.《班固〈典引〉的文体学思想与文章实践》,《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24.《鲜卑贵族与北魏洛阳文学风气的形成》,《民族文学研究》,2018年第2期;
25.《独山莫氏复刻缩宋本〈陶渊明集〉底本探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7年第6期;
26.《西晋末年北方乡里坞壁文人、文学考论》,《郑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年第4期;
27.《〈文选〉李善注引谶纬文献的若干问题》,《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2017年第18辑;
28.《谶言、玄意与佛理:十六国胡族新贵的精神世界及文学呈现》,《国际汉学研究通讯》,2017年第13-14辑;
29.《乡里社会与十六国北朝文学的本土复兴》,《文学遗产》,2017年第1期;
30.《西汉甘泉祭祀仪式的文学影响——从采诗夜诵到甘泉诸赋》,《文学评论》,2016年第2期;
31.《乡里遗民社会与“五凉”文学特质的形成》,《中国典籍与文化》2015年第2期;
32.《乡论社会与十六国文学的基本价值观念》,《文艺理论研究》,2014年第5期;
33.《南北朝抄撰学士考》,《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2014年第16辑;
34.《平城政权、崔浩案与北朝文学低谷期的形成》,《马来西亚人文与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第4期;
35.《西汉赋家的郎官身份对其赋作的影响》,《文学遗产》,2013年第5期;
36.《道教影响下的〈江南上云乐〉及其乐舞源流》,《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年第3期;
37.《曹道衡先生文学史研究的成就与启示》,《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年第5期;
38.《从沈佺期被囚到宋之问之死:盛唐前夕宫廷文人的道德问题及其对文学变革的影响》,《中国文学研究》(复旦大学),2014年第4期;
39.《论曹魏文人“以古乐府写时事”的思想根源》,《乐府学》,第7辑(2012);
40.《新体诗的突围——景龙诗人的诗体革新与复古实践》,《云梦学刊》,2011年第5期;
41.《〈河岳英灵集〉诗体观念探源》,《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4期;
42.《荆雍地域与宫体诗的兴起》,《文学遗产》,2010年第1期;
43.《浅析舜在屈原辞中的特殊地位》,《文学前沿》,2007年第1期
44.《杜甫晚年赴湘求道考论》(同时为本科毕业论文,被评为湖南师范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道教与湖南》,2003年刊。
书评、诗文鉴赏、教学理论相关文章
1.《古代诗歌研究中的问题本位意识——葛晓音先生〈唐诗流变论要〉中的方法与启示》,《国际汉学研究通讯》,待刊。
2.《开启学术训练要靠不断发问》(理论文章),《光明日报》,2022年5月31日。
3.《唯务从实,追寻进境——业师傅刚教授学术教研工作侧记》,《名作欣赏》,2022年第1期。
4.《访北京大学中文系博雅特聘教授傅刚 | 开展集部文献的研究,需要回到学术史中去》,《文汇报》,2021年2月22日;
5.《克服独处:盛唐隐者之诗的情绪魅力》,《文史知识》,2014年第9期;
6.《空罇之愁——从杜甫〈晦日寻崔辑李封说起〉》,《文史知识》,2010年第10期;
7.《值此独酌之日——李杜独酌诗中的两种孤独》,《文史知识》,2012年第1期;
8.《草木有本心——张九龄〈感遇〉二首的别致之处》,《文史知识》,2014年第1期;
9.《冷淡存知己——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中的深情》,《文史知识》,2020年第9期;
10.Comments on Sound and Sight :Poetry and Courtier Culture in the Yongming Era (483-493),《中国学术》,第31辑。
学术专著(独著)
1.《从乡里到都城:历史与空间变迁视野中的十六国北朝文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
2.《〈陶渊明集〉版本汇考》,凤凰出版社,2024年。
3.《百问红楼·人物众生相》《百问红楼·情节名场面》,人民文学出版社,2025年。
4.《唐诗中的十八场旅行》,果麦文化,2025年。
5.《少年读〈红楼梦〉》,青岛出版集团,2024年。
6.《浮世本来多聚散——唐诗中的二十一种孤独》,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
7.《见南山:田园诗史话》,商务印书馆,2022年。
教授课程
1. 本科生课程:
(1)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专业必修课,入选中国人民大学金课项目,获项目资助)
(2)中国古代文学史(二)(专业必修课)
(3)中国古代文论名著选讲(专业选修课,被艺术学院列为专业必修课)
(4)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讲读(专业必修课)
(5)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世界(校选课)
指导学生发表的论文
1.邢乐萌《〈文选〉五臣注与开元初年的文学风向 ——从阮籍〈咏怀十七首〉注说起》,《杜甫研究学刊》,2023年第1期,第90-100,126页。
2.于晨雪:Criticism of Confucianism's Social Functions from "A Fu on the Marvelous Crow":The Prophetic Meaning of the Crow in the Divination Culture;期刊:Science Insights;2022年第41卷,第6期,第713—717页.
3.贾鸣《论六朝隋唐文人拟作〈步虚词〉的世俗化》,《天中学刊》,2024年第2期,第102-109页。
4.王丹,蔡丹君《探索文本背后的历史信息——曹道衡〈文选〉研究的启示》,阐释学学刊第一期,2020年12月
5.葛涵瑞《唐诗中“秉烛赏花”意象的形成及其审美意蕴》,《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22年第3期,第 51-58页。
6.贾文博,蔡丹君:《杜甫〈丽人行〉与唐代宫禁批评的诗学呈现》,《杜甫研究学刊》,2024年第4期。
7.蔡丹君,于晨雪:《银雀山汉墓〈唐勒〉赋的入墓因由与赋体价值》,《中原文化研究》,2023年第11卷第3期,第107-113页。
8.虎子涵,蔡丹君《芳香与时间:屈原辞建构理想秩序的嗅觉路径》,《天中学刊》(待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