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才华的作家,不管他选择哪种形式……他总是着眼于他的时代,着眼于他的祖国最光辉、最优秀的人,并且着力描写为他们所喜欢、为他们所感动的事物。尤其是剧作家,倘若他着眼于平民,也必须是为了照亮和改善他们,而绝不可加深他们的偏见和鄙俗思想。
——莱辛《汉堡剧评》
《记忆的承诺:马克思、本雅明、德里达的历史与政治》作者试图建立一种解放哲学。弗莱切(Matthias Fritsch)探索了不义记忆是怎样与民主社会从文艺复兴起就继承下来的正义承诺相关联的。他认为,记忆与承诺本身是片面的,且如果它们之间暗含的关系没有被揭示出来的话,就潜在地会有使暴力合法化的倾向。他考察了在对俄国与德国革命失望之后,本雅明对马克思思想的重新解读,以及在苏联解体之后,德里达的马克思“弥赛亚”遗产。《记忆的承诺:马克思、本雅明、德里达的历史与政治》还通过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目标及德国批判理论与结构伦理学和政治学的讨论联系起来,研讨当代政治哲学。
本书选择本雅明和德里达对作为新闻记者的马克思的理解,力图通过对这种阅读和理解,去透彻地提示马克思思想在整个西方思想布局的变迁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进而对贯穿于这种思想布局的变迁之中的某种一以贯之的传统和力量作出解答。
“马克思与西方传统”出版说明(刘森林)
献词
缩写表
绪论
导论
第一章 本雅明视域中的马克思
追忆资本主义的暴力
超越历史的政治
反观历史问题
本雅明对马克思目的论逻辑的批判
弥赛亚时间:紧握每一瞬间
世俗化的弥赛亚
《历史哲学论纲》的四个问题
第二章 德里达视域中的马克思
本雅明与德里达:共同的起点
两种继承马克思诺言的途径
经验与先验
轮回的承诺
准先验的四个特征
现代性、创伤与延宕行为
脱节时代的责任
为什么马克思的弥赛亚主义需要弥赛亚事件
恶灵如何语善
后乌托邦马克思主义:康德思想与解构的结合体
第三章 暴力批判
规律与暴力手段
浮动规律与自保权力
议会与激进民主:永恒革命的良方
优胜者历史与弥赛亚断裂,
沉淀(Depositing):权力的局限性
纯粹手段:工人阶级罢工
本雅明乌托邦思想的模糊性
国家建构的沉淀过程与可重复性
公正与单一性:德里达对本雅明批判思想的否定
优胜者历史的破裂
第四章 逝者对生者的企盼
文化历史批判
作为拜物教的商业文明
聆听无名氏的倾诉
构建历史碎片的蒙太奇
责任之先在性
绝对受难者
为什么德里达的律令需要本雅明的弥赛亚诉求
为什么本雅明的弥赛亚诉求需要德里达的律令